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鶯 王稼才 洪青卉
摘 要: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貧困問題作為困擾全球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的一個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亟待要求解決,本文從貧困的內涵入手、分析了貧困的原因,并對中國的貧困狀況及典型性案例進行了剖析,并就貧困與人的生理道德底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梳理,研究發(fā)現貧困與道德的相對聯系,并就消除貧困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貧困;生理道德底線
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和牛津大學(OPHI)發(fā)布的2018年全球MPI指數顯示全球約13億人生活在多維貧困中。報告稱,在這13億人口中,近一半(46%)被認為生活在嚴重貧困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口最多的是在亞洲和非洲,特別是農村地區(qū)。而且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貧困問題作為困擾全球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的一個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亟待要求解決。
一、貧困的涵義
18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把不能享受人生的必需品稱為貧困;曾任WB的羅伯特行長在1973年將“絕對貧困”界定為生存嚴重受限的生活條件;而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fā)展報告》把貧困定義為“人類基本需求的匱乏”和“缺乏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由此可見,貧困是人的最低或基本需要的一種缺乏,而這種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能夠維持生存以及補償在勞動過程中體力和腦力耗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20世紀以來,對當代人類的基本需要所包含的內容比較一致的見解是:基本食品、水、衛(wèi)生保健、初級教育以及住房。飲食支出的高比例作為衡量“絕對貧困”的標準線被廣泛采用。國際糧農組織認為,“恩格爾定律”中將貧困線定義為一個家庭用于食品消費的絕對支出占總支出的3/5以上。貧困的概念中還有一部分就是“相對貧困”的內容?!跋鄬ω毨А鄙婕笆杖敕峙涞膯栴},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中明確提出“貧困基本上是一個相對概念”,國與國之間存在著貧富的差距,一個國家內部還存在著收入分配的懸殊;同時貧窮帶來的社會地位和機會的不平等,按照《美國經濟史》中對貧困的定義:貧困在于同社會上其他人比較起來,地位不平等、受到歧視、缺少工作機會、沒有選擇的余地??傊?,“相對貧困”的概念是從比較的角度來界定貧困的概念。同大多數人相比,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社會地位和就業(yè)機會低即社會參與水平低的人們就是相對貧困人群。
二、貧困的原因
(一)生態(tài)環(huán)境原因
貧困與先天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對環(huán)境掠奪有著因果聯系,是造成國家或地區(qū)經貧困的重要原因。很多發(fā)展中國家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影響,土壤條件不斷惡化,導致“荒漠化”,以及水污染造成的土地鹽堿化,導致土質不適合耕作,耕地面積減少,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遭破壞,環(huán)境破壞導致的災害性氣候頻頻發(fā)生。以中國的貴州省為例,2019年全省47個貧困縣都集中在土地石漠化非常嚴重的喀斯特地貌區(qū)域;當地農民常年采用粗放的生產方式,自然環(huán)境的非常脆弱,每年收購的糧食連口糧都不夠,人的生存權都受到極大的威脅。
(二)經濟原因
貧困是一種經濟現象,貧困地區(qū)大多采用粗放型的生產方式,生產力低下,產品單一,產業(yè)鏈條短,產業(yè)附加值低。全球不發(fā)達的國家中大部分以農產品、原材料或礦產資源等等初級產品出口,貧困地區(qū)很少能提供深度加工附加值高的產品。以中國的西部地區(qū)為例,除了歷史社會因素外,西部地區(qū)的貧困與它長期以來作為東部地區(qū)的原材料、能源供應地息息相關。西部地區(qū)雖然礦產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產業(yè)結構單一、產業(yè)鏈條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交通不太發(fā)達導致產品附加值低,對全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貢獻不大,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緩慢。
(三)收入分配不均
財富分配不均是導致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一國或一個地區(qū)的基尼系數大于0.4時,便認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出現了社會不公平。從WB的全球Gini Coefficient數據來看,非洲、南美洲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比較嚴重,加拿大收入分配相對合理,澳大利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如瑞典、芬蘭及亞洲的日本收入分配比較平均,墨西哥、美國、俄羅斯、中國收入差距比較大。中國自90年代以來,收入分配不公現象呈現緩慢攀升后又緩慢下降的變動趨勢,但均值徘徊在基尼系數的警戒線附近。以下是中國居民系數圖,它反映了自1997年至2015年中國居民基尼系數變動趨勢。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全國居民基尼系數指標從1997年開始呈逐年攀升的趨勢,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委托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組織撰寫的《中國人類發(fā)展報告二○○五》顯示,2005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0.4,并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2007年,全國居民基尼系數達到歷年來的高點0.48。從2008年-2012年間,基尼系數有所下滑,但仍然超過0.4警戒線,2013年基尼系數進一步下降,但依然徘徊在警戒值附近。而現階段中國的貧富差距還表現其獨特的特點,就是東部和中西部貧富差距比較大,尤其是東部和西部差異嚴重;城鄉(xiāng)二元化結構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城市和農村貧富差距較大,尤其是西部的城市和貧困山區(qū)有著天壤之別;財富向城市集中,特別是大城市經濟都比較繁榮,相比較之下,邊緣地帶的經濟發(fā)展緩慢。除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和收入分配不均等因素外,從全球范圍來看,政治動亂、內戰(zhàn)、歷史遺留問題、經濟體制落后、資金短缺、政府缺乏管制也是導致貧困重要因素。
三、中國貧困狀況及區(qū)域案例
(一)中國的貧困狀況及其表現
2013年至2018年,在政府強有力的脫貧、扶貧政策下,我國農村有絕對貧困人口從8249萬人減少至1660萬,絕對貧困的人口不斷縮減,這也是中國基尼系數在近兩年降低的因素之一。由于經濟、環(huán)境、歷史、文化及其他原因,在中國東西部貧富差距極大的同時,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城市和農村經濟脫節(jié),城鄉(xiāng)差距懸殊;中國貧困更多的表現在由于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等因素帶來的貧富的差距擴大,導致相對貧困人口數量的增加。
(二)區(qū)域案例
2018年國家級貧困縣中,西部地區(qū)的貧困縣數量占全國貧困縣總量的64.1%,尤其是云南和西藏、貴州的貧困縣數目最為突出,分別為73個、69個、50個,占西部地區(qū)貧困縣數量的20%、18.4%、13.33%。西部地區(qū)財富大量向城市集中,城鄉(xiāng)二元化結構非常嚴重。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貧困程度最高。在收入越低的人群中,少數民族占的比例較高。貴州省黔西南麻山地區(qū),是苗族、布依族聚居的石山區(qū),90年代中期整個麻山地區(qū)90%的村不通公路,100%的村不通電話,文盲半文盲占67%以上。近20世紀,西部貧困山區(qū)還有近萬人在山洞里穴居。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扶貧攻堅政策力度的進一步深化,2017年至2018年,云南、西藏、貴州貧困發(fā)生率分別9.8%、7.9%、7.75%下降至5.39%、6%以下、4.3%,但仍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住房改善和基本生活條件提高已經在貧困地區(qū)逐步推進,但是相較于其他發(fā)達地區(qū)相比,相對的物質貧困伴隨著文化貧困,教育科技的嚴重落后,生產力低下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
四、貧困與人的生理道德底線的聯系
(一)貧困帶來什么?
恩格爾系數和MPI指數著重從物質層面來測量絕對貧困的狀態(tài)。如MPI指數從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三個維度來衡量貧困;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還只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貧困帶來思想的閉塞,短期行為嚴重,急功近利,對生活期望非常低下、極易滿足于現狀,下一輩還遵循祖輩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于收入分配不公導致的貧困來說,國家或地區(qū)的富裕程度高、經濟的高速增長,財富總量的增加能夠緩解收入分配不公所帶來的貧困,大餡餅上不平等的切割最低收入者所得到的可能比在小餡餅上精確的平等切割還要多,但就這種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貧困對人精神層次的影響遠遠超出物質匱乏給人帶來的傷害。中國貧富差距的不公正導致的貧困正是在追求經濟高增長和人們紛紛追逐經濟利益過程中,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市場欺詐、商人造假,亡命之徒則為了生存鋌而走險。生存競爭與貧富懸殊社會差異,導致人們?yōu)榱松媾c逐富不擇手段。
(二)貧困與人的生理道德底線關系
道德底線來自每個人自己的道德觀和道德感。底線是屬于行為主體內心的最低的一條道德底線,不能突破。孟子說過:“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即做人要有自己的內心的底線,雖然貧窮但不失義,指做人要有骨氣,雖騰達卻不離道,就不會失去做人的根本。然而貧困帶來的短期行為、急功近利,人們?yōu)榱松婧妥非蠼洕嬉呀浲黄屏俗鋈说淖罡镜纳淼赖碌拙€,在追求物質欲望的同時達到心理的平衡;貧困會導致人的價值觀的扭曲,物欲在人的生理道德之上,甚至把道德底線放棄。但貧困并不是制約道德的絕對因素。在全球最不發(fā)達的國家不丹,人均GDP與西部不發(fā)達的省份差距不大,是一個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fā)展政策的小國。不丹國追求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環(huán)境和當地的文化和政府善治,其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環(huán)境優(yōu)良,有研究調查表明,用來衡量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GNH幸福指數,不丹國民的GNH指數中僅有3%的人感到不幸福;不丹人的幸福造就了經濟增長,不丹人均收入在南亞一直處于領先。不丹的經驗說明,貧窮并不一定是帶來道德底線的逾越,相反,在保有原來的富有的精神的基礎上,實現個體平等價值的要求,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它所追求的發(fā)展,不是片面的經濟的發(fā)展,而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的符合平等價值要求的發(fā)展,是物質和精神統一的發(fā)展。
結束語:
貧困并不一定帶來道德底線的喪失,相反,如果社會長期在對金錢崇拜中無精神寄托地前進,經濟增長的結果不僅有可能陷入“增長的貧困”的深淵,同時可能導致社會矛盾的深化。從發(fā)展經濟學的角度,通過實現工業(yè)化消除城鄉(xiāng)二元化帶來的城鄉(xiāng)經濟的脫節(jié)和貧困問題;同時,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制、政策扶貧機制、強化在基礎教育、醫(yī)療、住房、基本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消除和減少絕對貧困;改進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加強政策性對收入不均等的干預和調節(jié)、改善自然環(huán)境和國民民生生活水平、提高國民的幸福感、用科技帶動經濟高速發(fā)展來減少相對貧困。
參考文獻:
[1][美]夏普,雷吉斯特、格里米斯.社會問題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美]杰弗里·薩克斯.鄒光,譯.貧困的終結[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1.
[3]李栗.收入分配差距的貧困研究[D].遼寧:遼寧大學,2012.
[4]顧波.發(fā)展中經濟體的城鄉(xiāng)貧困分析——蘇丹北達爾富爾州的實證硏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16.
[5]馬秋華,牛勝強,張倩. 決勝全面小康背景下關于我國貧困標準的思考——基于多種貧困標準的比較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9):85-93.
作者簡介:
尹 ?鶯(1981-),女,合肥職業(yè)技術學院,經貿旅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產業(yè)經濟學,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