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吉旺 謝昊
摘? ?要:語文綜合實踐與周邊地域文化相結合來開展教學活動是學科教育橫向整合的一種新形式。如何引導學生將課本中的語文知識與周邊豐富多彩的農村地域文化緊密聯(lián)系起來,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已成為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文章擬從教學實踐入手,從農村地域文化的界定及學校地域文化類別調查、學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現(xiàn)狀,以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策略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以實施策略為核心、以操作性為根本,以期為語文綜合實踐結合地域文化開展的活動方式積累經(jīng)驗。
關鍵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農村地域文化;結合策略
作者簡介:韓吉旺,安徽省望江縣教育教學研究室副主任,安徽省特級教師,高級教師;謝昊,安徽省望江縣漳湖中心學校教導主任。(安徽? 望江? 246200)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6-0021-03
推進學校語文學科教學,結合周邊地域文化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近年語文學科教育橫向整合的一種新形式。它以教材文本為依托,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讓活動能夠與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融入周邊地緣因素,活化教學課堂,拓展學生視野,進而使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乃至教學理念得以創(chuàng)新。作為農村小學,在周邊農村地域環(huán)境中開展語文實踐,實現(xiàn)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如何引導學生將課本中的語文知識與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擺在我們基層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從廣義上說,農村地域文化是指農村獨具特色的、傳承至今仍發(fā)揮作用的文化傳統(tǒng),是特定區(qū)域的生態(tài)、民俗、傳統(tǒng)、習慣等方面的文明表現(xiàn)。從狹義上講,農村地域文化是指受地形、交通或宗族文化所影響下的獨立地域范圍內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氛圍。因此,農村地域文化可簡要分為方言類別、飲食習慣、家庭環(huán)境、宗教信仰和民族構成等。筆者曾對邊遠地區(qū)某農村小學進行調研,該農村小學地處長江中下游,具有水鄉(xiāng)特點。筆者對該校1401名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了解了學生在方言使用、飲食習慣、家庭環(huán)境及民族構成等地域文化要素的情況。
依據(jù)這些基本要素,我們可以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與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類別特點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在實踐中再輔以本地所固有的水鄉(xiāng)文化特點來開展系列學習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感悟語文的人文魅力,進而將學校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向深層次發(fā)展。
筆者所調研的學校屬于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其生源主要來自于該區(qū)農村子女,學校留守兒童目前所占比例約為學生總數(shù)的74.6%,家庭層面的語文教育普遍缺乏。學生平時總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學習生活單調乏味。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迫切希望能夠參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而學校有75%的語文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概念及意義認識不清,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所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方式中查閱資料占75%,開展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的比例為18%和6%。
由上述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在學校層面上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往往是注重聽、說、讀、寫等技能的傳授而非學生經(jīng)驗性知識和地域文化知識的積累,大多數(shù)農村學校教師對語文綜合實踐的理解尚認為其從屬于語文教學階段,雖有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意愿,但重視程度和開展方式極為有限。農村小學在教學實踐上對本地區(qū)地域文化等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的利用明顯不足,對于語文教育理念的拓展其應有的優(yōu)勢沒有凸顯。所以,將有效落實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教學的突破口,研究相應的實施策略,力求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真正落到實處,這也是農村學校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
從調研結果來看,對于語文綜合實踐性學習,農村小學存在相對典型的學生參與意愿與教師實施意愿的反差。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動地域文化與語文學習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通過綜合實踐的過程性活動來實踐“聽、說、讀、寫”的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如何將二者結合并推廣呢?
1. 工具性中蘊含“語文味”——實踐活動與教材文本相融合?!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生活,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增加學生學語文的實踐機會,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豐厚語文素養(yǎng)。”可以看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語文實踐為側重點,逐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是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一種學習,而這種學習的過程要與教材文本保持一致。在現(xiàn)有的各版本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文本內容相對較少,教師可以結合周邊地域環(huán)境開展深度挖掘,尋找鮮活的語文實踐契合點,教材以外生動而活潑的內容就會源源不斷的補充進來,充實帶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學素材庫”,進而使綜合實踐活動蘊含著“語文味”。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身邊的一事一物,就會發(fā)現(xiàn)比書本更精湛的語文,尋找生活與語文的契合點,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翠鳥》這篇課文時,教師有意識的結合學校所處的水鄉(xiāng)環(huán)境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去發(fā)現(xiàn)平時在身邊卻不被注意的翠鳥于實際環(huán)境下捕食、休憩的場景,這樣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實踐意識,使學生有更加關注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隨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觀察本地區(qū)其他水鳥,按《翠鳥》一課的行文方式開展仿寫,讓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一篇記敘文或者調查報告,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保護周邊環(huán)境的重要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體現(xiàn)著語文“人文性”色彩和對于文學終極性關懷的探索。
2. 長期性中提升“凝聚力”——實踐活動與學習區(qū)間相切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重在能力的培養(yǎng),其過程的長期性是不言而喻的。筆者所調查的某農村學校高達74.6%的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在家庭中很難獲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因此,要注重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學習生活的時間段相聯(lián)系并保持較高的附著度,利用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堅持不懈地訓練學生諸如組織協(xié)調、信息的搜集處理、總結提煉、寫作表達等能力。針對小學生天真活潑、富于想象且樂于畫畫的天性,我們可以在眾多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始終堅持培養(yǎng)學生有效利用圖形記憶并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的能力。
以古詩教學為例,在中年級古詩教學中,要求學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作思維導圖,再分組展示小組內最具代表性的思維導圖,鼓勵學生與地方文化相聯(lián)系,讓學生在比較中獲得直觀認知,師生共同在各小組導圖樣本的基礎上拼接出所有人都認可的思維導圖定版。由于在過程中強調與區(qū)域文化的關聯(lián),可以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注重地域偏向性的思維導圖,以此加深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與此同時,隨著古詩教學所具備的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雙重性質的凸顯,在制作思維導圖時結合本地區(qū)的地域特色既能有效帶動學生開展思維探究,又能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也為古詩的復習提供了一條捷徑。實踐證明,實現(xiàn)綜合實踐活動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能提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凝聚力”。
3. 廣泛性中尋找“著力點”——實踐活動與興趣培養(yǎng)相契合。地域文化和語文綜合實踐相結合的活動都是在教師有效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實踐,這就需要尊重學生在所處環(huán)境中的主體作用,尊重主體作用則必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必須讓學生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真正“吊”起學生的“胃口”,并以此為綜合實踐活動的“著力點”,使學生一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躍躍欲試、積極配合。
以作文教學為例,在春天來臨時,語文老師們往往都會要求學生寫一篇以“春季”為話題的作文。為了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我們設計了探究類作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到離學校很近的長江大堤和本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村——回民村油菜花基地探索美麗的春景,把“澄江似練”的江畔美景和“千里殷黃”的油菜花景象,以及學生在那里歡樂玩耍的情景拍成照片,并錄制動態(tài)視頻;接著帶領學生去體驗過去古老的“春耕”,回到學校后還安排學生利用信息課借助網(wǎng)絡收集歌詠春天的詩歌、散文、故事以及描畫大自然美景的圖片等;放學后要求學生在家中收集我們本地方言中的春耕諺語和俗語。第二天大家集中在作文課堂上匯總材料,運用“班班通”設備將自己的收獲展示給大家,學生自己則充當“解說員”,向大家介紹自己拍下的照片或收集到的美景圖片,還有學生現(xiàn)場解釋了方言中的農耕諺語并朗誦了詩歌和美文。這些實踐活動使作文教學開展得生動活潑,語言也就留諸筆端,可謂一舉多得。
事實證明,將語文實踐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作文活動實踐,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開展讓學生充滿興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著力點”所在。
總之,因地制宜,融會貫通,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地域文化相結合不僅是語文教學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更是語文教學的大勢所趨和核心理念的回歸。筆者所調研的學校通過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具備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相結合,在多數(shù)學生為留守兒童的情況下,劃分獨立的學習區(qū)間,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和特色文化的依托,開展以學習語言、形成語言能力、加深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結合地域文化推動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必將在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張衛(wèi)星.傳承地域文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應然追求[J].遼寧教育,2014,(21).
[2] 魏善春.在家鄉(xiāng)地域文化中尋找鮮活的語文實踐契合點[J].內蒙古教育B,2015,(8).
[3] 李建明.整合地域文化資源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J].江蘇教育,2010,(10).
責任編輯? ?黃?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