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陳蕭軍
張北勞務(wù)早市一角。
來了一輛用工車輛,大家蜂擁而上。
婦女們在體力上不占優(yōu)勢,一般以小工為主。
寒風(fēng)中等待的工人
。
王佃桃說,等孩子都畢業(yè)了,就不再出來攬工了。
32歲的劉志強會電焊、泥瓦工、木工,是個多面手。
商談用工價格。
記錄用工信息。
出北京向北200多公里,便是河北省張北縣。張北縣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qū),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在縣城北部興華西路與張庫大道十字路口,因為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每天聚集著大量的勞務(wù)人員——一個工具包、一個水桶、幾個涂料刷子,一年四季,從早到晚,他們都等在“橋頭”攬活,不管是扛水泥、搬磚頭,還是抬家具、砸墻,他們都能干,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橋頭工”。每年5月以后,張北縣的這個“橋頭”便開始活躍,最多的時候聚集過2000多名找工作的人。
2019年3月17日早上5點30分,夜色中的縣城一片寂靜,偶爾有車輛過往。攬工者陸續(xù)來到“橋頭”十字路口,等待他們一天的活計。
海硫圖鄉(xiāng)的牛進表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因為年輕時學(xué)過木工,人也能干,誰家辦喜事兒都找他打柜做床。結(jié)婚以后,為了掙錢養(yǎng)家,牛進表進了城,每天騎輛自行車掛牌牌“站橋頭”攬木工活,一“站”就是20年。他一般五六點鐘就起床前往那里,“再晚點就不好找活了,老板肯定想讓咱多干會啊,這兩年用工少多了,可找活的人有增無減,于是,找不到活就成了常態(tài)?!闭f到這,牛進表有些無奈。
“每天起早貪黑,能接到活兒還好,有時候站一天都沒活兒干。”大河鎮(zhèn)的趙樹斌今年51歲,他告訴記者,對于“橋頭工”來說,為搶活兒而大打出手的事情時常發(fā)生?!爸灰挥熊囃O?,全部蜂擁而上,有人爬到雇主的車頂上,爭搶之下甚至還掰壞過車上的反光鏡。”
家住大河鎮(zhèn)的王佃桃今年54歲,在以男性群體為主的攬工大軍里,她和另外幾個頭戴大紅大綠頭巾的婦女格外引人注目。王佃桃的大兒子在山東讀大學(xué),二兒子上高中,由于丈夫多病,干不了活,生活的重擔(dān)全壓在她一人身上。每天早晨5點多,她從家里出發(fā),6點能到橋頭,“昨天有人雇我去挑選土豆,工錢80元,今天去哪里干活還沒著落。”王佃桃背著一個雙肩背包,里面有一個巨大的水壺,還有一包方便面,“中午就在上工的地方對付幾口,省錢也省時間?!蓖醯杼艺f道。
“橋頭工”大多來自城市周邊的區(qū)縣,其中有城市的無業(yè)人員,也有在農(nóng)閑時間專程到城市里打工的農(nóng)民,主要干廚師、駕駛員、保潔、力工等一些短平快的雜活。找活的方式就是等候——自發(fā)地聚集在市場里,等待雇主出現(xiàn)?!皹蝾^工”淡季的時候每天工錢70-80元,旺季則每天可以掙到120-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