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桂錦 張益
【摘要】 目的:探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使用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對負性情緒和服藥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參照雙盲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心理治療以及口服利培酮,觀察組在以上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效果以及患者負性情緒變化和服藥依從性。結(jié)果:治療前,兩組PANSS和PSP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PSP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觀察組服藥依從率97.73%高于對照組79.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在精神分裂癥中使用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心理壓力,增加其服藥依從性,值得應用。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 群體心理治療; 負性情緒; 服藥依從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tient-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c and influ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Method:8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ouble blind method,4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psychotherapy and oral Risperido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patient-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ects,negative emotional changes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NSS and PSP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PANS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SP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complia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73%,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79.55%,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patient-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c which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patients and increase their medication compliance,thus it is worth applying.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Group psychotherapy; Negative emotions; Medication compli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Panyu Third Peoples Hospital,Guangzhou 511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3.040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其病因未明且多發(fā)生于青壯年,臨床以癥狀各異的綜合征并多伴感知、情感、行為以及思維等多方面障礙[1]。一般情況下,患者智能和意識清晰,但部分患者可在發(fā)病過程中因為某些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認知功能損害。精神分裂癥病程遷延,多反復發(fā)作,若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精神殘疾,甚至威脅其身心健康[2]。既往臨床針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多以藥物控制和心理疏導為主,但時間顯示該種治療手段雖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仍無法有效的控制病情,臨床療效不佳[3]。近期,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群體心理治療中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治療效果,對于改善患者癥狀和促進患者恢復有著極大的幫助[4]。基于此,本研究將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并探討對患者負性情緒以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以此為臨床早期選擇治療方案提供借鑒經(jīng)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于本院就診且經(jīng)臨床病理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88例,根據(jù)雙盲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本研究已獲患者、家屬同意以及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1)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5]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家屬知情同意;③既往無藥物過敏史和依賴史。(2)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其女性;②藥物體質(zhì)或存在藥物依賴史;③合并嚴重心腎功能障礙;④合并惡性腫瘤和癌癥等危急重癥。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心理治療,包括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參加體育項目(慢跑、乒乓球、散步等)和文娛活動(聽音樂、下棋、畫畫等),并通過溝通交流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并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利培酮(國藥準字H20010309,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1 mg×20 s),首次使用劑量為1 mg,連續(xù)使用7 d后將劑量增加至2~4 mg,用藥14 d后將劑量增加至4~6 mg,此后維持該劑量。觀察組在以上基礎上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1)營造人性化環(huán)境: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及時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包括其家庭人員、病程、病情程度以及性格愛好等,并據(jù)此營造適合患者接受治療的環(huán)境[6]。例如,在患者病室張貼其朋友和家人的合照,在每天患者進食后為其播放喜歡的音樂,對于存在不良習慣的患者需要為其分開病床等。此外,對于存在閱讀需求的患者可以適當?shù)胤胖脮蛨蠹圼7]。(2)群體心理治療:醫(yī)院每周舉行一次群體心理治療活動,1.5~2 h/次,分為10次進行。將10次治療分成總共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3次治療。進行第一階段治療的時候,主要為提高患者之間的認識度、通過增加信任感和親密感建立一種互幫互助的關系,并結(jié)合醫(yī)師制定一定規(guī)范等,即相互傾訴煩惱、集體合照、歡樂大家庭等活動,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不斷的拉近患者之間的距離[8]。此外,醫(yī)師還需要在第一階段的時候為患者詳細的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危害性、治療重要性等,并征詢患者意見適時的制定活動內(nèi)容,以此確保能夠提高患者的參與度。第二階段治療為4~7次治療,進入第二階段治療時,根據(jù)患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情況將患者分為8~10例為一組,小組建立后醫(yī)師需要指導小組成員互相關心、愛護,以此建立友誼,同時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包括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以及生命存在的意義等供小組成員之間探討,以此恢復患者的自制力[9]。第三階段為8~10次治療,該階段醫(yī)師職責主要是加強引導患者認識自身在治療過程中的變化等,以此增強患者自信心,樹立正確的生活、生存價值觀等。兩組患者均實施治療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在患者治療前后使用陰性、陽性癥狀評定量表(PANSS)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10],同時采用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對患者的社會能力進行評價[11],PANSS采用6級評分法(0~5分),共30項,總分為0~150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重。PSP分值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社會功能越好。依據(jù)《常用焦慮及抑郁評估量表》相關內(nèi)容設立焦慮(SAS)、抑郁(SDS)自評量表[12],對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變化進行評分,其中SAS分值為0~50分,共20個條目,按4級評分法即無1分、有時2分、經(jīng)常3分和持續(xù)4分,而5、9、13、17和19條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越重。而SDS分值為0~53分,同樣由20個條目組成,以4級評分法進行,對2、5、6、11、12、14、16、17、18和20題為反向計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狀況越差,反之則好。參照Moe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對兩組患者依從性進行評分[13],滿分為8分,將其中得分<6分表示依從性差,6~7分表示依從性良,8分表示依從性優(yōu),依從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6︰18,年齡21~53歲,平均(43.61±1.43)歲;病程1~18年,平均病(9.64±1.64)年。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19,年齡20~54歲,平均(43.59±1.37)歲;病程1~19年,平均(9.73±1.5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和PSP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ANSS和PSP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PSP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服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服藥依從率97.73%高于對照組79.5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16.412,P=0.000)。見表3。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多因素疾病,是由一組癥狀群組成的臨床綜合征。目前,臨床尚未明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機制,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和個體心理易感因素以及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不良因素有很大的關系[14]。精神分裂癥臨床癥狀復雜多樣,其涉及包括感知、情感、意志行為、思維、認知等多個方面,且個體之間差異較大[15]。此外,精神分裂癥還具有病程遷延和易反復的特點。為此,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因為擔憂疾病無法康復或者其他因素而出現(xiàn)負性情緒。負性情緒的出現(xiàn)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還會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16]。為此,心理治療對于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有著重要的意義。既往心理治療針對性較差,其方法過于單一,雖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局限性較大,臨床應用效果不佳。
以患者為中心是一種新型的服務理念,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以及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提高,該理念被廣泛應用于醫(yī)療領域,對于改善醫(yī)院質(zhì)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17]。群體心理治療是臨床中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其原理是通過設計群體情景,增強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以此進一步為患者提供心理幫助,促進其恢復。馮亞敏[18]學者曾為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將心理護理應用于其中發(fā)現(xiàn),研究組(心理護理)服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P<0.05)。馬明芳等[19]學者曾將人文關懷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人文關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社會功能有積極的影響,對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率影響更顯著。而曹亞寧等[20]學者為進一步驗證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促進作用,特選取100例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并按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群體組和常規(guī)組,常規(guī)組給予利培酮治療,群體租采用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群體組治療后陰性與陽性癥狀評定量表(PANSS)得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前者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得分明顯高于后者(P<0.05);群體組治療后1、3、6個月的HAMD得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群體組服藥依從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結(jié)論發(fā)現(xiàn)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和社交功能。而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功能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且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和以上研究結(jié)果基本相符。進一步說明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趙振虹.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OL].
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9):96.
[2]梁超勝,徐英妹,陳聲.團體心理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7,14(1):44-47.
[3]徐麗紅,戴濤.認知行為團體心理治療對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狀以及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影響的干預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9):1347-1349.
[4]舒瑜,謝曉燕.團體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狀況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7,46(3):254-256.
[5]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6]向美玲,吳開文,張志瓊.有意念活動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8(12):134-136.
[7]曾秀麗,陸秀萍,周愛花.出院精神分裂癥病人服藥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6,30(6):2138-2140.
[8]寸金芝,趙麗琴.Morisky問卷評價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服藥依從性的信度和效度[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6,26(3):185-186.
[9]寧小玲,麻景賢,唐全勝.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2):3060-3062.
[10]高班玲,牛紅忠,李俊娥.自我管理訓練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20(23):3223-3224.
[11]梁月好.綜合護理干預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康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2):160-162.
[12]鄭磊磊,李惠春.常用焦慮及抑郁評估量表[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6,15(5):334-336.
[13]張斯鈺,白麗瓊,譚紅專,等.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在肺結(jié)核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防癆雜志,2010,32(9):55-58.
[14]吳麗媛,劉文廣.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7,55(3):143-145.
[15]何智瀅,梁超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與家庭環(huán)境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21):205-207.
[16]張萍,栗克清,司天梅.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負擔及其與服藥依從性的關系[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8(2):129-133.
[17]丁寧,梁可美,李業(yè)平.團體心理治療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安徽醫(yī)學,2016,37(2):212-213.
[18]馮亞敏.心理護理對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1):245-246.
[19]馬明芳,邵燦,梁杏莉.人文關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6,29(5):891-893.
[20]曹亞寧,崔慧茹,趙黎萍.基于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情緒和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36(5):787-789.
(收稿日期:2018-12-21) (本文編輯:周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