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迎菲
摘 要:紅旗渠的精神內涵非常豐富,總的概況為: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領導宗旨;挑戰(zhàn)困難,堅持不懈的行動綱領;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價值指引。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精神旗幟,在任何時代它的價值都不會過時,它既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奮斗精神,也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銳意進取的偉大精神。從河南博物院所珍藏的紅旗渠底片中,不但可以了解紅旗渠的背景和開鑿歷史,也能通過一幕幕真實的場景體悟紅旗渠的精神內涵,并從中深入挖掘紅旗渠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紅旗渠;紅旗渠底片;紅旗渠精神;時代價值;河南博物院
紅旗渠精神在當年用16個字概括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其既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在今天,也是中國人民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精神追求,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都完美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我們對待紅旗渠精神的態(tài)度,不但把它作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時代符號,還要堅持與時俱進,緊跟新時代的發(fā)展步伐,立足于新時代,挖掘出新時代下紅旗渠的精神內涵,并用紅旗渠精神走好社會主義新時代道路,彰顯紅旗渠的時代價值。
1 紅旗渠和院藏紅旗渠底片概述
從河南博物院所珍藏的一幀幀黑白底片中,可以看出整個紅旗渠修建的背景和歷史過程。盡管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真實的奮斗場景卻歷歷在目。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盡早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為了當地的人民能夠解決長久以來水資源匱乏和飲水困難的問題,26歲的河南林州書記楊貴帶領林州人民上太行山,依靠感想敢做的精神和堅韌的意志,憑著人民勤勞的雙手,一錘一釬,逢山鑿洞,遇壑架橋,經過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斗,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后終于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條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這條河后來被世人譽為中國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時任《河南日報》攝影記者魏德忠同志曾跟隨紅旗渠進行了長達10年的拍照和記錄。10年間,他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踏遍了紅旗渠兩岸的山山水水,用鏡頭定格了紅旗渠建設者許多難忘的瞬間,記錄了他們勇于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得益于魏德忠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執(zhí)著付出的職業(yè)精神,河南博物院才有機會收藏到這批珍貴的底片。一幀幀珍貴的歷史照片,全景展示了紅旗渠精神的孕育、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真實形象地解讀了這段難忘的歷史。對于教育和引導年輕一代繼承光榮傳統(tǒng)、珍惜幸福生活,激發(fā)和調動廣大人民在新時代下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2 新時代紅旗渠精神的發(fā)揚研究
2.1 紅旗渠的精神內涵
1)自力更生的精神內涵。據林州書記楊貴的日記可知,在修建紅旗渠之前,在資金、技術、物料、設備和勞動力都不足的情況下,他帶領大家積極出謀劃策,首先是將縣里僅有的300多萬資金用于購買炸藥、鋼釬、水泥等大件物料,其他基本工具如镢頭、鐵锨、籮筐就讓人民群眾自家提供,個戶沒有的生產隊負責自備,然后根據勞動力的數量,建立不同的工作小組,實行包工定額修建,由此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自力更生的精神。2)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涵。20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的生產力水平較低,國家和政府也沒有什么資金支持,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也沒有技術設備,林州人民憑著自己的雙手,一棒一錘,逢山鑿洞,遇溝架橋,歷經10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出這條舉世聞名的紅旗渠。3)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在紅旗渠長達10年的修建過程中,林縣縣委充分發(fā)揮了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實現了縣內與縣外的有效協(xié)調;另一方面,紅旗渠作為一項跨農戶、跨村落、跨地區(qū)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動員數萬乃至十幾萬的勞動人員,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團結協(xié)作。4)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在當時溫飽都成問題的嚴峻情況下,人民群眾依然相信黨和政府,依然跟隨領導的政策方針,在不知道有多少希望的情況下,面對困難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共同奮斗,這也不但為了他們自己,也是為了子孫后代,體現了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付出的大無畏精神。
2.2 紅旗渠精神的時代特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與“奮斗、奉獻”的“紅船精神”高度契合,是我們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要發(fā)揚和繼承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財富,因此紅旗渠精神具有現實的時代特點。首先,這種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挑戰(zhàn)困難,創(chuàng)造出新的奇跡,不斷為紅旗渠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其次,弘揚紅旗渠精神,就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發(fā)揚艱苦奮斗和敢拼實干的精神。第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樹立新的發(fā)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發(fā)展。
3 紅旗渠底片的時代價值探討
3.1 從底片看紅旗渠的背景和開鑿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初,是年輕的共和國艱難的年代,但是,無論是國家還是人民都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對美好的生活擁有無限向往。因此,在縣委書記楊貴的指揮和帶領下,千軍萬馬上太行,用獨輪椅車把修渠用的水泥、石料一趟又一趟地運到山上;放炮開山,同心協(xié)力,一鑿一錘地劈開太行山;紅旗渠的巾幗們,雙手掌鋼鐵、鑿巖石、填逆縫;工匠們都是能工巧匠,自制炸藥、各類工具;工地技術員勘測地形、修渡槽,用一方方石塊、一锨锨泥土在懸崖邊砌渠;后勤人員用扁擔把修渠民工的食物、生活用品等,翻山越嶺,肩擔手挑地送上山;修渠民工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在山洞里安營扎寨,風餐露宿。一張張黑白底片就像一幕幕電影畫面,這些底片告訴我們,紅旗渠的修成耗費了多少人民群眾的精力與時間,凝聚了多少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心血,積淀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豪情壯志和艱苦卓絕之精神,這種精神堪比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歷經漫長的10 年,終筑成了紅旗渠,不僅改變了林縣用水的困難,還造福了廣大地區(qū)和人民。由此,紅旗渠也從水利工程,衍生成一種文化景象,一種飽含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涵。
3.2 河南博物院珍藏紅旗渠底片的時代價值
攝影記者魏德忠是紅旗渠偉大工程的見證者,在紅旗渠修建的10年間,他不畏艱險、不辭勞苦地與修渠民工同吃同住,踏遍了紅旗渠兩岸的山山水水,用鏡頭定格了紅旗渠修建的許多難忘瞬間,記錄了他們勇于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河南博物院能夠有幸收藏到這批珍貴的底片,尤其要感激魏老,由此,更應該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底片,并充分弘揚這些底片所體現的時代價值。首先,在當時它是新中國建設成就和人民風貌的充分體現,而今天,它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強大精神支柱。通過這些底片的展示,能夠讓人民增強民族自豪感,凝聚正能量,砥礪前行。其次,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縮影,弘揚紅旗渠精神,就是讓民族精神得到全新的提升,激勵黨在改革發(fā)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鼓舞人民群眾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拼搏。第三,紅旗渠精神是執(zhí)著地追求夢想的光輝典范。紅旗渠的成功修建,實際上是林縣人民追夢和圓夢的偉大篇章,在今天是中華民族中國夢的形象詮釋,每一位中國人都要傳承這種迎難而上、大公無畏、執(zhí)著改變困境、不斷奮斗的精神,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恩東.讓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彰顯價值內涵[N].光明日報,2018.
[2]萬里明.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D].內蒙古科技大學,2013.
[3]王友洛.紅旗渠精神的內涵特點與時代價值再認識[J].學習論壇,2017(32).
[4]王喜成.永遠的精神標識強大的奮進力量——紅旗渠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J].領導科學,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