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慈
摘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提出,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是滿足人民對人權的時代要求進行的最新定義。人民幸福生活既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追求,也需要法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當前人民幸福生活權對法治保障的需要與法治建設的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存在矛盾,亟須堅持和完善黨對幸福生活法治建設的領導,從健全法律規(guī)范體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提升司法公正水平等各層面入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以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的充分實現(xiàn)。
關鍵詞:人民幸福生活權;人權;法治
習近平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盵1]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對人權內涵進行的界定。人權是一個眾多權利要素構成的體系,各權利的層次地位應當由人民需求程度來決定。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奮斗歷程,我國人民的基本溫飽問題不僅得到解決,而且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對人權的權利構成提出了更高的訴求?!叭嗣裥腋I钍亲畲蟮娜藱唷保菓獣r代變化而適時對人權權利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是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上對人權所作的最新定義。與此同時,作為人權的人民幸福生活權是一個法律問題,“要提升一國的人權保障水平首先要依賴法治建設?!盵2]因此,探討法治對人民幸福生活權的具體保障作用以及路徑選擇,應當成為人權研究領域的時代主題。
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一直追求的崇高目標。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社會成員有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大促進了我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叭嗣裥腋I钍亲畲蟮娜藱唷保橇暯秸驹谛碌臍v史起點,尊重中國發(fā)展的客觀狀況、滿足人民對人權的現(xiàn)實需要提出的,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權的權利體系,激發(fā)人民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促進全國人民早日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標志著人權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發(fā)展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提出,是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的成果,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權體系。黨和政府對人權權利體系的認識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明確生存權是首要人權。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指出:“人權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權?!边@一人權理念是基于人民的基本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人民生存權得到了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提出的,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對人權權利體系的位序進行的科學安排。第二個階段,確定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黨和政府在保障人民生存權的社會建設中逐漸認識到,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盡管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經濟發(fā)展水平仍然比較低,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與發(fā)達國家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旦發(fā)生動亂或其他災難,人民的生存權還會受到威脅?!盵3](P4)可以說,生存權的實現(xiàn)是保障其他人權實現(xiàn)的前提基礎,但生存權的實現(xiàn)離不開發(fā)展權,只有大力發(fā)展經濟,才能解決貧困和落后,實現(xiàn)人民的生存權。根據聯(lián)合國《發(fā)展權利宣言》對發(fā)展權的界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該國公民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才能得到充分實現(xiàn)。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樣是其他人權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于是,我國在人權權利體系的位序上,發(fā)展性地提出了“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第三個階段,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共謀發(fā)展,堅持發(fā)展優(yōu)先,集中精力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取得了顯著成就,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2018年全年經濟發(fā)展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90萬億元大關,經濟增長使居民的獲得感進一步得到提升,7億多人實現(xiàn)了脫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4]。正是基于中國經濟繁榮發(fā)展、綜合國力增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的國情,習近平提出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對中國人權發(fā)展的目標進行了科學定位,并將指引中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二)保障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理念的實現(xiàn)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提出,是對中國人權保障實踐發(fā)展的總結和深化。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最廣泛的人權。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指出,中國的人權具有廣泛性、公平性、真實性三個顯著特點,同時客觀分析了有待完善的地方,并表明了充分實現(xiàn)人權并為之奮斗的決心。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此后歷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均重申了這一主張。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意味著從憲法最高地位的角度確定了國家對人權負有保障的義務,隨后又成為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各部門法應當遵循的原則,使人權獲得法律保障。經過數十年不懈努力,中國人權事業(yè)獲得了快速發(fā)展,廣大人民在衣食住行以及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各方面有了明顯改善,生活狀況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應運提出,正是在我國人權保障事業(yè)建設過程中,經過不斷總結和探索,基于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國情形成的人權理念,明確了今后相當長時間內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奮斗目標。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是對“以人民為中心”命題的具體闡述?!耙匀嗣駷橹行摹笔侵袊伯a黨成立以來一直奉行的宗旨,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進行了深入的詮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5](P21)??梢哉f,“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與“以人民為中心”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具體外化,后者則是前者的理念支撐。其一,經濟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才能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全面發(fā)展、共同富裕,從物質上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其二,政治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是要體現(xiàn)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政治權益,通過健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而人民當家作主的真正實現(xiàn),是人民在政治層面過上幸福生活的重要標志。其三,文化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是要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人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盼。其四,社會治理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是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鼓勵支持人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治理,增強其主體地位上的幸福感。其五,生態(tài)環(huán)境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是要提供更多優(yōu)質生態(tài)產品以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活環(huán)境的需要。
(三)促進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有效形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5](P49)。其中,共建即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共治即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6]?!肮步ü仓喂蚕淼纳鐣卫砀窬帧睘槲磥砩鐣卫砻枥L了一幅宏偉藍圖,體現(xiàn)社會治理中應當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肯定了全體人民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的權利,也指明了治理成果的歸宿。“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提出,既為共建共治確立了奮斗的方向,也為人民享有治理成果明確了價值取向,有利于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促進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有效形成。
第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權”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確立了具體目標。黨和政府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后,必須確定一個奮斗的具體化目標,并使之成為一面公開樹立的旗幟,引領社會治理前進的方向,號令集合治理隊伍,才能團結凝聚廣大人民群眾治理社會。習近平強調:“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盵7](P128)“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權”的提出,是黨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實際出發(f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立腳點,提出的具有感召力的具體奮斗目標,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清晰認識到黨的奮斗目標和自身根本利益具有內在一致性,進而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而奮斗。
第二,“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權”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供了動力源泉。“不論是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沒有一個個體行動者能夠擁有解決綜合、動態(tài)、多樣性問題所需要的全部知識與信息,也沒有一個個體行動者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應用所有有效的工具?!盵8](P252)新時代的社會治理面臨著諸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單純依靠政府力量無法有效化解社會治理難題。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5](P49)。歷史經驗和社會現(xiàn)實表明,要想辦好社會的事情,必須依靠全體人民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建設。社會治理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動員、組織和激勵廣大群眾參與進來。當前,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獲得解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經實現(xiàn),人民向往美好幸福生活成為當下的時代主題?!叭嗣裥腋I钍亲畲蟮娜藱唷钡奶岢?,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與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有利于激發(fā)廣大群眾參與社會建設、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促進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盵9]法治已經成為現(xiàn)代國家普遍適用的一種治國理政的方式,它要求整個國家的政治建設、社會生活應當依法而治,承認法律具有最高的公共權威。正是由于法治所依之法具有普遍性、明確性、穩(wěn)定性,賦予人民生活的目標有更大的確定性、生活方式有更強的有序性,中國共產黨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并深刻認識到:“全面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7](P85)其中,人民幸福生活所依賴的安全、富裕、自由與公正,需要經濟發(fā)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提供支撐,需要平衡社會利益、調節(jié)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凝聚多方力量,只有充分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才能提供堅實的保障。
(一)法治能提供以人為本的善政良治
人民幸福的實現(xiàn)受制于諸多因素,其中“幸福與政治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幸福體現(xiàn)在一定的政治安排中,體現(xiàn)在一定的政治社會實際運作過程中?!盵10]在人治社會,專制集權是政治基礎,統(tǒng)治者或領導人的意志具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權力不受約束導致暴政風險時有發(fā)生,人民的生命安全經常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更別說能過上自由、平等與富裕的幸福生活。
法治是“眾人之治”,優(yōu)于“一人之治”;法治依據的法律強調公眾參與立法,從而保障法律反映廣大社會公眾的意志;法治國家中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執(zhí)政黨、政府以及其他社會主體都應當依法辦事??梢哉f,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益和合法性的完美結合”[11](P291),是一個國家善政良治的體現(xiàn),它既能為人們尋求充足的物質財富提供安定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又能保障人們自由、平等、理性地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政治基礎。鑒于此,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民利益,踐行“為人民謀幸?!钡恼纬兄Z,將全面依法治國確定為新時代的基本方略,明確“人民的福祉是制定一切法律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并要求領導干部“要堅持法治、反對人治,對憲法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帶頭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照法定權限、規(guī)則、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做到心中高懸法紀明鏡、手中緊握法紀戒尺,知曉為官做事尺度?!盵12]
(二)法治能建構成果共享的保障機制
人民幸福不只是少數人的幸福,應當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幸福。改革開放初期為調動生產積極性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目標已經實現(xiàn),但如果繼續(xù)讓“少數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盵13](P1364)為此,習近平提出,要“堅持共享發(fā)展,必須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fā)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盵14]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提出,揭示出當代中國發(fā)展以人民為中心、為廣大群眾謀幸福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肮蚕怼币馕吨嫔罨母?,要破除舊有的分配體制機制弊端,必然會涉及既有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新分配。因此,為實現(xiàn)共享理念指導下的新利益格局有序形成,必須科學界定利益范圍、指導利益分配、協(xié)調利益關系。
法律是調整利益的有效機制,有利于促進成果共享機制的構建。其一,通過科學立法可以明確社會建設成果共享的分配規(guī)則。即在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指導下,立法應當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廢止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完善保障低收入群體生存與發(fā)展的規(guī)定。其二,通過法治政府建設可以防范公權力異化破壞社會建設成果的共享格局。法治政府建設以約束公權力為核心,可以防范公權力假借公共利益之名侵占社會建設的成果,以保障社會成員獲取共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三,通過公正司法可以修復受損的建設成果共享格局。即指當社會建設成果被公權力機關、社會組織或者他人不合法占有后,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等司法審判機制予以修復,以促進成果分享的公平正義。
(三)法治能營造幸福生活的安全環(huán)境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但嚴重的自然災害、金融危機、公共衛(wèi)生安全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讓人們對安全的需求與日俱增。習近平指出,“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fā)展的基本前提”[15]。如果人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環(huán)境中,他們不可能放心地享受合法權益,也就失去了幸福生活的最起碼條件。因此,安全保障的落實及其程度,直接關乎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權的實現(xiàn)。
法治所依之法律本身意味著一種秩序。雷加森斯·西克斯指出,“如果法律秩序不表現(xiàn)為一種安全的秩序,那么它根本就不能算是法律”[16](P196),法律應當以維護安全為己任?!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17],表明了中共中央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以保障人民安全的決心。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來看,我國的民法、行政法、刑法三個主要部門法從不同層面維護人民幸福生活的安全環(huán)境。民法通過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維護平等主體間民事關系的安全穩(wěn)定;通過設置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多種民事法律責任,保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侵犯。行政法通過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行政行為的實施,保障所有公民生產生活在有序環(huán)境下開展;通過設置行政程序、行政救濟制度約束政府部門的公權力,防止行政權侵害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刑法一方面通過防范和打擊犯罪,保衛(wèi)國家安全,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經濟發(fā)展秩序;另一方面通過設置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法不溯及既往等原則防范司法權的濫用,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法治建設的核心本質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xiàn)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盵18]我國隨著“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一批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法規(guī)得以制定,一批保護公民權利的國際公約得以簽署,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真切的關照和保護,人民的幸福感指數持續(xù)上升。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隨著時代的變化,其要求在不斷提升,對法治保障的訴求必然愈來愈強烈。因此,健全人民幸福生活權的法治保障只有進行時,永遠在路上。
(一)堅持和改善黨對幸福生活法治建設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弘揚法治精神、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歸根到底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利益”的宗旨,并將實現(xiàn)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標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形成法律,通過法律保障公民幸福生活權的有效實現(xiàn),確保法治建設在保護人民利益的軌道上運行。自1954年《憲法》序言部分將“建成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作為法制建設的目標被確定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制定《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等刑事法律規(guī)范,防范、制裁侵害人民幸福生活權的犯罪行為;通過制定《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和《民事訴訟法》等民事法律規(guī)范,保障人民通過民事活動獲取幸福生活賴以存在的物質利益,并保障幸福生活權被他人侵害后有權獲得民事救濟;通過制定《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等行政法律規(guī)范,防止政府公權力侵害公民幸福生活權,并保障在受到侵害后有權得到行政救濟。事實表明,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法治建設進程不斷推進,人民幸福感指數得到大幅度提升。
當前,人民幸福生活權對法治保障的需要與法治建設的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存在矛盾,必須繼續(xù)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在談到“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時指出,“必須堅持實現(xiàn)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19]。為了充分實現(xiàn)作為人權的幸福生活權,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意味著:黨要領導人民完善憲法與法律,將黨為人民謀幸福的意志進一步融入立法中;黨要支持和保護執(zhí)法機關在法律框架下的嚴格執(zhí)法,以保障執(zhí)法活動更好地維護人民幸福生活權;黨要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促進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亟須的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才能保證全面依法治國始終以追求人民幸福生活為奮斗目標。其一,確保黨在法律范圍內活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5](P39),以保障蘊含人民幸福生活權的各項法規(guī)得以實施。其二,完善黨內法規(guī),促進黨內法規(guī)與憲法法律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良性互補,確保黨內法規(guī)充分體現(xiàn)和促進人民幸福生活權的實現(xiàn)。其三,繼續(xù)推進反腐敗工作,確保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提高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保證黨永遠以增進人民幸福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點和落腳點。
(二)健全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
“法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法的價值上升為‘法的規(guī)范,再經由‘法的實踐將其予以落實的過程。”[20]法治對人民幸福生活權的保障,首先應當將人民幸福的人權價值觀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人民幸福生活權只有從道德權利轉化為法定權利,才能獲得法治的庇護。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表明社會各領域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坝蟹梢馈北M管是法治建設的一個指標,但法治對“有法可依”之“法”有嚴格要求,即必須是良法。人民幸福生活權作為最高人權,在良法標準上對人權的法治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完善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體系,增進立法的平等、自由、正義、安全等人本價值。如何完善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習近平指出:“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guī)定,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xiàn)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于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盵21]可見,應當以“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原則,審視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廢止或者修改不符合人民利益、違背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并根據我國國情盡快制定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實現(xiàn)所需法律。當前,從社會公眾對立法需要的呼吁來看,亟須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包括三部。
一是出臺《民法典》,注重公民人格權的立法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將“保障人格權”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反映出黨和國家充分關注到科技發(fā)展帶來公民人格權受侵害的負面效應,并要求我國立法應當對這一新情況予以重視?!睹穹倓t》作為保護公民人格權的基本法律,對公民人格的保護性條款主要體現(xiàn)在第109條中,即“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從該法第110條列舉的“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規(guī)定來看,并沒有單獨列出人格權;在民事權利的具體保護性條款以及民事責任的承擔條款中,也沒有具體明確對人格權的保護。面臨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人肉搜索”“個人信息泄露”等侵犯人格權的問題,我國應當加快《民法典》出臺的步伐,將人格權的保護在分則部分單獨列為一章,科學界定人格權的含義,明確人格權保護的范圍,并確定人格權保護的法律措施、規(guī)定侵害主體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22]。
二是制定《行政程序法》,規(guī)制行政權力以保障公民權利。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機關、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等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作出行政行為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步驟、順序、方式、時限等要素的總和?!缎姓绦蚍ā肥菍iT確定行政程序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tǒng),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它應當成為關住權力的“制度籠子”,成為政府機關的“緊箍咒”?!皼]有行政程序法,不可能再有什么更好的機制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免受行政權的侵害?!盵23]因此,在完善現(xiàn)有《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制法》中行政行為實施程序的同時,推進專門《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明確行政程序應當遵循的公開、參與、公正和效率等原則,規(guī)定行政程序應當涵蓋的職權分離、行政回避、行政聽證、非法證據排除、說明理由等制度,以保障行政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防范公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法》,促進公民基本生活獲得有效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tǒng)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xù)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5](P47)。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離不開完備法律法規(guī)的指引規(guī)范,重在“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yè)、優(yōu)撫安置等制度”[5](P47)。具體而言,應當完善社會保險法律法規(guī),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社會保險準則及其平臺,實現(xiàn)所有公民平等參與和享受社會保險,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對人身財產安全的需要;完善社會救助法律法規(guī),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社會保障準則,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完善社會福利法律法規(guī),建立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社會福利類型及其標準,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對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三)推進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的法治政府建設
政府權力是一柄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為人類謀幸福,一旦濫用則是人民幸福的勁敵。可見,政府的權力必須加以規(guī)制,“應該根據既定的和公布的法律來行使,這樣一方面使人民可以知道他們的責任并在法律范圍內得到安全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政府被限制在適當的范圍之內,不致為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所誘惑……”[24](P86)。事實證明,法治是控制政府權力的最有效方式,既能保證政府權力的積極行使促進人民幸福增長,又能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損害人民幸福。因此,要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得以實現(xiàn),我國應當不斷推進法治政府的建設,要求政府將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行政執(zhí)法的全過程,使執(zhí)法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人民意志。
一是保障行政職權法定。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在于明確政府職權的法定范圍?!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沒有法律法規(guī)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盵17]這是對“職權法定”內涵的重要注解,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實施應當遵循“法無授權即禁止”的準則,即要求政府部門必須在法定的授權范圍內行使行政權,作出的行政行為一旦超越權限范圍,則導致“越權無效”的后果;其二,規(guī)范性文件的制定必須有法定依據,不得超出上位法給公民設定減損權利或增加義務的規(guī)定;其三,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即要求行政機關厘清自身權力的范圍,編制權力目錄,向社會公開并接受監(jiān)督,以最大限度壓縮政府機關的任意裁量空間。
二是規(guī)范行政職權行使。行政權的正確行使,能夠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但從權力運行的歷史實踐來看,“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盵25](P154)因此,為充分發(fā)揮行政權為人民謀幸福的正效應,對行政權進行有效規(guī)制是必要的。其一,行政行為內容應當合法,即要求行政行為的作出必須有事實根據,并且適用法律法規(guī)正確;其二,行政行為程序應當合法,即要求行政行為的作出應當遵循法定的步驟、順序、時限和方式等程序性要素;其三,行政行為形式應當合法,即除非有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應當采用書面證照、決定書等形式作出。
三是提升服務人民質量?!罢诜ㄖ诬壍郎先媛男新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建設法治政府第一位的要求?!盵26]法治政府建設中,應當不斷提升服務人民的質量。其一,及時了解群眾訴求。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通過召開聽證會、網絡互動交流等方式與公眾溝通,及時掌握民意導向。其二,大力推行政務公開。即要求各級政府應當堅持公開為原則,讓人民把握政府的決策方向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其三,完善群眾監(jiān)督制度。即政府自覺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以增強服務人民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提升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的司法公正水平
司法公正直接關系著社會公平正義,影響人民幸福生活權的實現(xiàn)。“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盵27](P91)如果司法不公正,犯罪活動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和懲罰,受損的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和救濟,社會將會處于不安定危機中,人民幸福生活權顯然得不到保障。當前,司法不公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司法體制不完善、司法職權配置和權力運行機制不科學、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28],致使人民合法權益得不到司法的切實保護,造成一些社會不公的現(xiàn)象發(fā)生。因此,完善上述相關機制以促進司法公正,應當成為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權這一最高人權的應有之義。
一是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司法公正是否能真正實現(xiàn),衡量標準之一是司法機關能否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與檢察權。關于司法權依法獨立行使,在我國1954年頒布的憲法中就已經體現(xiàn),即分別規(guī)定為“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地方國家機關的干涉”。幾經修改,我國現(xiàn)行憲法第131條、第136條分別規(guī)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是,由于相關保障機制的不完善,司法權行使受到有關組織和個人干涉的情況在少數案件中仍然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我國逐步建立起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的記錄、通報與責任追究制度,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創(chuàng)建跨行政區(qū)劃的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在保障司法權依法獨立行使方面已經初見成效,但仍需在探索中積累經驗并不斷完善。
二是完善司法權運行機制。其一,應完善司法辦案各環(huán)節(jié)的有關制度,明確司法工作人員應當遵循的公正辦案準則,并有針對性地設置違反司法公正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如終身禁止從事法律職業(yè)的責任承擔及其適用情形、刑事責任承擔的類型及其適用情形等。其二,促進司法公開。司法機關應當堅持“以公開促公正”,增強主動公開的意識,健全司法公開的有關制度,暢通司法公開的有效渠道,做到及時公開,保證具體案件涉及的案件事實、法律依據、司法程序、裁判結果及其裁判文書得以全面公開。
三是強化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要做到公正司法,不僅需要具體辦案工作人員恪盡職守,也需要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眾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為此,需要進一步健全人大監(jiān)督工作機制,積極探索人大監(jiān)督建議的反饋機制及整改的保障機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真正發(fā)揮人民陪審員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jiān)督作用;拓展公眾、媒體參與司法活動的保障機制,促進社會力量對司法活動的有效監(jiān)督。
“人民幸福生活權是最大人權”的提出,是黨和政府提升我國人權保障水平所作的歷史性承諾。這就意味著,我們在檢驗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是否取得成功時,關鍵要看它是否滿足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需要。人民幸福生活需要法治保障,法治建設應當以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為價值指南。法治建設應當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準則,“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17]“人類的幸福和繁榮大廈是依賴許多雙手建設的,通過添磚加瓦使它仍然在升高……在這一座大廈的建筑過程中如果沒有彼此的支持和結合,任何一塊磚頭都不能發(fā)揮作用?!盵29](P129)同理,人民幸福生活權的法治保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既需要黨的正確領導,也需要政府部門的有力貫徹,更需要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走符合國情的人權發(fā)展道路 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N].人民日報,2018-12-11.
[2]柳華文.為了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粩嗤七M中的中國人權與法治事業(yè)[J].人權,2012,(5).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人權狀況[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4]江? 聃.中國GDP首次突破90萬億元 經濟向好基本面不變[N].證券時報,2019-01-22.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徐漢明,邵登輝.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N].人民日報,2018-06-21.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8]Jan Kooiman. 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 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M].Sage Publications,1993.
[9]江必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使命、原則與路徑[J].求是,2016,(20).
[10]姚? 東.幸福政治學:一種新的政治學研究視角[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7,(4).
[11]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12]張? ? .對憲法法律始終保持敬畏之心——代表委員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的重要講話[N].重慶日報,2018-03-13.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4]國務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DB/OL].[2015-11-03].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3/content_5004093.htm.
[15]習近平.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N].海峽都市報,2013-06-01.
[16](轉)[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18]王利明.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18,(1).
[19]習近平.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J].求是,2019,(4).
[20]伊士國.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構成[J].政法論叢,2005,(3).
[21]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J].求是,2014,(1).
[22]徐? 雋.保護人格權 彰顯現(xiàn)代法治理念[N].人民日報,2017-11-22.
[23]徐雯夏.我一直在做一個“造籠子”的人——對話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N].四川法制報,2015-12-03.
[24][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5][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6]袁曙宏.建設法治政府[N].人民日報,2017-12-27.
[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8]吳建雄.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科學要義[J].紅旗文稿,2017,(2).
[29][英]韋恩·莫里森.法理學:從古希臘到后現(xiàn)代[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