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區(qū) 獨居老人 個案工作
作者簡介: 吳帥,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65
老年期是人的生命歷程中的最后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退化,逐漸失去自理能力,往往會像嬰兒期那樣缺乏安全感,生活照料的需求增加。同時,這一時期,由于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喪失,逐漸退出社會,生活變得單調乏味,此時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對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影響十分顯著。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社會的進步和變遷,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工作等原因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同時老年期人們會經歷喪偶這一重大生命事件,因此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批獨居老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獨居老人所占比重激增。他們缺少老伴、兒女等家人的陪伴和照顧,內心孤獨寂寞。在家庭支持缺失的同時,必要的社會支持的缺位大大影響了獨居老人的老年生活,養(yǎng)老水平大幅降低。在“健康老齡化”政策的倡導與號召下,獨居老人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迫切需要社會的關注,如何提升獨居老人的養(yǎng)老生活水平成為一個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
一、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一)相關概念界定
1.獨居老人
獨居老人主要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子女離家,家庭照顧缺失。他們的子女工作繁忙,平時離家外出,不在父母身邊,基本上少有時間回來看望他們。加之年齡增長,老人的身體的各項機能衰退,病痛纏身,缺乏必要的家庭照顧。第二,獨居無伴。獨居老人因離異、喪偶等各種原因過早失去老伴,長時間一個人生活,十分容易產生空虛、寂寞、焦慮、憂郁等負面情緒。獨居的老年人在子女不在身邊的狀況下,還面臨著沒有老伴的困境,因此,與空巢老人相比,獨居老人是更為弱勢的群體。自從我國實施了計劃生育這一政策,對傳統(tǒng)的核心家庭結構產生了沖擊,家庭規(guī)模呈現小型化趨勢,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4-2-1的家庭結構成為主流。當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重,同時現代社會人們思想觀念發(fā)生轉變,老人和子女都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間”,不愿居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因此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純老家庭和獨居老人,目前,這一社會現象已成為社會各屆關注的焦點。家庭養(yǎng)老的功能日益削弱,原來由家庭承擔的養(yǎng)老照顧功能正逐漸轉向社會養(yǎng)老服務,獨居老人的養(yǎng)老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而倍受關注。目前城市社區(qū)中獨居老年人口面臨的問題較多,代表性較強,為此,本文以城市社區(qū)中的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探索社會工作介入對增強獨居老人社區(qū)支持的作用。
2.老年社會工作
老年社會工作是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針對老年人出現的問題而產生的一種專業(yè)的社會服務活動。本文的老年社會工作主要采取個案工作的方法,并針對社區(qū)中的獨居老人展開。
(二)理論基礎
1.心理社會治療模式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認為,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會受到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因素的影響。在這三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共同推動了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運用“人在情境中”這個系統(tǒng)理論的概念,把案主放在她所生活的日常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去認識,在了解案主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同時,更加準確、客觀、全面地把握案主所面臨的問題。運用支持、直接影響等治療技巧,幫助案主正視自己的問題,增強與人交往的信心,幫助其構建社區(qū)支持網絡。
2.認知行為模式
認知行為治療模式以人的認知和行為作為關注的焦點,認為認知對人的情緒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此外,人的行為也會對人的思維方式和情緒產生一定影響。認知、情緒、行為三者會圍繞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的循環(huán)圈。這種模式是一種短期治療模式,以案主存在的問題為導向,更加關注案主此刻此景的感覺與經驗。在實務過程中,通過對案主進行放松練習,使其放松肌肉從而進一步放松心情,緩解焦慮的情緒,幫助案主認同正確的交往觀念。此外,運用滿灌療法,幫助案主快速消除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構建社區(qū)支持網絡。
二、社會工作服務介入過程
(一)個案背景
1.個案基本信息
案主,女,66歲,喪偶,現獨居,有一個兒子。案主小時候因家庭變故,母親去世,后跟隨叔叔從山東蓬萊遷往河北保定,其他的兄弟姐妹均留在山東。案主在保定工作,后經人介紹結識了自己的丈夫,前些年丈夫去世。此后案主一直獨居。自離開山東后,案主與自己的弟弟妹妹聯系也很少,幾乎沒有見過面。和親屬的聯系不多,偶爾會和同在保定的叔叔、侄子吃飯。案主的兒子因工作原因也較少來看望案主,兒媳與案主關系不融洽,案主的家庭支持缺失。案主的身體狀況良好,無重大疾病,心態(tài)比較積極,但也會感到孤單。案主的興趣愛好頗為廣泛,平時在家喜歡養(yǎng)花、養(yǎng)魚、看書,此外每天都會去公園中吹葫蘆絲、跳舞,堅持鍛煉身體,但案主回避與人交往,喜歡獨來獨往。案主每月有2000元的退休金,足夠自己一人的開銷,經濟狀況較好。
2.個案來源類型
案主是由社會工作者在專業(yè)實習過程中,主動接觸和了解的情況下,與服務對象主動建立起的專業(yè)服務關系,屬于外展型服務對象。
3.個案接案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忙于工作而缺少了陪伴家人的機會。加之我國的老齡化日益加重,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部分獨居老人。他們整日孤身一人,生活缺少關心和照料,心中的憂思無處排解,為此,對社區(qū)中的獨居老人開展個案工作,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是十分必要的。案主早年喪偶,獨居多年,不愿與人交往,生活孤單寂寞。本著助人自助的原則,社會工作者決定嘗試開展個案來幫助案主解決問題,提升生活質量。
(二)個案評估
1.背景評估
案主的身體較健康,無重大疾病。喪偶,獨居,有一個兒子。案主興趣愛好廣泛,每天堅持鍛煉身體,社會活動豐富,每天都去公園中學習吹葫蘆絲、跳舞。心態(tài)樂觀積極,渴望與人交往但缺乏交往的勇氣,害怕打擾別人,一直獨來獨往,因此社會支持薄弱。
案主自老伴去世后一直獨居,與兒子兒媳聯系不多,很少見面。屋內陳設較好,家具較為齊全,客廳內養(yǎng)了金魚,陽臺上養(yǎng)了很多花,案主自己有退休金,經濟上并無很大困難。案主在本社區(qū)內朋友很少,與社區(qū)中其他居民聯系不多,一直獨來獨往。年輕時的朋友前兩年會約到家中見面聚會,但現在大多微信聯系,很少見面。案主住的是公租房,享受社保,國家在政策上對其有一定的支持。
案主表示,這么多年以來,自己已經習慣了獨居的生活,并且認為自己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不想打擾別人。案主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因為自己的到來而打擾他人的正常生活,于是回避與人交往。
2.需求評估
案主獨居生活較為孤單,需要克服與人交往的心理障礙,走出去多與人交往,減輕孤單的感受。同時,為了保證案主的安全,在發(fā)生突發(fā)狀況時能夠獲得及時的幫助,需要增強案主的鄰里支持,構建鄰里支持網絡。
3.資源評估
案主的興趣愛好廣泛,喜歡參加社區(qū)活動,心態(tài)積極樂觀,可以在案主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幫助案主逐步克服心理障礙。社區(qū)中居民十分熱心,可以為案主尋找到幾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結成社區(qū)支持網絡。
4.障礙評估
案主獨居多年,獨來獨往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思想觀念難以輕易發(fā)生改變,突然要求案主做出改變可能會引起案主的反對和不配合。案主心理障礙的克服需要較大的勇氣,難以輕易與人交往。
(三)個案分析
1.個案問題診斷
案主自老伴去世后一直獨居,其老伴生前曾是飛行員,老伴的去世一直是案主心中難以抹平的傷痕,每每提到,案主都會不住地掉下眼淚。案主的兒子是公交車司機,平時工作很忙,休息時間很少,與案主大多是微信聯系,除了過年過節(jié)平時基本不會見面。案主很愛自己的兒子,不愿意因為自己的生活瑣事去打擾兒子工作,有困難時都努力自己解決。案主與兒媳和孫女的關系一般,感情不深,聯系較少,平時基本上不會單獨見面,家庭支持薄弱。案主年輕時在工廠里認識的幾個好朋友目前還有聯系,但因為居住地距離較遠,年紀大了,見面不方便,聯系逐漸減少,朋輩支持較為薄弱。在社區(qū)中,案主較少與人交往,鄰居之間雖然見面都會打招呼,但平時基本上不會有往來,社區(qū)支持薄弱。在公園的一起吹葫蘆絲的小團體中,案主沒有朋友,雖然在學習吹葫蘆絲的過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案主因為害怕打擾別人,不敢主動向他人請教,都是自己在家中自學,社會支持薄弱,回避與人交往。
2.個案理論應用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認為,對人的理解要從“人在情境中”著手。導致案主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與其早年的經歷有關,同時也與案主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相關。在對案主問題的分析和把握上,要結合案主問題產生的背景和現狀,既重視案主問題形成的原因,又要重視案主當前人格的強度。前期先了解案主問題的成因,運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技巧和專業(yè)方法幫助案主克服心理障礙,減輕焦慮,使案主能夠逐步接受主動與人交往的觀念。
認知行為治療模式的焦點集中在讓案主及其周圍的人感到焦慮的特定行為,如果行為改變了,那么焦慮也就消除了。在介入后期對案主運用滿灌療法,使得案主快速脫敏,克服焦慮情緒,增強與人交往的信心,體會到與人交往的快樂,幫助案主建立起社區(qū)支持網絡。
(四)個案目標
1.個案總目標
幫助案主克服心理障礙,構建起良好的社區(qū)支持網絡。
2.個案具體目標
(1)幫助案主直面自己的心里障礙,認識到心理障礙的存在對自己的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
(2)鼓勵案主去嘗試與人交往。
(3)鏈接社區(qū)中的資源,增加案主的社區(qū)支持。
(五)個案計劃
第一階段:建立專業(yè)關系。在社工與案主接觸初期,注意觀察案主的生活方式,收集案主的相關信息,對案主的問題做出預估。前三次面談中,運用聆聽、對焦等會談技巧,幫助案主正視自己的問題,明確自己想達到的目標,從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在此階段,獲得案主的信任,與案主建立起和諧的專業(yè)關系。
第二階段:鼓勵克服障礙。運用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以及認知行為模式治療技巧,幫助案主放松心情,減輕焦慮,嘗試接受主動與人交往的思想觀念,不斷鼓勵案主。引導案主主動與社區(qū)中的人交往,克服心理障礙,構建社區(qū)支持網絡。
在此階段,不斷鼓勵案主,逐漸消除案主的顧慮,嘗試主動與人交往,構建社區(qū)支持網絡。
第三階段:回顧總結收獲。在前幾次介入的基礎上,運用鼓勵支持的訪談技巧,肯定案主已取得的成果,進一步增強案主的信心,總結收獲,為以后案主能正常的與人交往打下基礎,做好準備,準備結案。
在此階段,鞏固已取得的成果,總結收獲,準備結案。
(六)個案介入
第一次:案主家中。起初案主回避社會工作者的問題,總愛與社會工作者聊一些家常。接著社會工作者運用對焦的會談技巧,幫助案主正視自己拒絕與人交往的問題。
第二次:案主家中。運用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中支持與直接影響的治療技巧,通過列舉社會工作者一些親身的經歷來鼓勵案主,但案主聽后沉默了一會,表示自己還是難以克服心理障礙,害怕他人會反感自己。接著社會工作者進一步鼓勵案主,幫助案主認識到與人交往的好處,嘗試鼓勵案主做出改變,主動與人交往。
第三次:案主家中。運用認知行為模式中的放松練習的治療技巧,引導案主從放松身體逐步到放松心情,減輕焦慮,告訴案主主動與他人交往時,也會體驗到這種愉悅的感覺,幫助案主嘗試接受主動與人交往的觀念。這一次案主沒有之前那么抗拒與人交往,但對于主動與人交往還缺乏信心。
第四次:社區(qū)個案活動室中。運用滿灌療法幫助案主克服與人交往的心理障礙,為案主找到社區(qū)中也愛吹葫蘆絲的胡某與其結對,鼓勵案主與胡某切磋交流吹葫蘆絲的技巧?;顒咏Y束后及時對案主進行心理疏導,與案主交談,了解案主的心理想法,鼓勵其與人交往,幫助案主建立鄰里支持網絡。給案主留作業(yè),要求案主私下主動與胡某交往三次,并在下一次見面時檢查案主的作業(yè)完成情況。
第五次:案主家中。檢查案主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詢問案主在主動聯系胡某時內心的感受,對案主進行進一步的心理疏導,緩解案主的焦慮情緒。同時,提醒案主與已經報名參加重陽活動的社區(qū)石某進行交往,以鞏固案主與人交往的信心。
第六次:案主家中。與案主交談,詢問重陽節(jié)活動中與石某交往的感受,案主表示在活動中,一開始自己不好意思主動與胡某說話,后看到大家都在很熟絡的聊天,案主鼓起勇氣和石某交流,發(fā)現石某很歡迎案主的到來,十分熱情地與案主交往,并沒有反感案主。案主覺得這次主動與人交往的體驗很不錯,以后會多多嘗試主動與人交往。社會工作者肯定了案主的收獲,進一步增強案主的信心,鼓勵案主。
第七次:案主家中。與案主交談,總結收獲,鞏固已取得的成果,告知案主準備結案,案主表示很感謝社會工作者的到來,對于社會工作者的離開有些不舍。社會工作者表示,以后如果案主有需要仍然可以來向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隨后處理好案主的離別情緒,并進一步鼓勵案主。
(七)個案服務效果評估
成效:案主初期回避與人交往,害怕自己會給別人帶來不便,一直獨來獨往。經過社會工作者的七次介入,案主逐漸克服了與人交往的心理障礙,能夠主動與社區(qū)中的居民交往,心情更加明朗起來,社區(qū)支持網絡逐步構建起來。
不足:經過幾次介入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在介入過程中對于專業(yè)技巧的應用能力還需要再進行鍛煉提升。案主與其兒媳關系淡薄,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改進。
(八)個案結案
本次服務時間跨度近一個月,共計服務七次。主要是通過一對一面談的形式。前期通過運用尊重、接納、對焦的會談技巧,使案主對于自己與人交往方面的障礙有所認識。接著用直接影響的技巧讓案主認識到與人交往的益處,同時對案主進行放松練習,緩解案主社交緊張的情緒,鼓勵案主邁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案主還沒有完全的放下心中的顧慮。中期運用滿灌療法,鼓勵案主分別主動與社區(qū)中的胡某、石某交往,在這個過程中幫助案主逐步克服了與人交往的心理障礙,使案主體會到了與人交往的樂趣。最后運用觀察法對案主進行評估,發(fā)現案主有了明顯的改觀,此時與案主進行會談,總結收獲,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準備結案。
三、反思與建議
在實務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以及認知行為模式對案主進行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案主克服了心理障礙,取得了成效。通過運用滿灌療法,讓案主直接處于最焦慮的狀態(tài)中。這種方法雖然克服了系統(tǒng)脫敏法耗時較長的缺陷,能夠幫助案主快速克服緊張焦慮的情緒,但這對案主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在對案主進行滿灌療法時,要密切關注案主的情緒變化,注重對案主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幫助其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不斷增強案主的自信心。
四、結語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最早一批實行計劃生育的人口已經步入了老年期,獨居老人逐漸增多,對于獨居老人的養(yǎng)老照顧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此時,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就顯得十分必要。通過專業(yè)方法的運用,幫助老人解決問題,走出困境。由于每一位獨居老人所面臨的困境各不相同,因此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性,選擇適合老年人的介入方法。對于獨居老人除了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提供必要的照顧之外,更應該關注老人的心理狀況,及時了解老人最近的情緒變化,幫助老人排解心中的孤獨與苦悶,增添生活的樂趣。在為老人提供服務時,不僅要使老人“獲得”,更要使老人有“獲得感”。
參考文獻:
[1]程思偉.養(yǎng)老機構內失能老人生活質量改善的個案社會工作介入[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8.
[2]肖澤東.淺析醫(yī)務社會工作介入居家養(yǎng)老服務——以都江堰市XX鎮(zhèn)居家養(yǎng)老服務個案為例[J].社會與公益,2018(9):39-41.
[3]燕冬.認知行為模式下社會工作介入焦慮個案研究[J].科技風,2015(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