張璟霖
摘要:分布式賬本是網絡節(jié)點共享的數據庫。分布式賬本技術在支付清算行業(yè)逐漸得到應用,為支付清算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一些潛在機遇,同時也面對一些困難。
關鍵詞:分布式賬本 支付清算 機遇 挑戰(zhàn)
分布式賬本是網絡節(jié)點共享的數據庫,該技術可能在金融行業(yè)得到廣泛應用。美聯(lián)儲從廣義上界定“分布式賬本技術”包括點對點網絡、分布式數據儲存及加密、數字資產儲存及記錄等要素的組合。該組合通過特定指令或者設計特定的分布式賬本來實現(xiàn),能夠改變數字資產儲存、記錄和傳輸方式。
一、分布式賬本技術在支付清算行業(yè)的應用
(一)記錄和傳輸數字資產所有權。分布式賬本中的資產可以為多種形式,既可以是在賬本中發(fā)行和交易的資產,也可以是賬本外資產的表現(xiàn)形式。資產所有權信息和交易歷史存儲在分布式賬本上,通過賬本維護系統(tǒng)中全部參與者的所有權狀態(tài)。所有者可以是銀行或經紀交易商,也可以是家庭和企業(yè)。
(二)分類、安全存儲信息數據。資產所有權信息和交易歷史存儲在分布式賬本的網絡節(jié)點上。分布式賬本中一個重要技術便是賬戶應該包含適度共享信息,且參與者有權讀取或修改賬戶的部分信息。即使所有的網絡節(jié)點都有完整的賬戶信息,賬戶內的部分數據也可采用加密技術,只有被授權人才能解密或者讀取信息。
(三)提供參與者身份信息管理。分布式賬本技術通過明確權限和功能來區(qū)分參與者身份信息,允許參與者執(zhí)行所有活動的分布式賬本稱為“無需許可”系統(tǒng),限制參與者活動的分布式賬本稱為“需經許可”系統(tǒng)。
(四)使用加密技術保障支付、清算與結算流程。在資產轉移期間,交易發(fā)起方通過非共享加密證書(即私鑰)創(chuàng)建數字簽名,其他作為交易驗證方的參與者可以通過算法和資產所有者的公鑰對賬本條目解密,以驗證資產真實性。資產的所有權和轉讓權取決于私鑰的正確性。加密技術可用于加密賬本中的交易信息,只有某些參與者能夠解密交易細節(jié)。
(五)防止“雙重支付問題”。支付結算程序被編碼到分布式賬本協(xié)議中,該協(xié)議是定義成員如何交互的語法和程序。通過將指定交易和新位置,傳送到所有持有賬本副本的節(jié)點進行公布,并最終形成新的賬本被各節(jié)點接受。節(jié)點接受新的賬本過程被稱為“共識”,使用“共識”算法或其他類似方法讓節(jié)點優(yōu)先處理一筆交易,確保只有一筆交易轉移被接受并被公布到分類賬中,防止“雙重支付問題”。
二、分布式賬本技術為支付清算行業(yè)帶來的機遇
(一)促進證券、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交易。一方面,通過分布式賬本可以減少信息傳遞時間,提高操作的速度和效率。理論上,分布式賬本技術能夠實現(xiàn)多個主體在所需時間內對交易條款的一致同意。另一方面,分布式賬本技術能降低清算流程中的“摩擦”。比如跨多個獨立管理的賬本的對賬,減少市場參與者結算延遲和操作成本。目前,一些大型交易所正探索應用分布式賬本技術,改進現(xiàn)有交易所模式中的清算和結算流程。
(二)便利跨境支付,提高跨境支付效率和準確性。一是縮短跨境支付時間。通常電子跨境支付通過代理銀行將資金從一個銀行轉移到另一個銀行,可能產生各種評估費用,且結算時間長。通過使用分布式賬本直接交易來代替中介,可以減少跨境支付的步驟,使交易雙方直接聯(lián)系,減少結算時間,提高跨境支付的速度,提升結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二是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分布式賬本的跨地理距離和各個時區(qū)共享分類賬的功能,可以減少實現(xiàn)跨境支付所需中介機構的數量,某些區(qū)域性銀行可以直接訪問網絡,從而為跨境支付提供更透明和更有效的成本結構。節(jié)省的成本能回饋給客戶。三是跨賬本協(xié)議(ILP)簡化數字資產轉移過程。跨賬本協(xié)議(ILP)可以實現(xiàn)交易在不同賬本之間的流動,并在兩個以上的賬本之間建立連接點。未來,ILP可作為開放標準,進一步提高互聯(lián)互通性,并簡化數字資產的交易過程,推動分布式賬本技術在跨境支付領域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
(三)加強普惠金融,提升金融包容性。分布式賬本技術用于跨境支付的潛在好處是幫助解決跨境匯款問題,以及用戶獲得更廣泛金融服務。對于低收入家庭而言,由于高額轉賬費和交通等間接成本,獲得金融服務較困難。分布式賬本技術可以通過允許技術公司,如移動電話提供商,以最低成本直接向終端用戶提供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的金融服務,同時幫助無法獲得普通銀行服務的客戶群體獲得服務,最終降低零售消費者的成本,有助于提升金融包容性。
(四)加強信息共享,提升監(jiān)管信心。一方面,分布式賬本技術防篡改記錄的能力可實現(xiàn)跨實體共享信息。例如,分布式賬本技術可以幫助審計員或主管對共享信息的某些部分做到“只讀訪問”,這可以幫助分布式賬本技術的服務提供商和用戶更有效地遵循監(jiān)管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簡化管理合規(guī)程序并降低成本。統(tǒng)一、可見的共享信息可使監(jiān)管者掌握資產來源和參與者之間的交易歷史,并能快速接收交易數據,提升監(jiān)管效率。
三、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法律風險
一是分布式賬本使用和共享。分布式賬本提供了可審計的信息記錄,同時在參與者之間更新和發(fā)布,但目前使用和共享分類賬本記錄缺少法律依據。二是數字資產。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中與數字資產相關的所有權和義務沒有明確定義,必須在法律層面進行明確,使分布式賬本上的數字資產權益符合法律框架。三是智能合同。分布式賬本可將各方之間的條款和條件寫入計算機代碼自動執(zhí)行,智能合同允許傳統(tǒng)組織通過編碼運行智能合同,當前組織的法律地位尚不清楚。四是許可問題。分布式賬本可能會增加提供支付、清算和結算服務的新參與者。這些新的參與者需要獲得某種章程或許可證來提供服務,但此類章程或許可證的性質和形式仍未明確。五是保密和反洗錢風險。隨著分布式賬本的應用,中介機構的類型可能發(fā)生變化,現(xiàn)有的銀行保密法和反洗錢法需將新中介機構或控制系統(tǒng)納入監(jiān)管范圍。
(二)管理風險
一是管理結構。對于開放式系統(tǒng),由于缺乏明確性、透明度和可預見性的治理機制,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重大的、潛在的問題尚不清楚,可能對網絡和金融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產生負面影響。對于封閉式系統(tǒng),不同權限的參與者有不同的所有權安排,允許對網絡的一些方面進行分布式治理,以及對其他方面進行集中治理,可減少與系統(tǒng)相關決策的責任、問責和不利因素。二是金融設計。從金融工具來看,分布式賬本技術需要考慮證券的電子發(fā)行或持有形式,及其是否能以可替換的形式持有。從貨幣交易來看,分布式賬本技術需要建立金融機構之間解決支付“摩擦”的方法,以應對不同機構之間資金轉移的阻礙。從金融中介機構來看,分布式賬本技術是否能代替金融中介機構的功能,提供安全的貨幣工具,形成支付系統(tǒng)仍有待觀察。
(三)金融風險
一是交易結算風險。在清算和結算過程中,結算最終是一個法定或約定時刻,通常由一個法定的金融交易合同框架支持。但在分布式賬本的交易結算中,多個主體被允許更新共享分類賬,且必須通過“共識”機制確定賬本的特定狀態(tài),能否最終進行結算取決于共識達成的概率。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利用概率確定最終性,會使法律責任難以認定,且這種不確定性對于參與者的資產負債表及客戶和債權人的權利都會產生影響。二是流動性和信用風險。一旦交易對手在到期或持續(xù)期內無法完全履行結算義務,或沒有足夠資金來履行其支付義務,就可能產生流動性和信用風險。同時,信用風險影響流動性風險。全額預付款,允許合理的貼現(xiàn)或提供抵押品等消除、減輕信用風險,參與者需要全額預付款或過戶抵押品以完成交易,會影響其自身流動性。此外,在分布式賬本技術方案中,對手方信用風險的處理方式,同樣可能會對參與者的流動性需求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