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鎮(zhèn)墓獸是古人喪葬習俗中放置于墓內的一種冥器,是喪葬禮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人們想象中的驅邪震惡之神,其極具想象力的造型表現了古時人們對墓葬禮制的崇拜和敬畏。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鎮(zhèn)墓獸,從造型和工藝上代表了唐代鎮(zhèn)墓獸發(fā)展的精美階段,是其在唐人喪葬制度中特殊地位的體現,也是唐人對唐代鎮(zhèn)墓獸形象的深刻理解和完美展現。
【關鍵詞】唐昭陵;鎮(zhèn)墓獸;彩繪釉陶;喪葬禮俗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鎮(zhèn)墓獸,是古人喪葬習俗中放置于墓內的一種冥器,是人們想象中的驅邪震惡之神,是古代喪葬文化的產物,源于古人對神獸的崇拜和敬畏。古人認為,陰間有各種野鬼惡魂,會危害死者靈魂,“為了驅魔避邪,震懾鬼怪,保護死者的靈魂不受侵犯,另一方面為了達到恐嚇盜墓者的目的,古人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在墓中放置鎮(zhèn)墓俑?!盵1]鎮(zhèn)墓俑就包括有鎮(zhèn)墓獸,所以,鎮(zhèn)墓獸的產生在一定意義上與佛教思想有著一定的關系。
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鎮(zhèn)墓獸多是以人面和獸面形象成對出現,本文介紹的三對鎮(zhèn)墓獸外形抽象,造型詭譎奇特,形象恐怖怪誕,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和濃厚的神話色彩。
鄭仁泰墓(663年)彩繪釉陶貼金人面鎮(zhèn)墓獸:高63厘米,獸作蹲踞狀,人面獸身,四蹄呈馬蹄狀,雙肩有火焰狀翼,前后肢之間有鋸齒狀鰭,背有鬃鰭,鰭上插戟,頭頂尖錐狀獨角前伸,曲眉環(huán)眼,大鼻方口,絡腮須,相貌彪悍異常,獅尾上翹貼于身體右后側;鎮(zhèn)墓獸前胸、雙翼及四肢根部以紅、白、藍、綠四色彩繪云紋,四肢繪黑色虎斑紋,身體部分朱紅色底色上涂白色斑點,腹部為紅、白相間斑紋,通體彩繪紋飾繁縟,排列有序,精美細膩,色彩鮮艷,前胸、雙翼、四肢多處貼金,華麗富貴。
鄭仁泰墓彩繪釉陶貼金獸面鎮(zhèn)墓獸:高56厘米,獸蹲踞狀,頭上雙角似龍角,兩角之間有鋸齒狀鰭,闊口獠牙,張嘴怒目,嘴周圍褶皺雕刻明顯自然,鼻翼卷曲似牛鼻,雙耳形似豹耳,緊貼頭部,雙眼、嘴周圍及獠牙貼金,造型威猛猙獰,雙翼、鬃鰭造型及彩繪紋飾、貼金與上一件相似無異。
唐韋貴妃墓(665年)彩繪紅陶貼金雙頭人面鎮(zhèn)墓獸:高52厘米,長48厘米,造型人面獸身,兩頭共用一身,雙頭背向而立,共有四肢,每側兩前肢各支撐其頭,后體共用,從側面看起來近似大寫的“H”;面部雙目圓睜,眉毛豎起,鼻梁寬扁,顴骨高聳,闊嘴厚唇,上唇有八字胡須,下顎堆塑絡腮胡須,蹙眉瞪眼撅嘴,目光猙獰,雙耳直豎似牛耳,頭部毛發(fā)上豎呈尖椎狀;獸抬頭挺胸,肩有雙翼,翼上雕刻羽毛,彩繪五彩繽紛,雙翼邊緣及腿部有貼金痕跡,蹄分四趾,挺直立于踏板上,造型威猛、氣勢恢宏,意象奇異生動、神奇魔幻。
唐韋貴妃墓彩繪紅陶貼金獸面鎮(zhèn)墓獸:高57厘米,獸為蹲踞式,雙耳豎頭頂,耳郭向前,眉脊突起,突睛圓瞪,高鼻梁,寬鼻翼,闊口獠牙,顎有八縷鬃須垂至頸下,頭兩側至兩肩各向上斜豎起五股火焰狀鬣鬃,背有鋸齒狀鬣鰭,尾寬扁上豎,與背部的鬣鰭相連;面部、前蹄彩繪虎斑紋,額及兩頰描畫出獸特有的面部褶皺,通體有彩繪,局部彩繪脫落,面部、鬣、鰭有貼金,頭稍右偏,目光如炬,造型逼真,氣勢不凡。
韋貴妃墓“雙頭鎮(zhèn)墓獸”曾多次赴海外展覽,因其奇特的造型、精美的制作工藝而被各國文物專家譽為“東方人面獅身像”和“中華藝術之瑰寶”。它的出現,為研究唐代鎮(zhèn)墓獸的造型和發(fā)展演變提供了真實的實物資料,也說明了鎮(zhèn)墓獸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及當時的社會習俗和喪葬禮制,展示出了唐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這兩對鎮(zhèn)墓獸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制作上運用了初唐陶俑制作工藝中新興起的彩繪釉陶新工藝,并且使用了比較少見的貼金工藝,其造型比例協(xié)調,彩繪繁縟華麗,彩繪色調搭配高雅沉穩(wěn),貼金描金大膽奔放,使鎮(zhèn)墓獸造型造型雄渾、華麗富貴。它們軀體高大、制作精美、色彩華麗鮮艷,呈現出該時期陶俑制作和彩繪工藝的超高水平,也從側面反映出初唐到盛唐過渡時期陶俑制作工藝的飛速發(fā)展以及當時社會喪葬習俗中,鎮(zhèn)墓獸在人們心目中形象的變化。
李貞墓(718年)彩繪白陶人面鎮(zhèn)墓獸:高85厘米,獸蹲踞狀,頭上有螺旋形尖錐狀獨角,蹙眉怒目,云頭狀眉,鼻子上翹,鼻翼張開,大嘴緊閉,八字胡,下有小髭須,兩耳肥大夸張,肩前羽翼,背上插戟,馬蹄,挺胸昂頭,胸峰凸突,形體高大,做工精細,背部有不規(guī)則殷紅斑點及粗線云紋,胸部隱約有細線獸紋,面部猙獰且生動傳神。
李貞墓彩繪白陶獸面鎮(zhèn)墓獸:高95厘米,獅面獸身,頭上“V”型雙角形似龍角,巨眼圓睜,張嘴翹舌、闊口獠牙,鼻翼凸出,似呼呼有聲,下顎有三捋須,雙耳寬扁似扇形,兩肩有翼,威猛霸氣,造型及彩繪細節(jié)與上一件相似。
這一時期的鎮(zhèn)墓獸制作工藝中,初唐曇花一現的彩繪釉陶新工藝已鮮為出現,大量的紅陶、白陶鎮(zhèn)墓獸出現于墓中。李貞墓鎮(zhèn)墓獸制作于“開元盛世”時期,其造型也變得繁復夸張,把盛唐時期人們自信張揚的個性通過藝術展現給人們。
從考古發(fā)現的情況考察,鎮(zhèn)墓獸最早見于戰(zhàn)國楚墓,流行于魏晉至隋唐時期,五代后逐漸消失,其質地最早以木為主,發(fā)展到后來多為陶質。唐代鎮(zhèn)墓獸一般都是和武士俑、天王俑成組出現于墓中,早期主要以釉陶為主,發(fā)展到興盛時期多以彩繪陶和唐三彩為主,后期多以不施彩釉的紅陶素胎制作。初唐時期的鎮(zhèn)墓獸造型講究、比例協(xié)調、制作細膩、彩繪紋飾精美細致;盛唐是鎮(zhèn)墓獸發(fā)展的盛行時期,這一時期的鎮(zhèn)墓獸造型夸張,做工繁復,紋飾精美華麗,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唐代后期鎮(zhèn)墓獸的造型和制作工藝發(fā)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造型變小,制作粗糙,已經沒有了盛唐時期宏大氣勢和華麗的彩繪;晚唐,受“安史之亂”的沖擊,鎮(zhèn)墓獸在喪葬制度中的地位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人們所注重的已由精神追求變?yōu)閷嶋H生活中的物質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必需品逐漸取代了鎮(zhèn)墓獸而出現在墓葬中,這些變化都體現出當時社會現狀對喪葬禮俗的沖擊。
關于鎮(zhèn)墓獸的來源,既有傳說也有專業(yè)研究方面的說法。東漢著名經學家應劭《風俗通》記載,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出入于陵墓,是一種專食亡人肝腦的怪物,而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是驅惡避邪的神獸,人們便置方相氏于墓側以御魍象?!逗鬂h書》中有方相氏的描述:“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楯,立乘四馬先驅?!盵2]這是在墓室內驅鬼除怪的神獸的象征。故有學者認為,使用鎮(zhèn)墓獸的習俗及鎮(zhèn)墓獸的造型,便是由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
另外,有學者認為,鎮(zhèn)墓獸的造型多與《山海經》里的珍奇神獸有著直接的關系,如《山海經》里人面、獸身、鳥翼的“化蛇”以及“馬腹”“貔貅”“辟邪”等神獸,經過古代工匠們利用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拼接組合,從而產生了鎮(zhèn)墓獸的形象。也有學者認為鎮(zhèn)墓獸是古代山神的造像,帶有“辟邪”的某些形態(tài),更酷似“夔神”[3];《漢書》也說:“木石之怪曰夔,夔神如龍,有角,人面”[4]。也有學者認為,唐代人面鎮(zhèn)墓獸的面部特征接近于兇猛彪悍的胡人形象,認為這是一種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組合。無論鎮(zhèn)墓獸的原型是什么,它都代表了人們對故去親人的哀思和美好祈愿,是古人“生死輪回”的思想觀念在喪葬文化中的表現。
這幾對鎮(zhèn)墓獸,以神奇的造型表現了古人對墓葬禮制的崇拜和敬畏,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寄托,其形象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包含了該時代人們的社會風俗和喪葬理念,也是唐人對鎮(zhèn)墓獸形象的深刻理解和完美展現。
注釋:
[1]孫燕.唐墓的守護神——天王俑[J].文物世界,2008(4):27-28.
[2]《后漢書》,南朝宋,范曄編撰,唐李賢等注,志第五,禮儀中.
[3]王瑞明.“鎮(zhèn)墓獸”考[J].文物,1979(6):85-87.
[4]《漢書》,東漢,班固編撰,唐顏師古注,卷87楊雄傳.
作者簡介:張志攀(1969-),男,漢族,陜西禮泉,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及博物館、博物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