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戈 霍生玉
[摘 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對部編本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探索,并以部編本三年級《金色的草地》一課為例進行教學設計。本課設計的核心要點在于雙線并進的兩條線索——“理性分析”與“感性體悟”。旨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智能的同時,兼顧數理邏輯智能和空間智能的發(fā)展。理性分析一線,以思維導圖為支架,引導學生把握草地色彩變化的順序與原因,并從中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感性體悟一線,通過化文為詩與配樂朗讀,在情景中感悟草地色彩變化之美。
[關鍵詞]金色的草地;理性分析;感性體悟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9-0077-02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作者發(fā)現奧秘的順序,學會簡單的觀察方法,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發(fā)展。
2.通過多樣化的朗讀,感悟草地變化之奇,色彩之美,滲透美育,促進空間智能發(fā)展。
3.通過互動交流,結合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察發(fā)現。
一、設疑導入,任務啟動
1.同學們,上節(jié)課咱們一起學習了《金色的草地》,作者帶著我們一起揭開了“金色草地”的奧秘,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跟隨作者的腳步,踏上發(fā)現之旅,看看他是如何發(fā)現奧秘的!
二、理性分析,學會觀察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草地都產生了哪些變化?圈劃出相關的句子。
生自讀課文,師生交流并指導學生朗讀。
預設:
生圈劃出“有一天,我起得很早,發(fā)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中午回家的時候,我看見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時候,草地又變綠了。”
2.多么奇特的景象啊,這變化作者以前怎么沒注意到?對,因為這一天,他起得很早,作者的發(fā)現之旅是從這時開始的,偶然的早起讓他發(fā)現了草地變化,從中,你看到了怎樣的作者?
生交流反饋,師總結并板書:留心生活。
3.發(fā)現了變化之后,作者腦袋里一個個小問號匯聚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他忍不住問自己——這是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讀好“這是為什么呢?”,讀出疑惑好奇的心情。
4.所以,作者發(fā)現之旅的第二站是——產生了疑問,產生了好奇心。(板書:產生好奇心),
5.之后他來到草地上,仔細觀察。老師把“觀察”換成“看”,可以嗎?誰來說說你不同意的理由。
生交流反饋。
6.對呀,看是比較隨意的,而觀察是很細致認真地看。那作者在觀察的時候可能會怎么做?
預設:
——他可能會翻來覆去地看,甚至可能會摸一摸。
——他可能會看很長時間
——他可能會一邊看一邊思考。
6.同學們從自己的角度理解了作者的觀察,他觀察得非常仔細,非常用心。(板書:用心觀察)
咱們在生活中觀察事物的時候,不僅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上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嘗,雙手摸。
6.現在請你看著黑板,說說作者的發(fā)現之旅——首先是留心生活,發(fā)現了草地的變化——由此產生好奇心——之后通過用心觀察,得出了奧秘。(邊說邊將三處板書連為一個愛心)作者不僅是用眼睛看世界,更是用心觀察世界。
三、感性體悟,發(fā)現美麗
1.通過他的觀察,發(fā)現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攏的。它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
當花朵張開時——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當花朵合攏時——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了。
2.多么奇妙的變化,現在,想必同學們也領會了其中的奧秘,請翻開課后習題,補充第二題的內容。
生自主完成填空,師生交流。
3.同學們,理解了草地的變化,你能在腦海中想象出來這樣的情景嗎?閉上眼聽老師讀課文,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看看誰看到的畫面最美麗!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閉目想象。
4.許多同學都沉醉在這美景中了,這樣美麗的畫面,多像一首小詩?。∽屛覀円黄饘⑦@“畫意”變成“詩情”吧。自己先試著讀一讀,最后兩句請各位小詩人自己補充。
學生展示,教師點評。
5.接下來,咱們配上音樂,加上動作,一起來讀前面的部分,最后的兩句,請點到的同學接上。
預設:
——在這片金色的草地,我度過了金色的童年。
——在這片變換色彩的草地,我度過了多姿多彩的童年。
四、聯系生活,交流發(fā)現
1.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更缺少發(fā)現美的心靈。作者既有留心生活的細心、發(fā)現問題的好奇心,更有用心觀察的專心、耐心,由此他發(fā)現了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美。我們的生活中細微的事物也在時刻變化,你留意過嗎?
預設:
——公園里的牽?;ㄒ埠推压⒁粯影滋鞆堥_,夜里合攏。
——在鄉(xiāng)下發(fā)現雨后的夜晚,青蛙的叫聲格外響亮。
——枇杷樹的葉子不是光滑的,而是有許多絨毛。
2.同學們的觀察,不僅用到了眼睛,還用到了其他的感官。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需要我們全身心地去感受,課后,請你用幾句話把自己的觀察寫下來。
設計原理
霍華德·加德納開創(chuàng)的多元智能理論,通過對發(fā)展心理學、神經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提煉出了8種不同的智能。其理論自1985年傳入中國,經過30年的大浪淘沙,其科學性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同時也符合了當今時代的教育理念。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著眼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智能,而相對忽視其他方面智能的培育,這不能稱之為過,因為訓練語言智能的確是語文的核心目的。但當今的語文教學,應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以語言智能培育為中心的多元推進的目標觀念,在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的同時,發(fā)展多方面的智能。
本課以語言智能發(fā)展為中心,兼顧了數理邏輯智能及空間智能的發(fā)展,二者分別對應“理性分析”線索與“感性體悟”線索。數理邏輯智能并不僅僅在數學領域才能發(fā)揮作用或得以發(fā)展,在課堂中,通過合理的支架(如思維導圖)訓練學生把握事物之間的關聯,進行合理的演繹推理,都是有效的發(fā)展路徑。而通過對文本的感性體悟,在腦海中構筑相應的畫面,進行積極的想象,則有助于空間智能的發(fā)展。
為達成培育多元智能的教學目標,本課設計了四環(huán)節(jié)組成,雙線索引領。核心要點在于雙線并進的兩條線索——“理性分析”與“感性體悟”。理性與感性結合,不僅是我們學習的方式,更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思維訓練和情感體悟都是必不可少的。
理性分析一線,旨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發(fā)現金色草地奧秘的過程,并從中學習觀察探究的方法。推進的方法有三:一是積極引導學生朗讀,以朗讀促理解;二是堅持學生為主教師點撥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例如理解“觀察”一詞,并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設置疑問,讓學生來解決問題;三是使用思維導圖,為學生的理解提供支架。
要讓孩子在生活中發(fā)現美,美感的熏陶,情感的體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感性體悟一線,通過教師范讀,學生想象,構筑感性基礎,再將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詩歌格式,使“畫意”轉變?yōu)椤霸娗椤?,帶領學生在悠揚的樂聲中感悟美、欣賞美。同時詩歌末尾的填詞續(xù)寫也是對課文情感的升華式理解。最后結合生活實際請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發(fā)現,既是拓寬學生對發(fā)現的認識,也為之后的單元寫話打下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曾天山,譚偉.教材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 溫儒敏.“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