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晶晶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小學閱讀教學的取向開始從“理解內容”轉變?yōu)椤皩W習語言文字運用”,語用教育觀已經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方面。結合教學經驗,從“課前預習,課內感知”“理解感悟,認知寫法”“學以致用,讀寫結合”三方面來闡述基于語用觀的閱讀教學新策略,以期讓學生學習表達,活用語言,打開語言學習的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以練導學;語言;語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9-007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可以看出,學語文,就是學語言,用語言,在學與用中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在占據語文課堂大地盤的閱讀教學中,這需要我們貫徹始終,而采用以練導學的形式則能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立足以練導學,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為例,對以上問題進行解析。
葉圣陶先生說過:“上課之前,學生要切實預習。”有效的預習是閱讀教學的前提?!蹲詈笠活^戰(zhàn)象》課文較長,因此預習就更加重要和必要。課前的預習要有一個讓學生整體感知的過程,使他們通過初讀課文,理解字詞,而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對文本有初步的把握。教師要思考: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如何設計,滲透哪些相關內容,這樣指明學生思維的方向,唱響語用的前奏。在《最后一頭戰(zhàn)象》課前,針對課文的內容,我設計了如下“預習單”(節(jié)選一部分):
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預習,在課堂上我就以檢查的形式來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
師:接下來,老師檢查下大家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在生命的盡頭做了哪幾件事?請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
生1:重披象鞍——返回戰(zhàn)場——挖掘墓坑——嘎羧死亡
生2: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回戰(zhàn)場——自挖墳坑
師:誰能借助這些小標題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作回答
師引: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最后一頭戰(zhàn)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回戰(zhàn)場、自掘墓坑這些事情。
師:同學們,我們在閱讀篇幅比較長的文章時,可以抓住主要事件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
對待學生的預習結果,我不是在課初進行簡單的檢查,然后棄之不用,而是圍繞練習進行當堂的預習反饋。在“練”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嘎羧在生命的盡頭做了哪些事,有意培養(yǎng)學生對已有的文字材料進行刪減、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同時,學生融合自己的語言進入原文的語言材料中,形成個性化的語言形式,并且習得“抓主要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學習方法。
誦讀、品味、涵泳是閱讀教學中學生習得語言的主要途徑,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感悟文本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是如何寫出想寫的內容的,而課中的以練導學則能很好地幫助完成這一目標。在解讀文本時,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個性,擅于發(fā)現文本作為例子是如何表達闡述的,以便在教學中把握語言現象,設計能讓學生易于理解、思考、感悟、認知的學習過程和練習,明晰文本的表達方式,為后面的遷移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中我的感悟環(huán)節(jié)設計如下:
1.抓重點詞句體會深情
師: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第5-9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現嘎羧對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體會它的想法。
(學生默讀、標畫)
預設一: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話,(課件出示)請你讀讀這句話,你從哪些詞中體會到了嘎羧對象鞍的深厚感情。
抓“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這幾個詞語體會嘎羧的深情。
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抓住了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到了嘎羧對象鞍的深厚感情,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板書:抓重點詞句)
2.聯系上下文體會深情
那么為什么嘎羧對這象鞍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這到底是一件怎樣的象鞍呢?
你能聯系著后面的內容來理解,非常好。要知道,聯系上下文來理解也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板書:聯系上下文)
3.邊讀邊想象體會深情
嘎羧看著象鞍上的彈洞和斑斑血跡,聞著上面的血液和硝煙的氣味,它會想起什么?請同學們邊讀邊想象,體會嘎羧的情感。
小結:我們通過邊讀邊想象的方法,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嘎羧對象鞍的深厚感情。(板書:想象)
該板塊的設計,努力做到與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體現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通過抓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象這樣的讀書方法,穿插以練導學,學習了“重披象鞍”這部分內容,讀出了嘎羧的心,讀出它的情感。讓學生逐步認知和掌握這樣的讀書方法,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以致用做好鋪墊。
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包括理解、感悟、積累、運用等環(huán)節(jié)。學習語言最終是為了運用語言,而語言的訓練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因此,當學生明白了教材的語言現象之后,及時跟進遷移運用,有利于加深印象,鞏固寫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由課內走向課外,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中,我設計了如下以練導學的遷移運用環(huán)節(jié):
學習“重回戰(zhàn)場”
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自學“重回戰(zhàn)場”這部分內容,完成練習單。
該環(huán)節(jié)以練導學的設計是在學生理解、感悟、積累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運用,把抓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象這樣的讀書方法運用起來,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進一步走近戰(zhàn)象嘎羧,感受它的悲情與豪邁氣概。大量讀寫,讀寫結合,以寫促思,讓學生直抒胸臆,一吐為快,語言文字的運用得到彰顯。
立足以練導學,關注語言習得,關鍵在于課堂上的操作。課堂中,教師要始終抓住語言的習得和訓練這個教學主旋律,圍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層層推進,借助以練導學,扎實開展一系列語言實踐活動,使教學呈現實實在在的語文味,使課堂彌漫醉人的言語芬芳,為孩子們打開學習語言的空間。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