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學改革的實施,不僅有利于保證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而且學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保證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以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為導向,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本論文試圖通過日語基礎閱讀課程,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眼、耳、手、嘴、心,活躍課堂氣氛,保持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率。
關鍵詞:教改;日語;基礎閱讀;模式;改革
現階段,教改一直都在提,但是大部分教師還是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講授法這一主要的授課模式,特別是日語閱讀,教師在講臺前讀句子,學生在翻譯。有些教師甚至由于時間關系,不讓學生起來翻譯,自己唱完獨角戲。這樣的課堂缺少生機與活力,學生在課堂上也容易走神,因為學生要做的只是用耳朵聽就行,調動身體其它部分的很少。日語基礎閱讀課怎樣上好,就成為我們教師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改革課堂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擬出一套具體操作性強,學生操作性強,教師具體到每一步,學生對癥下藥的檢查自己哪一項不達標,參與性高,互動性好的課堂模式勢在必行。
一、課程大綱的重要性
課程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課程性質、目的和任務而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體系、范圍和教學要求的基本綱要。它是實施教育思想和教學計劃的基本保證,是進行多種媒體教學、教材建設和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學生學習,制定考核說明和評分標準的指導性文件。學生在學習中也會關心自己的學分問題,所以學分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學分不夠是不能夠順利畢業(yè)的。大多數教師都會設置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綜合考察,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三次考察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測速違章拍照,不能夠時時測出學生在動態(tài)學習中的接受狀況。
二、學生現狀
(一)重于讀?只要用心,用心思考的去讀,怎么用心思考呢,就是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這句話里有沒有別的替代的單詞可以換,或者句法有沒有之前學過的可以用在這句,或者如果是自己造句,會不會和書本上造出一樣的句子來等等,目前學生聰明是聰明,就是不太愿意去思考這些,機械的去讀,達不到讀的要求,濫竽充數的居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就說過的話,有些學者認為讀是教學模式的古板,應該多應用現代教學手段。筆者認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二)也存在這樣一些學生你要求的東西不去做,具體表現為:她覺得你要求的或者是家庭作業(yè)之類的都是在浪費她的時間,她個人覺得她有自己的一套“獨門學習法”,就是課堂上你讓她學語法,她在下面記單詞,你讓她看單詞她在下面看課文,你讓她看課文,她覺得“太簡單”沒啥好看好讀的。教她“跑”的日語單詞,她反問你“跳”、“走”“飛”“閃現”等的日語怎么說(不排除認真思考的學生,這里是指現有知識不認真學,單純和你抬杠的學生)。補充完后抽起來回答問題又答不上來,然后還是不認為自己學習哪里有錯。
(三)也有這樣一些學生,明知道自己沒有聽懂,還是不愿意提出問題詢問老師或者尋求同學幫忙,能拖就拖。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課后也不反思,最后集腋成裘。然后新課中又是新的知識,可能課上認真聽了,覺得掌握了皮毛,日語學習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麻痹了自己,之前的沒有解決的重難點也一并麻痹掉。造成知識斷層現象。
三、外語學習和母語學習的區(qū)別
(一)日語習得一般都是先學會發(fā)音,習得單個的詞匯,最后才學會了詞的組合。只有到用詞的不同組合來表達意愿的這個時候才真正進入語法的習得階段。母語語法不需要刻意教授,是隨著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自然習得的。幼兒在接收了充足的語言輸入后,從大量的句子中總結、歸納出一條一條高度概括而抽象的語法,并把這些新歸納出來的語法用于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在語言交際中不斷驗證、修改自己對語法的假設,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語法體系。隨著認知水平的迅速提高,語法習得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一般過 2 到 3 年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母語的語法。日語課堂上學習則相反,先把語法提煉出來,解釋說明其語法的適用的前提條件,然后輸送一定量的單詞,最后習得第二語言。
(二)父母對幼兒的語法錯誤一般不予糾正,即使糾正也收效甚微。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在乎的主要是言語的內容而非形式,只要達到交流目的,父母也不太會去糾正語法錯誤。而且,與成人已經定了型的語法體系不同,幼兒母語習得期間的語法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混沌一體到逐漸分化,從結構松散到逐漸嚴謹,從壓縮呆板到逐漸擴展靈活,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日語一開始就是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習得語法,所以在開始學習時,靈活的動態(tài)的語言會被語法的條條框框束縛,從而導致學習者比較死板的接受。再一個個死板的接受的同時,不斷積累和提高,不斷的刷新之前學習的語法,不斷拓展詞匯量,最后到完善的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
所以不管是母語習得還是第二外語習得,在學習的時候,不要怕犯錯誤,教師也應該多給學生犯錯誤的機會。這個犯錯誤其實就是在不斷的修正自己。加強語法知識習得的時時反饋和改變滯后的作業(yè)檢測。通過多媒體軟件,達到現場糾正,加快語言習得速度。
母語影響下的日語語言習得,有學者認為應該完全擺脫母語影響,營造一個完全的第二外語的習得環(huán)境。作者認為是條件有限,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
四、時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錯誤分析理論認為,作為非母語語言學習,閱讀日語和理解日語的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構造語言的過程。所以應該多和學生互動,讓學生試圖分析出日語的不同。即使分析錯誤,也不要打擊他,應該正確引導。心靈主義理論認為,錯誤表明學習者積極利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對新語言的使用進行假設嘗試。在母語習得中,犯錯誤是幼兒使用的一種策略。幼兒把犯錯誤的過程當作一種測試方式,以此來測試自己對正在學習的母語的本質所作的假設(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是否正確。所以教師應該大力鼓勵他大膽說,大膽分析。失敗是成功之母。
五、時時給學生評定成績
以一節(jié)課為時間段,一學期多少節(jié)課,把平時成績全部加起來,除以次數,取平均分為這個學生的期末成績。在傳統(tǒng)的以期末考試占主要分數的測評中,我們不難看出,平時成績好,表現好的,上課認真的期末成績都不會差。但是也不排除平時表現好期末考砸了的情況。失常發(fā)揮這樣的情況。也有平時表現差,在期末考試中通過舞弊或者其它高科技手段獲取高分的情況。所以時時給學生評定成績是筆者認為最能測出這個學生的平均實力,而不是靠三次測試就能解決的。
(一)自身主觀原因
在給定成績的時候,有可能他是掌握了的,但是由于自身主觀原因導致犯錯(遺忘正確答案)。在下次課堂上重復問相同問題,如果回答出給滿分,如果還是沒有回答出正確答案,那就不給分。
(二)客觀原因
在給定成績的時候,有可能老師出的題超出大綱要求,從而導致學生犯錯(知識欠缺),這樣情況下,教師在講解完后,作為主觀討論題,如果能舉一反三的解決問題給滿分,如果還是沒能回答出正確答案,不給分。
六、結語
日語學習,不管是精讀還是閱讀,都是日語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時時評價學生給學生定成績,最后取平均分。
具體操作:運用多媒體建立檔案式管理
(1)預習與自測,完成課前任務
(2)重點難點部分,課堂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3)課后反饋,整理,反思(根據學生反饋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活動,分配與之相配的作業(yè))
(4)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yè)與重點知識的測試,鞏固所學知識。
(5)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更利于標注新出單詞和語法,提高閱讀效率。
(6)設置步驟分,把學分分解在每一個步驟中,一項玩不成,功虧一簣。課外自行補充或掌握日語相關知識的同學有額外獎勵平時成績(不封頂,折算平時成績時按滿分處理)。
參考文獻
[1] 胡雅楠,張國華.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日語聽力課堂上的實踐[J].山西青年,2016(06).
[2] 金田一春彥.日本語(新版上、下)[M].東京:巖波新書,1988.
[3] 庵功雄.新しい日本語學入門[M].東京: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12.
作者簡介:劉家宏(1987- ),男,重慶大足人,宜賓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