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麗
【摘要】文體意識是指“人們在文本寫作和欣賞中對不同文體模式的自覺理解、熟練把握和獨特感受”。初中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文體意識是比較薄弱的,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文體意識的強調(diào)也多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而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卻是很少強調(diào)。殊不知,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不僅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文本的情境,更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理解和感悟。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主問題式;閱讀教學;文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課標和教材中的文體意識
在《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雖然沒有對培養(yǎng)文體意識提出明確的要求,但是卻多處體現(xiàn)對學生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在總目標第四階段7—9年級中提出“能夠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gòu)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zhì)兼美,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看似按主題內(nèi)容編排,可各單元課文的選用還是有很強的文體意識的。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的編寫為例:第一單元為新聞單元,包含了消息、人物特寫和通訊,本單元還要求學習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第二單元為人物傳記單元;第三單元由三篇寫景散文的文言文及五首律詩組成;第四單元為散文單元,有敘事散文,有托物言志散文,有哲理散文,有抒情散文;第五單元為說明文單元;第六單元則融議論文、寓言故事、人物傳記的文言文及各類詩歌體裁于一體。
二、如何通過主問題式閱讀教學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增強文體意識,做到外化于形,內(nèi)化于心呢?單純地講授文體知識,掌握不同文體的特點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單純的文體介紹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講還是遠遠不夠的。其一,因為初中相對小學而言,要掌握的知識驟增,不僅科目多,而且各科的知識點多,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咀嚼、消化,是不容易對這些文體有清晰的印象的。其二,因為單純的講授比較抽象,學生對抽象的概念不易記,也不易理解,就更別談能自覺理解、熟練掌握和有獨特感受了。因此,必須通過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有意識地強化文體意識,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文體,并形成閱讀時的文體意識。
實踐證明,通過實踐、討論得來的知識要比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理解得透,掌握得牢。語文教材是學生閱讀學習的權(quán)威,教師在對語文教材文本閱讀教學過程采用“主問題”式閱讀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帶動學生思考,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文體。
根據(jù)文體特點及教材編排,靈活選擇最具文體特點的課文,運用主問題式探究培養(yǎng)文體意識。
例如,要讓學生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深刻的認識,在八年級上講到散文單元時(我把第二單元第一篇《藤野先生》放到第四單元的第一課上),我上《藤野先生》一課,用了三個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圍繞“散文的形散表現(xiàn)在哪里”,第二課時讓學生圍繞“課文的‘神是什么”。學生通過探究,會發(fā)現(xiàn),這篇散文所寫的事件很多,但這些事件都與所表達的中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除正面寫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外,或交代緣由,或正面烘托,或反面襯托,都是為了贊頌藤野先生的熱忱無私、嚴謹治學、無狹隘的民族偏見等美好品質(zhì),是“我”的老師之中最使我感激的一個。這樣,就比較形象地讓學生明白散文和其他一般記敘文的區(qū)別,在今后的閱讀學習中,能比較明晰散文的閱讀目的及方法。
新聞這一體裁,在初中八年級上專門安排一個單元,這既體現(xiàn)了課標中教材編寫建議中所提及的“教材選文要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又體現(xiàn)教材編著者認為初中生應(yīng)對新聞這一體裁有明晰的認識。在上新聞單元第一課之前,對新聞的常識系統(tǒng)介紹是必要的,了解新聞的六要素、結(jié)構(gòu)的五部分、語言的三大特點等,讓學生通過學習有一個整體認識。但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則必須在學習完第一課“新聞兩則”之后,在有一定的新聞結(jié)構(gòu)和語言意識的基礎(chǔ)之上,學習第二課“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可以通過“看新聞標題,你認為這則新聞應(yīng)會寫哪些內(nèi)容”這一主問題,學生學習寫什么、怎么寫、寫到什么度。有了這些認識,學生就基本掌握了新聞這一文體。
三、增強文體意識的主問題設(shè)計要有三點意識
余映潮老師在《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一書中談到主問題設(shè)計的技巧時提出,主問題設(shè)計應(yīng)當“有利于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有利于精選內(nèi)容,實現(xiàn)教學重點”“有利于精致地顯現(xiàn)課文文本的特點、要點、重點”,這些提法中的“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重點”“文體的特點”等關(guān)鍵詞無不緊緊聯(lián)系著文本體例,或者說,這些要點都必須由文本的體裁來決定。也就是說,學習說明文單元就要按學習說明文要點來教,要教說明順序,要教說明方法,要教說明語言;學習議論文單元就按學習議論文的要點來教,要教議論文三要素,要教論據(jù)類型,要教論證方法,還要提論證方式;小說單元就按學習小說的要點來教,要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要概括故事情節(jié),要品析環(huán)境描寫用意……所有這些的前提,是教師自身要有很強的文體意識,對初中階段學生應(yīng)掌握的文體及其特點了然于胸,才能設(shè)置出有效的主問題。因此,主問題的設(shè)置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主問題的設(shè)置,要有全局意識
古語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事先做好計劃或準備,必須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對語文教材編排的意圖,對單元課文的設(shè)置等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通曉初中階段應(yīng)掌握哪些文體,哪些文體只要了解就可以了,比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哪些文體要能學以致用,比如記敘文、議論文和新聞,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科學合理的語文閱讀教學準備。了解課標要求,明確初中階段對學生文體認識方面的總方向;研究每冊語文教材的編排,了解編者對初中語文課標理念的解讀,熟悉每冊語文教材側(cè)重的文體教學重點;了解單元課文安排特點,明白編者選擇課文的深意,辨析單元內(nèi)文體的共性與個性??傊處煂δ膫€階段學生要掌握哪種文體應(yīng)做到心中有數(shù)。
(二)主問題的設(shè)置,要有學生意識
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任何過程和方法,最終都是為學生語文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宗旨服務(wù)。因此,語文教學必須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主問題也就必須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chǔ)之上進行有效設(shè)置。要充分了解現(xiàn)階段學生已儲備的文體知識及其掌握的程度,要了解某一文體有多少學生熟悉有多少學生是不熟悉的,要清楚哪些文體可以通過教師傳授掌握,哪些文體應(yīng)該利用教材并以主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在研討中強化。要根據(jù)現(xiàn)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把握文體知識教學和文體意識培養(yǎng)的程度,哪些文體是初中生一定要學習并掌握的,那就應(yīng)該用主問題的閱讀教學加以強化;哪些文體是語文學習能力強的同學掌握,其他同學了解即可的,那就沒必要用主問題的閱讀教學花費近一節(jié)課來讓小部分同學掌握。
(三)主問題的設(shè)置,要有教材意識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師完成語文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jù),語文教師只有對教材深入研究,才能深入解讀編者的宏觀設(shè)計和細節(jié)處理的良苦用心。而我們有些一線教師,特別是還沒有什么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是按部就班地一篇篇課文教,按教學參考書,按別人寫的教案,依樣畫葫蘆地教,不知道為什么,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獨特的解讀。其實,只要認真研讀教材就會發(fā)現(xiàn),每冊語文教材都有其側(cè)重訓練的文體。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安排,根據(jù)文體特點,或選擇利用單元第一篇課文,引導學生對本單元重點文體的認識;或利用單元中間的課文,對本單元文體進一步加深印象;或利用本單元最后一篇課文,對本單元重點文體進行歸納,強化學生對這一文體的特點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