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飛
摘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只圍繞教材選擇教學內容,而應基于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實施。本文以“不同類型的晶體”課時教學內容選擇為例,具體闡述了如下四個方面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即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理解事實類知識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掌握程序類知識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理解生活、社會實際及學科間聯系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化學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32-0187-02
我國教育部于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高中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反映了社會核心價值觀下化學學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現了化學課程學習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它包括如下五個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即“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上,我國《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根據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高中階段學生發(fā)展的要求,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并且根據高中化學課程結構關于化學課程類型的規(guī)定,具體規(guī)劃了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三種課程內容。眾所周知,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價值載體,而具體教學內容又是課程內容的具體轉化與實現,那么,在平時的化學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選擇化學教學內容呢?調查表明,不少教師認為課程實施就是使用新教材,而教學內容就是教材內容本身。在這種教學內容觀視野下,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就等同于照本宣科地傳遞教材內容。我們認為,這種“教教材”的教學內容觀與《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課程實施理念是相悖的。本文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只圍繞教材選擇教學內容,而應基于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實施。本文將以“不同類型的晶體”課時教學內容選擇為例,闡述如下四個方面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即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理解事實類知識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掌握程序類知識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理解生活、社會實際及學科間聯系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興趣對行為有很強的指向作用。一個人對什么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會去做些什么。因此,選擇能夠培養(yǎng)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對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是非常必要的。其中最為重要的策略是,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而提供的教學內容,應該使學生有機會探索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領域,并從這些探索中得到滿意的結果。而且,我們發(fā)現,這個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如何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原來感到厭煩或討厭的那些學習活動變得富有趣味。因此,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應借助各種工具將教學內容置于使學生感到愉悅的全新情景中。例如,在“不同類型的晶體”的教學中,筆者先用課件展示圖片:雪花、干冰、明礬、氯化鈉、水晶和金剛石,并讓學生觀察非晶態(tài)固體和晶體有什么區(qū)別。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晶體結構有更加直觀的認識,以四人為單位發(fā)給學生氯化鈉、干冰、二氧化硅晶體的球棍模型。在學生對模型進行觀察、對比和討論后,教師提問:構成晶體的微粒有哪幾種?微粒之間有哪些類型的相互作用?本節(jié)課試圖通過圖片導入新課,讓學生有美的感受,再利用模型讓學生有直觀的體驗,讓本來復雜的立體結構變得簡單,后又通過討論的方式,讓本來有些困難的問題在交流意見后變得比較簡單,這種解決問題的快感和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倍增。
二、理解事實類知識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事實類知識的教學內容是指各種原理、規(guī)律、理論、實驗和支持概括的證據、觀念、事實和術語,即有助于獲得知識信息的教學內容。這類知識是從豐富具體的事實材料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事實類化學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析與微觀探析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為了彌補學生掌握信息時的缺陷,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信息。在“不同類型的晶體”的教學中,筆者利用課件展示干冰,并用動畫模擬出干冰模型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指出在干冰分子晶體內部存在著哪些作用力。課件展示石英晶體球棍模型的三維圖片,讓學生觀察石英晶體中氧原子、硅原子的成鍵方式與排列方式,并與干冰晶體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排列方式進行比較,讓幾位學生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并讓學生從氯化鈉晶體、二氧化硅晶體和干冰晶體中找分子,讓他們自己獲得離子晶體和原子晶體中不存在獨立分子而分子晶體中存在獨立分子的信息。通過這種教學,學生不是單純地記憶化學知識,而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將所學的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自然得出結論。
三、掌握程序類知識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程序類知識教學內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培養(yǎng)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即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技能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選取的教學內容必須使學生有機會進行歸納、演繹、邏輯等思維的訓練。這就意味著,發(fā)展思維的教學內容要利用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學生做出反應。這些問題,不應該是學生自己通過查閱資料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應該是學生通過把各種事實和概念聯系起來,才能獲得解決辦法的問題,最好是從學生生活中常會遇到的那種環(huán)境里提出來的,這樣才更可能使學生把這種問題看作是值得努力解決的現實問題。在“不同類型的晶體”的教學中,筆者先介紹氯化鈉晶體,用課件展示氯化鈉晶胞的球棍模型,讓學生結合氯化鈉晶胞的球棍模型,判斷模型中兩種不同大小的小球哪個代表Na+,哪個代表Cl-。并提醒學生仔細觀察他們拿到的氯化鈉晶胞的球棍模型,思考每個Na+同時吸引著幾個Cl-,每個Cl-同時吸引著幾個Na+。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推出氯化鈉化學式所代表的意義。最后利用FLASH動畫動態(tài)地展示氯化鈉晶體的形成過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氯化鈉晶體構成的理解,并拓展到其他離子化合物中的陰陽離子按一定的方式有規(guī)則地排列也能形成晶體。本節(jié)課從學生最熟悉的氯化鈉晶體著手,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來分析晶體的構成情況,如利用晶體模型和FLASH動畫讓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演繹和歸納等,為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四、理解生活、社會實際及學科間聯系的化學教學內容選擇策略
化學科學與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對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STSE內容主題的選擇和組織,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有關的STSE問題。同時,我國《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在化學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跨學科內容主題的選擇和組織,加強化學與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材料科學和環(huán)境科學等學科的聯系,引導學生在更寬廣的學科背景下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不同類型的晶體”的教學中,筆者提出,本課時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液晶”的內容,拓寬其視野,讓他們了解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意識到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越變越美好離不開化學,從而真正體會到了化學學科的重要性,讓他們更有學好化學的動力和決心。本節(jié)課的課題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2中專題一“微觀結構與物質的多樣性”的第三單元“從微觀結構看物質的多樣性”的第三課時“不同類型的晶體”。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并沒有拘泥于教材中列出的教學內容,而是根據自己的課堂設計需要,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摒棄了另外一部分內容,并對所選取的內容進行了一些補充。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用心設計,對教學內容的有效組織和選擇,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者、探究者、思考者,使學生體驗到了知識建構的過程,體會到與知識進行有意義互動的過程,并形成了整體優(yōu)化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拉爾夫·泰勒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