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婳 王新慶 潘建波 李戰(zhàn)國
【摘要】本課題針對目前省屬高校已遴選出的一流學科進行調研,將投入—產出理論、學科生命周期理論、績效管理理論融入到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績效評價中,深化對一流學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內涵、權重、基本關系的學理剖析。分析學科績效評價的內涵,力求簡單科學地對一流學科建設進行靜態(tài)和動態(tài)分析,以效率為核心,反映一流學科建設效率指標,篩選出表征學科績效評價的投入與產出指標及權重分配,制定科學、合理、規(guī)范的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一流學科投入產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選取XX省若干所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對一流學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進行驗證,并根據(jù)結果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正,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績效評價的對策建議,建立起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對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的有效管理提供方法、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一流學科 投入 產出 績效評價
從發(fā)布《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全國各省政府紛紛啟動“雙一流”實施方案,并對已遴選出的省級一流學科投入大量的建設資金,并在《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和《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反復強調 :“堅持以績效為杠桿”“更加突出績效導向”“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等要求,意味著績效評價將是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因此,投入的學科經費配置使用是否得到有效產出,已有的資源配置如何進行優(yōu)化,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公正而又科學的學科管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科建設質量,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成為高校自身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開展績效評價投入產出式考核,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一、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績效評價基本內容
1、學科績效的現(xiàn)狀
1、1.學科建設目標差異性。
不同地區(qū)省份對其遴選的一流學科建設要求有著不同的目標。有些省屬高校是百年大校,歷史悠久,學科背景強,學術底子厚,其部分一流學科可以沖擊世界一流;有些省屬高校是新生力量,以打造特色學科為主,可以進一步服務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從而導致學科建設具有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一流學科發(fā)展的基礎以及建設的要求和發(fā)展的方向使命等方面??v觀遼寧省、山東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西安市等省份出臺的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績效考核辦法,不同教育發(fā)展、經濟環(huán)境使學科受到極大的影響,從而讓不同地區(qū)之間的一流學科績效評價的發(fā)展具有不同的效果和作用。因此,評價內容、指標權重的差異甚顯,也直接影響高校學科的定位和發(fā)展。
1、2.學科門類差異性
學科間存在門類差異,采用不同標準將導致失去橫向可比性,因此采用一套指標體系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計算,單項指標不設上限,各學科可充分展示建設成效,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按規(guī)模、存量、學科類別等進行分類評價。
1、3.學科建設績效評估重業(yè)績 、輕效率
績效包括業(yè)績與效率,業(yè)績指取得的成績是可以量化;效率是指投入產出比是可以比較的,比如兩個一流學科成績一樣,而投入少的學科績效肯定就高。但是當前績效評估很少引入學科的前期投入。
二、關于投入產出在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績效評價之中的具體應用
從我國當前的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來看,一流學科建設運行過程與投入產出經濟理論的運行條件在極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吻合。依據(jù)具體性的投入產出理論對我國的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績效評價發(fā)展來看,在一流學科發(fā)展建設的過程中學校所投入的要素主要包括了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各方面。而在一流學科具體的建設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主要就是說人力、物力以及技術等各方面的消耗。從投入產出理論之中的產出這一方面來看,在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具體的產出要素主要包括了學科人才培養(yǎng)以及相關的研究理論的產生。這就讓我國的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績效評價具有了投入產出的經濟效應,從而讓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經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
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流學科績效評價的好壞都是通過其效率計算高低來表現(xiàn)出來。而一流學科的建設過程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投入資本,產出大量的成果是漫長的過程,這就使得一流學科的建設績效評價無法在短時間之內顯現(xiàn)出來,從而讓整個學科建設的難度在某種程度上不自覺的增加。因此,雖然投入產出理論與我國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過程達到了高度的吻合,但是由于一流學科的建設更注重的是學科的發(fā)展良性,所以在對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就不能夠完全的以投入產出理論來衡量一流學科的建設績效評價。
三、投入產出在一流學科績效評價建設過程中的特性
由于投入產出理論極大的符合了我國一流學科建設過程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投入產出理論在與我國的一流學科建設應用過程之中也會發(fā)展出其獨有的特性,而這些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了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投入產出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直接性。根據(jù)投入產出經濟理論在我國各行各業(yè)之中的具體應用情況來看,這種理論在其應用的過程中會讓投入和產出這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直接關聯(lián)性。但是在對省屬地方高校的一流學科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就有著極大的不同,在進行一流學科的建設過程中并沒有讓投入和產出之間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反而在這一過程中讓它們二者之間產生了一種非直接性。由此可見,在對學科進行建設過程中的投入因素并不僅僅是對學科建設起直接性的作用,而是通過其他各種形式來對建設過程中的基本條件進行保障。所以,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的投入合產出這兩大要素并不在直接上具有關聯(lián)性,而是通過對其他各個要素的聯(lián)合來起到一種相互推動、相互發(fā)展的作用。
其次,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在建設的過程中還具有一種時間上的延緩性。這主要是說建設在投入準備前期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而建設的產出成果需要消耗長時間才能夠得出。同時,對于一流學科進行建設的各種資金以及其它資源的投入是以可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但是最終對學科建設所產生的人才培養(yǎng)的各種影響無法在短時間之內直接觀察出來。以上這兩種就讓投入和產出之間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時間延緩性。
四、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績效評價的構建
1、省屬高校一流學科投入與產出指標的選擇
圍繞國家文件精神和各地方出臺的績效管理辦法等,參考教育部學位點合格評估評價要素、學位中心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各高校學科建設管理辦法等統(tǒng)籌專項任務考核指標,經過資料梳理,對一流學科建設評價的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進行確定選擇。
1、1.投入指標。為了更好的對省屬高校一流學科進行建設與發(fā)展,學校對一流學科建設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所以,綜合這三大因素具體設置為當前的一級指標。針對以上三項內容開展了具體性的投入指標的探討:
①經費資源。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時,必不可少的要耗費大量的投入成本。要求對省屬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經費進行不同形式的分類,將各類經費之間的界限進行明確化、清晰化,從而保障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投資經費使用的科學合理性。
②學科隊伍。高校學科隊伍投入建設取得成就的高低離不開科研力度的投入。當前人才引領是不可或缺的,具有高水平人才稱號的院士、國家級人才等能夠產出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此,根據(jù)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科學人才引領要盡可能的選取具有國家級稱號的人才來對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起到一個總體性的規(guī)劃。學科隊伍的投入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到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等等。通過以上的投入,才能夠讓學術隊伍建設成一個具有高凝聚力、高科研水平的一流學科投入團隊。
③基地平臺。這主要指的是一流學科建設時所必備的物質技術基礎。它既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形式的科研交流平臺,還要具有較為先進的科研技術設備,從而更好地為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的建設提供一個物質基礎保障,詳細數(shù)據(jù)如圖1。
1、2.產出指標。一流學科建設的產出指標主要包括了人才培養(yǎng)、科研研究、學術交流與合作、社會服務、學科影響力等五個方面,綜合來看,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時候所要選取的產出指標的內容主要包括了以下:
①科研研究。對一流學科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科研成果,而這就要對這一過程所產生的國家授予名稱的科研成果進行統(tǒng)計與數(shù)據(jù)收集,從而更好的保證上述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過程的水平。
②人才培養(yǎng)。在對一流學科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不同類型的科研技術人才,而人才培養(yǎng)指標就是要對這一過程所產生的各種人才進行數(shù)量上的記錄。最為重要的是,在對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還會授予大量的優(yōu)秀碩士論文,這代表不同一流學科建設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現(xiàn)。
③學術交流與合作。
④社會服務。
⑤學科影響力。主要是能夠直接表現(xiàn)該學科建設成效高低的重要內容。通過不同院校及一流學科平臺的建設程度以及它的子指標的發(fā)展情況來具體的分析,更好的對不同省屬高校之間的一流學科的建設進行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劃分。
2、權重比例的確定
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績效評價指標的權重,在有序遞階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到指標的信息基礎 ,人為地比較判定同一階層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而綜合計算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冃гu價指標體系含有投入與產出兩部分,可以分別借助層次分析法求解權重。
①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②經過咨詢專家,得出準則層與方案層各同級指標相對重要程度,用 1-9 比較尺度表示出來,然后構造判斷矩陣。借助層次分析軟件進行權重求解與一致性判斷,得出最終各指標綜合權重指數(shù)。
③一流學科建設績效“投入-產出”評價體系的最終確定
得到各項投入與產出指標內各三級指標的權重值,即可得到一流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最終指標體系,見圖1:一流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權重指標體系。
3、投入產出比的計算。各個項目的投入產出績效由投入產出比來表示 ,∑投入×權重/∑產出×權重的比值。在學科建設評估過程中,權重可根據(jù)指標重要度來衡量不同指標間差異的作用。
五、一流學科數(shù)據(jù)分析以及修正
學科績效評價構建基本可以通過兩階段來完成,即績效評價之中的指標體系評價的指標選定和修正。根據(jù)投入產出理論與績效評價相融合的具體規(guī)則,績效評價會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不科學、不合理性的就需要修正,指標進行修正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是要對指標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其次還要采用問卷的方法對指標的有效性和正確性進行保障;最后要對指標進行整體性的測驗。通過這些流程來有效的保障學科建設過程中的投入與產出指標的選擇符合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選取三個省一流學科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如下圖2:
C學科是各項產出單項指標都將近滿分狀態(tài),但是其投入產出比卻比A學科低,說明該學科投入單項指標也較大,所以在整體高性價比上并不占優(yōu)。
六、提高學科建設績效水平的對策
1、規(guī)劃一流學科發(fā)展,合理布局一流學科結構。要立足社會現(xiàn)實需求,明確一流學科發(fā)展方向,主推與各省主導產業(yè)、優(yōu)勢產業(yè)、特色產業(yè)密切相關的學科。其次,以差異化為原則,高效配置教育資源,鼓勵一流學科、特色學科優(yōu)先發(fā)展。
2、創(chuàng)新機制,建立多元經費投入與管理模式
一流學科建設必須有足夠的資金作為保障,創(chuàng)新籌資機制,科學管理花費成為我們突破困境的不二選擇。一是建立多元經費籌資模式,二是創(chuàng)新經費管理模式,三是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
3、強化動態(tài)管理,引入末尾淘汰機制
建立專門的一流學科管理和評估系統(tǒng),運用學科綜合實力、投入產出、建設績效評估等指標體系,定期組織專家進行檢查考核,實行全過程動態(tài)管理。全面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嚴格實施考核評估末位淘汰制,實現(xiàn)滾動式建設和培養(yǎng)。
4、加強一流學科自身建設
在研究方向、學術隊伍、交流與合作、社會服務方面。 進行目標的明確,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科內涵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偉,曾健文.地方綜合性高校學科績效評價研究——以西部某大學理工農學科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9,(01):39-47+136.
[2]辛斐斐.省屬高校投入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8,(06):25-31.
[3]劉巧華.高校學科建設專項資金績效預算模型探討[J].會計之友,2018,(07):126-129.
[4]葉桂方,徐賢春.高校二級學院辦學績效三維評價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77-82.
[5]鐘建華,李婕,彭新一.高校教育資源投入產出綜合績效評價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7,(03):17-22+29.
[6]王俊松,杜德斌.中國高校科研投入的創(chuàng)新績效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1):41-49.
[7]杜元偉,龍銀才,劉靜.績效工資背景下高校部門間相對績效評價方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68-79.
[8]姜華,吳躍,孫新宇,葉濤.省屬本科高校績效評價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17-122.
作者簡介:徐婳(1982-),女,浙江武義人,中國計量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處,助理研究員,會計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學科管理、績效評價、財務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