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蘭君
[摘 要]閱讀和寫作雖然有著完全不同的認知過程,但它們卻可以互相促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推敲題目、初讀課文、精讀課文,理解文本“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表達特點,而且使學生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文本創(chuàng)作;閱讀教學;精讀課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24-02
我對閱讀教學的思考,從認識閱讀和寫作的差異開始。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只是課程的載體,而并不是語文課程。拿到文本,教什么的問題總是困擾著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如果站在作者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審視一篇作品,由題入文,由言入意,由淺入深,剖析三問:“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那課堂教學的著力點就會逐一顯現(xiàn)。
(一)讀題解題,撩開題目的神秘面紗
擬題能力,是寫作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學了六年的語文,不會擬題的學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問題應該出在我們的日常閱讀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只停留在解題的層面,卻沒有引領學生進一步解開擬題的秘密。其實,我們只需在傳統(tǒng)解題的過程中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便能使學生掌握擬題的方法。
如,教學《觀潮》一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解題:“‘觀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觀潮一詞寫出了這篇課文所描寫的事件。這就是以事件為題。在學習過的課文中,以事件為題的文章還有哪些?”(《檢閱》《爭吵》等)這樣的追問次數(shù)多了,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擬題的規(guī)律:可以以事件為題,可以以中心為題(如《給予是快樂的》),可以以主人公為題(如《烏塔》《 白鵝》 ),也可以以時間或地點為題。在文本解讀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再次追問:“為什么這樣擬題?”這樣,就能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二)讀題猜文,找尋文章構思的秘密
一篇文章的藝術魅力,選材和構思是關鍵的一環(huán)。教材里的課文,選材總是那樣的合理,構思總是那樣的巧妙。這對學生來說,簡直有些望塵莫及。其實不然,文章構思離不開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只要掌握了規(guī)律,誰都可以學會構思。這樣,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順應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自己的構思就會與名家不謀而合。如,《與時間賽跑》,是一篇以事件為題的文章。在學生讀題、解題后,我順勢而問:“孩子們,‘與時間賽跑這樣的課題,如果讓你來寫,你會寫清楚哪些內容?”
“會寫怎樣與時間賽跑!”
“會寫為什么要與時間賽跑!”
……
我再次追問:“那你覺得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學生邊說,我邊板書:
為什么賽跑
怎樣賽跑
賽跑的結果
看,學生的構思竟與作家林清玄的構思不謀而合。
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的“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所不同的是,教師要增加一個對照環(huán)節(jié)——看看作者在大板塊上安排了哪幾個材料,跟自己猜想的有何不同,以理解作者選材構思的精巧。
(一)初讀課文,文章脈絡初顯現(xiàn)
如,教學豐子愷的《白鵝》一文,讀題猜內容,按慣性思維,學生預測課文內容也許會是“鵝的外形” “鵝的生活習性”“我與鵝之間的故事”等。而讀了課文才知道,完全猜錯了。作者先總寫初見鵝的印象:高傲,再用一個過渡段“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來統(tǒng)領后文,接著從叫聲、步態(tài)、吃相三個方面來寫出鵝的高傲。這樣的材料安排完全出乎學生的預料。對比細想后,學生明白:作者抓住白鵝的性格特點來寫,而這樣的選材必須建立在親近生活、細致觀察的基礎上。精準的選材,來自深度的生活觀察。
這樣,豐子愷先生寫《白鵝》時的提綱就顯現(xiàn)出來。這樣的操練多了,學生的構思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二)精細對比,體驗取舍之重要
在讀題猜文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自己的預測會跟作者所寫相差甚遠。如,教學《搭石》一課,讀題后,大多學生會猜作者會寫走搭石時所發(fā)生的一些趣事。讀完課文后才知道,自己所預測的內容,文章毫無觸及。作者選取的是一些留在自己記憶里的溫馨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fā)現(xiàn)搭石不穩(wěn),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xié)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去……”文章脈絡如下:
擺搭石為人著想
走搭石協(xié)調有序
讓搭石謙讓尊老
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留在作者腦海里關于搭石的畫面一定會有很多很多,包括你們想到的走搭石的趣事。作者為什么偏偏選這幾個畫面呢?是根據(jù)什么來選的?”思考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是根據(jù)此文的中心——“家鄉(xiāng)的人性美”來選材的。這說明,精準的選材,來自文章中心的需求。
高尚的情感需要在渲染中熏陶,語言的精妙需要在品味中獲得。既不破壞語文課永遠應該堅守的人文性,又能在不斷地操練中建立完整的寫作架構,這是我心中理想的語文課所應達成的目標。如,教學略讀課文《給予是快樂的》一文,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精讀。
1.回顧《卡羅納》交替敘述的寫法,想想:文中是哪兩個內容的交替敘述?
2.默讀《給予是快樂的》全文,用“﹏﹏”畫出描寫小男孩的句子,用“_______”畫出描寫保羅的句子。
3.師生合作朗讀這兩個方面內容。學生在關鍵處寫下自己的感悟。
關鍵處:
(1)小男孩在保羅閃亮的新車旁走來走去,滿臉羨慕地去觸摸。此刻,你認為小男孩在想什么?
(2)“‘你是說,這車是你哥哥給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錢?保羅點點頭。男孩驚嘆地說:‘哇!我希望……”你認為,男孩希望什么?可小男孩真實的想法卻是——
(3)“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想法?
(4)“男孩轉過身來,眼睛里閃著亮光,說道:‘先生,你能把車開到我家門口嗎?”你認為,男孩怎么想?
(5)重點品讀第11自然段,引導學生深情地朗讀小男孩說的話:“看見了嗎?很漂亮,對不對?這是他哥哥送給他的圣誕禮物!將來,我也要送你一輛這樣的新車。到那時候,你就可以坐在車里,親眼看看我跟你講的那些好看的圣誕禮物了?!?/p>
此時,學生有千言萬語想寫下來!
4.讀后思考:作者為什么能把這個故事寫得這樣動人,他的訣竅在哪兒?(理性審視“交替敘述”之法,人物語言、神態(tài)、動作描寫的魅力)
簡單的師生輪讀,邊讀邊寫體會,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悟情又得法,真正達到了語言和精神同生共長的目標。
觸摸文本創(chuàng)作內核,建構閱讀教學新視角,旨在閱讀的王國里建立寫作的宮殿,在寫作的世界里探尋閱讀的真諦,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