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飛,趙杰修,王松濤,郝選明*
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研究表明,急性極限運動、無運動習慣的機體參與強度過大的運動,以及長期大強度訓練均能導致不同程度的運動性免疫抑制(exercise-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EIS)(Gleeson et al.,2013;Walsh et al.,2011)。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大強度訓練導致的EIS是整體性的,其影響可涉及免疫細胞的數(shù)量(Sugama et al.,2015;Walsh et al.,2011)、淋巴細胞亞群的比例(王茹 等,2009;Saito et al.,2003)、淋巴細胞增殖與分化能力(李玉周 等,2010)、抗體的分泌(Colbey et al.,2018)、細胞因子的合成與釋放(Kakanis et al.,2014)、免疫器官的結構與功能(丁響 等,2016;張馨蕾 等,2015)等多方面,即過度訓練可造成免疫細胞、免疫組織、免疫器官和調節(jié)因子等多個層面的損傷或失衡。同時,過度訓練對機體免疫機能的影響也是一個漸進性的動態(tài)過程(Gleeson et al.,2013;Walsh et al.,2011)。因此,無論是評價運動對機體免疫機能的影響,還是研究EIS的各種調理手段,都應該從整體性和動態(tài)性出發(fā)。
既往研究和實踐中已應用營養(yǎng)、中藥和針灸理療等多種手段調理EIS。但多方面的原因而制約了它們在實踐中的應用(如安全劑量問題、效果不確定、興奮劑風險、技術要求較高等)。20世紀60年代初,激光生物學的研究開始興起。到目前,低強度激光不僅在炎癥、常見慢性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得以應用,而且在運動醫(yī)學領域也開展了系列研究和實踐探索,尤其是在運動損傷的治療與康復方面(Vanin et al.,2018)。但低強度激光在EIS調理中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充足的實驗證據。同時激光屬于物理干預手段,對運動員不存在興奮劑的風險,可作為職業(yè)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機能強化和相關疾病治療的一種潛力手段。因此,需要更多的實驗研究證明和完善。
本研究以6周遞增負荷訓練大鼠為動物模型,以不同照射劑量的低強度激光為干預手段,通過檢測反映機體整體免疫機能的指標(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細胞因子含量、抗體和補體濃度、淋巴細胞增殖能力、免疫器官形態(tài)結構等)的動態(tài)變化(第0、2、4、6周),觀察和評價運動和激光對機體免疫機能的影響,并比較不同劑量組激光照射的干預效果,探討EIS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以及低強度激光的調理方法和效果。
SPF級Sprague-Dawley大鼠(雄性,8周齡,體重238±34 g)104只,購自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標準飼料和環(huán)境飼養(yǎng),自然晝夜節(jié)律。隨機分為安靜對照組[control(C),32只]、運動訓練組[exercise (E),24只]、運動和小劑量激光干預組[exercise + low level laser (E+LL),24只]、運動和大劑量激光干預組[exercise + high level laser (E+HL),24只]。各運動組進行6周遞增負荷跑臺訓練。訓練計劃開始前24 h隨機選取C組大鼠8只,取材測試,作為各組大鼠正式訓練前(Week0)的基礎對照值。訓練開始后分別于2nd、4th、6th周的末次運動后48 h,運動各組隨機選取8只大鼠處死取材測試,將取材時間點分別記為Week2、Week4和Week6。
1.2.1 運動方案
6周遞增負荷跑臺訓練方法(覃飛 等,2012;張琳 等,2012):跑臺,坡度0°,遞增跑速(第1周為10 m/min,第2周為20 m/min,從第3周開始,跑臺速度每周遞增5 m/min,直至第6周達到40 m/min)。運動強度參照文獻(H?ydal et al.,2007),并利用Oxymax大鼠代謝監(jiān)測系統(tǒng)(Columbus,USA)進行確定。每次運動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周日休息,共持續(xù)6周。
1.2.2 低強度激光照射方案
采取鼻腔外照射(劉承宜 等,2009)氦氖激光(632.8 nm),光斑面積0.018 cm2。運動訓練結束后2 h對大鼠進行不同劑量的低強度激光照射。單手固定大鼠,光纖探頭照射鼻甲兩側,每次2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6周。根據前期預實驗的結果確定本研究的照射劑量,小劑量組(E+LL)輻射功率1 mw,能量密度6.8 J/cm2,功率密度0.06 mw/cm2;大劑量組(E+HL)輻射功率2 mw,能量密度13.6 J/cm2,功率密度0.12 mw/cm2。單純運動組(E)和安靜對照組(C)進行模擬激光照射(操作時激光光源處于關閉狀態(tài))。
1.3.1 取材
分別于訓練計劃開始前24 h(0周),訓練開始后第2、4、6周的末次運動結束后48 h,各運動組大鼠隨機選取8只,處死并取材。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75%乙醇全身消毒,超凈工作臺內取材。腹主動脈取血部分用于血細胞計數(shù)測試,其余制備血清(4 000 r/min,離心20 min),分裝后置于-80℃冰箱保存待測。摘取脾臟,稱重,剪取3/4放入裝有已滅菌PBS的EP管中,用于淋巴細胞增殖試驗,剩余1/4置于固定液中固定。摘取大鼠胸腺(稱重)和股骨,剔除周圍結締組織,置于10%中性甲醛中固定。
1.3.2 血液學指標
利用日本光電Mek-7222k全自動血球計數(shù)儀及相關大鼠血細胞檢測分析軟件進行白細胞五分類測試。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M、IgG及補體C3、C4含量。使用夾心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中CRP、IL-10、TNF-α含量。
1.3.3 T淋巴細胞增殖試驗
無菌摘取脾臟后放入PBS溶液中,置于200目篩網上輕輕研磨,利用淋巴細胞分層液提取淋巴細胞。低溫離心,洗滌細胞2次,懸浮于PBS中,400目尼龍網過濾。以RPMA-1640培養(yǎng)液重懸,配置成1×107cells/ml的細胞懸液。將細胞懸液接種于培養(yǎng)板中,每孔加入細胞及刀豆蛋白A(ConA)100 μl,ConA終濃度為10 μg/ml。37℃和5% 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每孔加入CCK-8試劑20 μl,孵育4 h,酶標儀(450 nm)檢測光密度值。
1.3.4 HE染色
將固定48 h后的胸腺和脾臟常規(guī)乙醇梯度脫水,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片厚5 μm,HE染色,中性樹脂封片。股骨固定48 h后置于EDTA脫鈣液中(每2天換一次脫鈣液),5周完成脫鈣。流水沖洗標本,延股骨額狀面中央縱剖。進行組織脫水、制片,具體步驟同上。運用Motic光學顯微鏡和彩色數(shù)碼CCD攝像頭進行形態(tài)學圖像采集,分別在4×10、10×10、40×10倍視野下觀察胸腺、脾臟和骨髓的形態(tài)結構變化。
所有數(shù)據以M±SD表示,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測試指標的數(shù)據均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首先將E與C組進行比較,以探討長期大強度訓練對機體免疫機能的影響。然后對比E、E+LL和E+HL 3組,探討不同劑量的激光對運動性免疫抑制發(fā)展過程的調理效果差異。以上統(tǒng)計學分析過程中,各組之間的比較均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別分析干預措施(運動/激光)的主效應、時間的主效應,以及兩者之間的交互效應。當交互效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再進一步采用One-Way ANOVA進行主效應分析(simple main effect),并采用LSD選項進行各組間的兩兩比較,顯著性水平取P<0.05。
本研究在干預前(0周)和干預過程中(第2、4、6周末)分別采集各組大鼠的血液,檢測血細胞分類計數(shù)、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含量(IgM、IgG、C3、C4)、炎癥因子含量(IL-10、TNF-α、IL-10/TNF-α、CRP),并評價脾臟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經多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各指標的干預措施主效應、時間主效應,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效應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形態(tài)在各組之間和各采樣時間點之間也存在明顯的變化。說明,長期大強度運動可導致機體的免疫機能發(fā)生變化,不同劑量的激光照射對這些變化的影響程度不同。
本研究對血液中白細胞進行了五分類(LY、NE、MO、BA、EO)計數(shù),其中單核細胞、嗜酸性和嗜堿性粒細胞在整個6周遞增負荷訓練過程中各組大鼠均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而白細胞總數(shù)(WBC)、淋巴細胞(LY)與中性粒細胞(NE)及其比例存在顯著改變(圖1)。E組從訓練的第2周開始,WBC和NE(NE%)進行性上升,而LY(LY%)進行性下降。兩個劑量的低強度激光干預組均可延緩WBC、NE(NE%)和LY(LY%)的上述變化趨勢,且在訓練的后期(第4~6周)E+LL組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E+HL組(P<0.01)。
6周遞增負荷訓練期間,E組大鼠T淋巴細胞刺激指數(shù)(SI)隨運動強度增加逐周下降。6周末與0周相比下降29%(P<0.01)。而E+LL組和E+HL組在訓練初期(WK0~WK2)顯著下降,隨后E+HL組逐周回升,至6周訓練結束時,顯著高于E組(升高23%,P<0.01)和E+LL組(升高11%,P<0.05)。E+LL組4周末時較2周末有所回升,且顯著高于E組,6周末時又略有下調,但仍顯著高于E組(升高11%,P<0.05,圖2)。
6周遞增負荷訓練過程中,E組和E+LL組IgM含量隨著運動強度增加而增加。6周末時E組和E+LL組顯著高于0周基礎值(均升高40%,P<0.01)。而E+HL組于訓練初期顯著升高(P<0.05),隨后逐周下降,4周末和6周末時顯著低于E組和E+LL組(均下降19%,P<0.05)。6周遞增負荷訓練過程中,運動各組IgG變化趨勢相似:訓練初期顯著降低(P<0.01),訓練中期與后期顯著升高(P<0.01),其中E組增加幅度最大(6周與0周相比升高20%,P<0.01)。6周末時,E+LL組顯著低于E組和E+HL組(均下降6%,P<0.01,表1)。
圖1 各組大鼠WBC、NE和LY含量及百分比變化Figure 1. The Changes of WBC,NE,and LY in Rats in Different Groups
表1 各組大鼠免疫球蛋白和補體變化情況Table 1 The Changes of Immunoglobulin and Complement of Serum in Different Groups g/L
圖2 各組大鼠T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的變化Figure 2. The Changes of Proliferation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 of Spleen in Different Groups
補體的數(shù)據顯示,E組和E+HL組補體C3在訓練中期顯著升高(P<0.01)。E+LL組增幅較?。≒<0.05),且顯著低于E組(下降24%,P<0.01)和E+HL組(下降28%,P<0.01)。各運動組補體C4在訓練中期和后期不同程度增加,至6周末時E組和E+HL組較0周均顯著升高150%(P<0.05),而E+LL組增幅不顯著,在6周末時顯著低于E組和E+HL組(均下降30%,P<0.01,表1)。
圖3顯示,E組在6周遞增負荷訓練過程中,TNF-α和CRP進行性上升,IL-10/TNF-α進行性下降。E+LL組可縮小上述指標的變化幅度,但E+HL組對TNF-α和IL-10/TNF-α的上述變化影響不顯著,且使CRP的上述變化進一步擴大。
訓練初期E組(下降45%,P<0.01)和E+LL組(下降28%,P<0.01)血清IL-10含量顯著下降。訓練中期和后期,各運動組不同程度增加。6周末時,E+LL組顯著高于E組(升高39%,P<0.01)。
圖3 各組大鼠血清相關炎癥因子的變化Figure 3. The Changes of Cytokine of Serum in Different Groups
2.5.1 中樞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的形態(tài)變化
圖4顯示,C組各周胸腺變化不明顯,與圖A1、B1、C1相似。胸腺結構完整,皮髓質界限清晰。皮質細胞均勻密集,髓質內上皮細胞連接形成的網狀細胞清晰完整。2周末,各運動組(A2、B2、C2)的胸腺皮髓質界限清晰,但皮質中出現(xiàn)斷裂帶,細胞密度下降且分布不均。4周末,E組(A3)胸腺皮髓質界限模糊,髓質內脂肪細胞增多,細胞間空隙增大,部分出現(xiàn)皮髓質交叉融合現(xiàn)象。E+LL組(B3)和E+HL組(C3)皮髓質界限清晰,且E+LL組細胞密度與2周相比有所增加。6周訓練結束后,E組(A4)和E+HL組(C4)胸腺皮髓質交叉融合,斷裂帶非常明顯,上皮細胞散在,網狀結構消失,部分存在出血。而E+LL組(C4)雖也出現(xiàn)斷裂帶,但皮髓質界限清晰可見。
圖4 各組大鼠胸腺HE染色(HE×400)Figure 4. The Histomorphology of Thymus in Rats in Different Groups
圖5顯示,C組大鼠在各采樣時點骨髓造血組織結構完整,造血細胞豐富且均勻填充在骨髓腔內,血竇清晰可見(與圖5-A1、B1、C1結構相似)。2周末各運動組(A2、B2、C2)骨髓中造血細胞減少,骨髓支架中空腔增多,且向中心聚集。4周末各運動組的骨髓中造血細胞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E+LL組(B3)改善最為明顯。6周末E組(A4)和E+HL組(C4)造血細胞減少,骨髓腔空腔增大,而E+LL組(B4)與0周相比空腔仍較多,但造血細胞密度明顯高于E組和E+HL組,且與4周相比分布均勻。
2.5.2 外周免疫器官(脾臟)的形態(tài)變化
圖6顯示,C組脾臟形態(tài)各采樣時點無顯著變化,與0周安靜對照組(A1、B1、C1)形態(tài)結構相似。被膜、白髓(呈紫色)、紅髓(呈粉紅色)和邊緣區(qū)界限清晰,中央動脈結構完整,脾小結明顯,多為初級濾泡。2周末時,各運動組(A2、B2、C2)的脾臟細胞密度明顯下降,脾臟白髓處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斷裂帶,但白髓、紅髓和邊緣區(qū)界限依然清晰,3組無顯著差異。4周末時,E組(A3)白髓、紅髓和邊緣區(qū)界限趨于模糊,細胞密度無明顯改善,而E+LL組(B3)和E+HL組(C3)脾臟內細胞密度雖無明顯改善,但白髓和紅髓界限較清晰。6周末時,E組(A4)和E+LL組(B4)脾臟白髓、紅髓和邊緣區(qū)界限的清晰度下降,部分出現(xiàn)紅白髓交差融合現(xiàn)象,而E+HL組(C4)脾臟紅白髓界限清晰可見。
本研究通過動態(tài)觀察(0、2、4、6周)血常規(guī)、免疫細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補體、T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以及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形態(tài)等指標的變化,試圖探討長期大強度運動對機體免疫機能的影響。如結果所示,訓練初期(WK0~WK2),由于機體對訓練的啟動和負荷增加的不適應,可產生暫時性的免疫機能下降(表現(xiàn)為CRP升高、IL-10及IL-10/TNF-α下降、T淋巴細胞刺激轉化率下降、IgG下降和免疫器官形態(tài)的改變等),提示大鼠出現(xiàn)暫時性的免疫抑制。訓練中后期(WK2~WK6),由于運動負荷進一步遞增以及不施加休息或減量訓練調整,大鼠中性粒細胞(NE和或NE%)上升和淋巴細胞(LY和或LY%)下降程度加重,炎癥因子(CRP和TNF-α)升高明顯,T淋巴細胞增殖功能持續(xù)下降,胸腺和脾臟形態(tài)的破壞進一步加重,說明大鼠產生累積性免疫抑制。這一階段運動機體免疫機能大幅度下降,對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增高(王建枝 等,2015;Ziv-Baran et al.,2017)。
圖5 各組大鼠骨髓HE染色(HE×100)Figure 5. The Histomorphology of Bone Marrow in Rats in Different Groups
圖6 各組大鼠脾臟HE染色(HE×100)Figure 6. The Histomorphology of Spleen in Rats in Different Groups
本研究前期已應用同一運動模型,分別從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變化等不同層面,探討了運動性免疫抑制的機制。研究提示,長期大強度遞增運動負荷訓練可能會導致胸腺細胞周期阻滯(張馨蕾 等,2015)、骨髓B細胞發(fā)育障礙(耿青青,2012)、免疫細胞歸巢及發(fā)育受阻(張琳 等,2013)等。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運動性免疫抑制的機制,也進一步說明,大鼠6周遞增負荷訓練模型是探討運動性免疫抑制表現(xiàn)、機制以及干預效果的良好實驗模型。
為有效干預運動人群的運動性免疫抑制,我們選取了低強度激光治療作為主要干預方式進行了實驗研究。低強度激光通常是指波長在600~1 000 nm的單色光,具有低輸出能量、低光熱等效應,能產生某種類似超聲波和針灸等物理因子的光生物調節(jié)作用,可緩解疼痛、消除炎癥、促進愈合(劉承宜 等,2009)。既往研究已經在人體、動物、細胞等多層面發(fā)現(xiàn),低強度激光照射可增加免疫細胞的數(shù)量并改善細胞因子的合成與分泌(朱平 等,2011; El Gammal et al.,2017;Garcia et al.,2014)。但目前仍然缺乏針對運動機體(人或實驗動物)來探討運動性免疫抑制激光調理的相關研究。同時,研究和實踐也發(fā)現(xiàn),激光照射對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存在適宜的能量范圍,最佳能量密度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劑量過大則產生相反的效果,造成免疫功能抑制(劉承宜 等,2009;朱平 等,2011)。因此,本研究探討了不同劑量的低強度激光鼻部照射對EIS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調理作用。
免疫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實驗結果表明,應用低強度激光進行調理,小劑量組在訓練的中期和后期呈現(xiàn)明顯的調理效果,且在6周末時明顯優(yōu)于大劑量組。而大劑量組在訓練中期調理效果顯著,但訓練后期部分效果消失(NE%、LY%),提示,隨著照射時程的延長,大劑量組的激光累積效應增加,可能偏離最適累積劑量范圍而導致效果喪失。
血清細胞因子的實驗結果表明,CRP對激光劑量反應敏感。大劑量激光與運動可產生強烈的協(xié)同效應,表現(xiàn)為大劑量激光組CRP與單純運動組同步變化且顯著高于單純運動組。而小劑量激光組在訓練初期就表現(xiàn)出對CRP的下調作用,雖訓練中后期CRP含量有所上升,但在6周末仍顯著低于單純運動組。分析低強度激光的調理效果,綜合考慮IL-10、TNF-α及其比值,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小劑量激光組在6周遞增負荷訓練過程中,隨著照射時程的延長,調理功能逐漸增大(參考各階段變化曲線的斜率),而大劑量激光組在訓練的中期調理功能最強,訓練后期下降。上述實驗結果提示,大劑量低強度激光可能具有照射時程(或累積劑量)的拋物線效應,存在最佳時程(或最佳累積劑量)范圍。因此,應用不同劑量的激光干預時要考慮療程和累積劑量的問題,尤其是大劑量低強度激光。
細胞免疫方面的實驗結果表明,激光對T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具有調節(jié)作用(朱平 等,2011;El Gammal et al.,2017),這可能是激光產生的光生物效應激活了淋巴細胞的MAPK信號通路中的相關酶和受體,影響了細胞內的信號傳遞系統(tǒng)(Ejiri et al.,2014)。體液免疫方面的實驗結果表明,小劑量激光治療組對IgM未呈現(xiàn)明顯的調理作用,但在6周末時對IgG調理有效。大劑量激光治療組在遞增負荷訓練的中后期對IgM調理有效,而對于IgG在訓練中期調理有效,后期效果消失,提示IgM和IgG對激光照射的應答具有強度依賴性,且隨著照射時程的延長,調理作用減弱(尤其是大劑量激光)。一些針對其他健康問題的研究也提供了激光對體液免疫具有調理作用的證據。張紅宇等(2001)研究表明,激光穴位照射可有效提高胃癌病人術后血清IgG、IgM、IgA含量。侯曉強等(2005)發(fā)現(xiàn),低強度激光血管照射可有效升高吸毒人員血清IgG、IgM含量。綜合上述研究,我們認為激光治療可有效下調或上調機體感染而導致的IgM和IgG分泌水平變化。這也證明了朱平等人提出的理論假說:低強度激光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其治療的主旨是激發(fā)機體產生光生物效應,進而對失衡的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使其恢復穩(wěn)態(tài)或重建新的穩(wěn)態(tài)(劉承宜 等,2009;朱平 等,2011)。
此外,低強度激光對6周遞增負荷訓練大鼠中樞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形態(tài)破壞的改善作用表現(xiàn)為訓練初期效果不明顯,訓練中后期效果顯著,且小劑量組優(yōu)于大劑量組。而對于外周免疫器官(脾臟)則表現(xiàn)為,訓練的中后期大劑量組效果優(yōu)于小劑量組。本研究中免疫器官形態(tài)結構的改變支持長期遞增負荷訓練對機體血液免疫指標的影響以及低強度激光的調理效果。低強度激光對免疫器官的調理作用可能與其光生物效應可維持免疫器官的微環(huán)境內穩(wěn)態(tài),激活相關細胞因子、受體和調控因子,促進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和免疫細胞的分化成熟與定位有關(Barboza et al.,2014;Soleimani et al.,2012;Tuby et al.,2013;Zhu et al.,2017)。本研究選用鼻腔進行低強度激光照射,其主要原因在于:鼻腔內血管網豐富,血流量比肝、腦和肌肉等組織相對較多。且鼻腔中含有豐富的自主神經,刺激鼻腔內的感受器可以反射性改變內臟的活動(如心、肺、胃腸道等)。此外,有研究指出,鼻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含有很多重要的免疫組織和細胞,低強度激光照射可更好達到血液介導的局部炎癥治療到全身免疫功能改善的光生物學調節(jié)效應(Shevrygin et al.,2000)。本研究也證實鼻部的低強度激光照射可產生全身性的光生物調節(jié)效應,如引起循環(huán)血免疫細胞、免疫因子、抗體和補體,脾臟T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以及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形態(tài)的改變等。既往研究中,對鼻腔和其他部位的照射,都發(fā)現(xiàn)其效應可影響到機體的非照射部位或全身。Hentschke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大鼠腓腸肌低強度激光照射,能夠使心力衰竭大鼠的全身和骨骼肌產生抗炎作用。Yoshimura等(2016)研究發(fā)現(xiàn),光生物調節(jié)作用可改善全身低度炎癥,降低胰島素抵抗。麻曉鴿等(2016)研究表明,低強度激光照射鼻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肌內炎癥浸潤和致炎性因子,降低心肌病理程度,抑制心肌細胞的凋亡進程。基于前期研究及上述研究結果所指出的“低強度激光具有全身性的光生物效應”,本研究選取鼻腔照射,通過多指標體系的免疫學觀察,探討低強度激光對運動性免疫抑制的調理效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6周遞增負荷訓練的初期,小劑量和大劑量的低強度激光均不能有效拮抗這一現(xiàn)象,提示,這一時期應同時采取其他干預手段(如營養(yǎng)等)或進一步探討適宜的激光干預方案。但伴隨訓練周期的延長和運動強度的進一步增加,持續(xù)的小劑量激光照射對于運動性免疫抑制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而大劑量激光在遞增負荷訓練的中期調理效果明顯,但在訓練后期調理能力下降,致使部分免疫指標的改善效果減弱或消失(NE%、LY%、TNF-α、IL-10/TNF-α比值、補體C4、IgG),提示,大劑量激光干預可能具有照射時程(或累積劑量)的拋物線效應,即存在最佳的時程(或累積劑量)范圍。因此,在應用低強度激光調理機體免疫機能時,應綜合考慮受試者的機能狀況和需求,以及照射部位、照射劑量和照射療程等。對于大劑量的激光,可降低照射頻率、照射時間、照射療程,以保證干預效果的最優(yōu)化。
1)6周遞增負荷訓練模型可有效誘導大鼠產生運動性免疫抑制,其免疫機能的下降是整體性和漸進性的,表現(xiàn)為循環(huán)血中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免疫細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和補體,脾臟T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以及中樞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形態(tài)等多層面免疫學指標的動態(tài)變化。
2)小劑量的低強度激光對運動性免疫抑制的進展具有持續(xù)的拮抗作用,大劑量的低強度激光在訓練中期呈現(xiàn)一定的拮抗效果,但訓練末期效果減弱或消失,提示,大劑量激光干預可能具有照射時程(或累積劑量)的拋物線效應,即存在最佳的時程或累積劑量范圍。
3)大強度訓練的初期和中期可選擇大劑量激光進行干預,并采取適當?shù)恼丈漕l率或照射時間。訓練中期和后期應以小劑量激光干預為主,以鞏固和加強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