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
2018年全國中考全命題作文所占比例接近總數一半,這既是對傳統(tǒng)作文命題形式的強勢回歸,也是因為命題作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能有效地避免宿構抄襲,評分標準便捷,評價易做到客觀公正。減少了擬題時的煞費苦心與舉棋不定,為考場寫作節(jié)約了寶貴的時間。而“不定內容,自選角度,自選文體”又同樣給了考生天馬行空的自由,便于盡展個性與才情。命題作文是最基本的作文命題形式,在淡化文體、不設置審題障礙的大背景之下,近年來命題作文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一、內容豐富多彩
命題內容告別過去的簡單機械,逐漸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傾向,多從考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命題,或讓考生描繪自己色彩斑斕的生活,或讓考生思考人生的哲理,如新疆烏魯木齊卷的《屬于我的小幸?!?或啟迪思考人生的哲理,如重慶B卷的《我,不只屬于我》;或引導聚焦社會熱點,如江蘇宿遷卷的《網里網外的世界》……豐富多樣的命題,給作文的選題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形式多種多樣
命題形式上由單純給題目向多元的形式轉化,使命題作文的選材更加自由,立意更加多樣化。如湖北襄陽卷以“密碼”為題?!懊艽a”在現代生活中給我們帶來很多安全保障。但行文中如果僅談密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作用和影響,就顯得立意膚淺,有跑題之嫌。這里的“密碼”可理解成人與人之間的一道心底防線。在選材上,要注意到密碼雖然給生活帶來安全保障,但也反映我們的困惑,如誠信受到猜疑,良心受到排擠,人際關系冷漠等。生活中少不了必要的密碼,它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形成和諧的關系;能使人們了解實際情況,互相適應以便更好地合作。文題倡導關注社會,彰顯作文個性魅力,體現出人文性的價值取向。
一、學會審題
命題作文如何審題才能切合題意并確定自己的表達意旨呢?要切入精準,主旨明確,不游離話題。首先應滲透題目要義,弄清寫作的具體要求,確立寫作中心;其次要確定寫作范圍和重點,確定下筆的角度及感情抒發(fā)的基調,明確寫作方式和方法的過程;再次要明確寫作的立意指向,精準地分析出題目(材料)所表達的深刻含義,繼而確定自己的態(tài)度和取向。
1.全命題
這種沒有材料也沒有提示語的題目,給了考生更大的發(fā)揮空間,然而那些能力不夠強的同學面對密布如網的思路,舉步維艱。如湖北黃岡卷中考作文題目“開在心中的花朵”中,“花朵”是文眼。關鍵是花朵開的地方,是在“心中”。那這就是非一般的花朵了。按照題目要求,適合寫一篇記敘文或散文。可以取“花朵”的本義,寫自然界中的花朵,那肯定是自己最喜歡的某一種花,描寫花朵開放的美景,表達內心對這種花的喜愛之情。比如誠信之花、夢想之花、道德之花……開在心中,讓我們時時感受到“花朵”的馨香。
2.材料+命題
這種材料的命題作文,既有較大的開放空間,又隱含一定的限制和要求。既不能完全無視材料,也不能被其圈囿。這是戴著鐐銬跳舞,穿高跟鞋奔跑。如甘肅中考作文,以“不期而遇的溫暖”為題,寫一篇文章。材料為:“生活中,難免會發(fā)生一些難過的事,被忽略、被誤解、被傷害。但也總有一些人、一些事,讓你覺得相遇一場,命中注定的幸運。嗨,別沮喪啊!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睂懽鞯年P鍵在于辨明題目所指。“不期而遇的溫暖”是個偏正短語,原本只需結合導語材料限定詞“不期而遇”立意即可,但因為中心詞“溫暖”采用“移覺”的修辭,需要化虛為實,因此,要結合導語同時吃透兩者的具體所指。導語有三個句號,可以分三層來看:第一句其實從對立面表明“不期而遇的溫暖”所指的事情,即不“難過的事”,不“被忽視、被誤解、被傷害”。正面說就是:無意中被器重、被賞識、被呵護關愛的事。第二句其實補充說明“不期而遇的溫暖”出現的時機,即在被忽視、誤解、傷害的處境中,得到的無私關愛及賞識,獲得幸運。第三句,其實照應第一句,意在暗示在失落、沮喪的處境中獲得的關愛之驚喜。如成長中處于沮喪、失落、自卑境況中,不經意間得到關愛、賞識的事情及美好體驗,其主題主要是感恩和自信。
3.命題+提示語
提示語是為了指引考生的方向,引導我們審題和選材的,使寫作者下筆有話可說。材料與提示語擔負著讓題目走向開放的重任:一是多方列舉可寫內容,拓展題目外延,讓我們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選材料構思;二是跳出常規(guī)思維來解說文題,多角度創(chuàng)作,激活我們的思維,鼓勵寫作者有所創(chuàng)新。如安徽中考作文題目“這就是我的承諾”,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篇文章。題目中“這”可以是“我”做的一件事,一個行動、一句話,或一種態(tài)度等。“就是”起到強調作用,表達了“我”思想的堅定,“我”的內心認可度高?!拔摇笔切形闹械暮诵娜宋?、意在指向要寫“自己”,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言說自己的心聲?!俺兄Z”是文章主旨,全文要圍繞“我”來寫“承諾”。
二、敢于突破
對于命題作文來說,題目中的每一個詞語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忽略其中任何一個詞語,或對其中任何一個詞語理解不準,或對題目中詞語之間的關系理解出現偏差,都會導致作文不合題意。
1.變通目標
(1)變籠統(tǒng)為準確。審題時不僅要審明言部分,還要揭示那些與明言概念或判斷相關聯的隱含內容。如湖北成寧卷,以“心中的明燈”為題寫一篇文章,把你的故事和感悟寫出來與大家分享。題目由兩個關鍵詞組成:“心中”“明燈”。明燈,指明亮的燈,比喻指引人朝光明方向前進的人或事物。而材料提示“人生的路漫長、曲折,有時還會迷茫、黑暗,需要一盞燈來照亮我們,指引我們,讓我們不迷失方向,走向成功。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肯定遇到過這樣的明燈,一路指引你,鼓勵著你走向遠方”,可見這里的明燈是比喻義,著眼于希望、光明、指引、溫暖、關愛、呵護,展開聯想,可以是情愛之燈,如父愛、友情;可以是人物之燈,如牛頓、孫中山;可以是品質之燈,如堅強、信義、善良;可以是事物之燈,如文學經典、貝多芬樂曲;可以是心理之燈,如夢想、希望、信仰?!靶闹小北砻饕獙懽约旱慕洑v和感悟,由此即可選定“……是我心中的明燈”。
(2)變限制為靈活。無論命題限制多么嚴,總有預留的“窗口”,通過這些“窗口”會有更廣闊的視野,如陜西中考作文以“會玩,才好”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會玩”是核心。題中有界定“玩,是人的天性。玩,是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的鑰匙;玩,是塑造性格、豐富情感的向導。玩中有學問,玩中有智慧”。因此,只有這樣的“玩”才好,立意方向直接否定毫無節(jié)制的放縱、毫無目的的玩樂、不負責任的胡鬧?!皩懽鳌庇芯S度。思想有高度,題中的“玩”應體現立德樹人、積極向上;思維有深度,此處的“玩”也是一種學習,一種發(fā)現自我、認識自我,從而找準自己個性成長的方向,避免盲目性;思考有廣度,既可以結合自身成長經歷談玩音樂、玩足球甚至玩游戲得到啟示,又可以寫集體活動中收獲友誼、進步或堅毅的性格,也可寫家庭旅行中收獲感悟與品質,更可以談他人在“玩”中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
(3)變虛為實(變實為虛)。有些題目比較虛,需要在審題時就要想辦法拓寬其內涵或擴大其外延。如江蘇南京卷:2047年6月17日,30年后的今天,同學們相約回初中母校聚會,要求每人以“無情歲月有味詩”為題,寫一篇發(fā)言稿。題目的重點落在“有味”上,“詩”則是用來抒發(fā)情感的,來表達對母校的感恩、對友誼的珍惜、對生活的熱愛、對成長的認識、對生命的感悟……都是可以的。以發(fā)言稿的形式,可以立足當下,設想告別母校30年中,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從事的事業(yè)和取得的成就里品味到的詩意。也可以從30年后的視角,回憶當今歲月里的點點滴滴,同學情、師生誼,充滿詩意的片斷。還可以設計自己在未來日子里構建的詩意生活,在未來中暢想未來。只要能善于發(fā)現生活中詩境、詩情,也就能從容自如地完成這道作文題。
2.弄清重心
(1)審查題目中的限制性要求。限制的內容大致有時間、地點、對象、內容、數量等,審題時要弄清這些要求,不能越雷池半步。如浙江寧波卷,以“往后一小步”為題目,寫一篇作文?!巴笠恍〔健敝敢獙W會“讓”,退讓、禮讓、謙讓、忍讓,避讓等。此題目對于當下的大多獨生子女來說,是一種喚醒,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美德的引導?!巴笠恍〔健笔俏覀兂砷L中的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與智慧,是一種為人處世的開闊胸襟與情懷,更是一種文明的素養(yǎng)、民族的精神。此題目,若寫記敘文,可采取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詳細敘述事件發(fā)生的經過,將人物如何“往后一小步”、“往后一小步”的結果怎樣交代清楚等;如果寫議論文,則要注意論據的選擇。可用“孔融讓梨”“將相和”“胯下之辱”“退避三舍”,以及《泰坦尼克號》中那些紳士們將生還的機會讓給兒童和女性以及當下比較熱門的“路怒癥”等論據。
(2)弄清楚并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關鍵性詞語,如貴州黔東南卷,以“你最出彩”為題寫一篇作文。題目由三個關鍵詞組成:“你”“最”“出彩”?!俺霾省本褪莾?yōu)秀、與眾不同的意思,一個人要擁有自信,自信能撐起精神的廣闊天空,能驅趕迷失者眼前的陰影。我們相信自己,用幾個典型事例描寫自己的出彩之處。你做了哪些事情?對別人有何益處?自己有怎樣的收獲?理清這幾個問題,基本上也就搞清楚了選材和寫作思路?!俺霾省笔且粋€十分寬泛的內容,可寫的內容很多。要采取“化大為小,以小見大”的寫法,集中筆力加以突破,把“出彩”寫細寫活,寫深寫透。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運用語言、外貌、動作等描寫勾勒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語言和行動,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要注意語言和行動描寫必須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的年齡與地位,做到“言如其人”“行如其人”。第二要注意語言、行動描寫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人物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就會有怎樣的言行。要寫出個性,必須抓住有代表性的言行進行描寫。第三要注意言行往往是相關聯的,有怎樣的言,就有怎樣的行。描寫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要協調一致,共同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要注意文中要有一定的“情”,如果沒有觸動情懷的人物和事件,就無法使文章有血有肉、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