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學生的作文寫作中隨時隨地都會用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如果有豐富的想象力,習作就會更加具體、生動。
如何去培養(yǎng)小學生的習作想象力呢?作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有利因素,多提供素材,營造適宜的環(huán)境,因勢利導,把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挖掘出來,千方百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1 利用文中小練筆,培養(yǎng)學生“想象”
很多課文后面都安排了小練筆,小練筆篇幅短小,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十分靈活,和學生生活或者課文的內容很貼近,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引發(fā)學生的無限想象。
我在上《給予樹》這課時,引導學生想象:面對善良、可愛的金吉婭,你想對她說些什么?如果你是被援助的小女孩,你又會怎么對金吉婭說呢?請同學們替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想象被打開了,各種說法都有。他們這樣寫道:
謝謝你!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收到了,她簡直太漂亮了!她有一雙大大的眼睛,眨巴眨巴的,好象會說話一樣。她的白色禮服高貴又漂亮,再配上一條粉紅色的花邊裙,好美喲。我太高興了,因為這是我一生的愿望,是你讓我如愿以償,真是太謝謝你了!
課文教學中的小練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又可以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這樣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語言表達能力和無限的想象力,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2 利用文中“空白”,豐富學生“想象”
很多課文中會因為表達的需要,常??桃饬粝隆翱瞻住?,故意省略了一些內容,不把意思挑明說透,讓讀者去思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就要好好利用這些 文本“空白”之處,巧妙靈活地加以引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用創(chuàng)造的思維為這些“空白”添補亮麗的色彩。
在《灰雀》這篇課文中,前半段寫了列寧和男孩第一天關于灰雀的對話,在沒有鋪墊的情況下,直接就寫了第二天兩人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這期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男孩怎么想的?男孩做了些什么?我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想象把它描述出來。學生爭先恐后,展開想象的翅膀,一個個生動的意象就出現(xiàn)了:
男孩回到家中,走到陽臺上,望著籠中的小鳥,小鳥的樣子是那么凄慘:耷拉著無精打采的腦袋,無力地拖著翅膀,也聽不到它那歡快的歌聲了?!岸嗪玫幕胰秆?,可惜再也不會飛回來了”。想起列寧的話,小男孩臉一下子紅了:這么美麗的灰雀,它不應該被關在籠子里,應該和它的伙伴一起生活在大自然中,用歡快的歌聲去迎接每一個清晨,去沐浴溫暖的陽光。想到這里,小男孩打開鳥籠,讓小鳥歡快地飛走了。
小學教材中像這樣留有“空白”的課文,還有許多。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空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課堂更加精彩。
3 巧妙引導“仿寫”,促進學生“想象”
小學課本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兒歌,它們活潑生動,形象鮮明。老師在讓學生理解詩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展開想象,進行仿寫。學了《荷葉圓圓》這課以后,我要求學生參照課文內容進行仿寫,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仿寫的兒歌新穎別致:
小貓說:“荷葉是我的裙子?!毙∝埌押扇~圍在腰間,跳起了歡樂的舞蹈。螢火蟲說:“荷葉是我的小床?!蔽灮鹣x躺在荷葉上,打著亮閃閃的燈籠。
小朋友說:“荷葉是我的帽子?!毙∨笥褌儼押扇~戴在頭上,在太陽底下高高興興地玩耍。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jù)課文里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引導學生順其自然地進行仿寫,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
4 利用角色表演,放飛學生“想象”
小學生自我表現(xiàn)欲望強,喜歡展現(xiàn)自己。根據(jù)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適當?shù)匕才耪n文角色表演,編排課本劇。
《西門豹》這篇課文第二部分故事性強,情節(jié)生動,吸引人,適宜進行角色表演。在指導朗讀理解這一部分時,我設計安排了角色表演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扮演課文中自己喜歡的人物。
我先是要求學生按照課文的敘述本色表演,繼而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課文內容。讓他們?yōu)檎n文中沒有語言的其他人物,如官紳等,配上語言,加上恰當?shù)谋砬椋蕚湟恍┑谰?。我讓學生先在小組內練習表演,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自導自演,讓課堂充滿了歡樂,又學到了知識,還發(fā)揮了想象。
通過表演,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展示了孩子們的表演才能,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表演活動中碰撞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
5 反復感情朗讀,激發(fā)學生“想象”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體驗情感的重要方式。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讀懂課文內容,讀出畫面感,就要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在古詩《山行》教學時,我先是讓學生反復默讀,再大聲誦讀,直到理解古詩大意。然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放起音樂,聽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根據(jù)詩的內容進行想象。孩子們聽后大膽發(fā)揮,暢所欲言: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云繚霧繞的山峰,山上還有幾戶人家;有的說,我好象看到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延伸到山林深處;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馬車停在火紅的楓樹林里,在晚霞的輝映下分外迷人……學生的這些想象多有畫面感??!我趁熱打鐵,立即要求孩子們再次投入地進行朗讀,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從而深刻地理解了古詩的意思。
小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黃金時期,語文課堂就要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善于引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為學生習作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作文內容充滿活力。
作者簡介
王翠蓮(1969-),女,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勝利小學校任教,擔任五年級語文教學兼班主任工作,現(xiàn)教育教學研究方向是“小學高段語文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