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榮,肖 婧
(湖北文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只有重視個性的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力。”[1]在大力倡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今天,個性化教學作為其實現的有效途徑,不僅是學習者的個人需求,也是國家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的迫切需要。2017年教育部發(fā)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個性化教學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所謂個性化教學,就是要充分考慮師生尤其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征,以學習者為主體,以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習者個性化地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和鍛造品格,幫助他們最終獲得自我實現。[2]因此,獨特性和差異化是個性化教學的本質特征。它要求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興趣、意愿、需求、習慣以及能力的前提下,靈活變通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從而實現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價值追求和個性展示。
“標準化測試”要求依據預先設定的一系列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評估標準,采用各種具體的評價形式對考試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組織,從而評價學生的學習,掌握學生在既定領域內的學習情況。[3]相對于常模參照考試而言,這種評價方式能夠相對有效地控制誤差,保證測試的效度與公平。測試公平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考試大國而言,可以說是人們“最大的政治要求,是整個社會的期待”[4]。
然而,標準化測試的統(tǒng)一、標準,與個性化教學的獨特、差異,似乎是完全對立、格格不入的。很多學者專家也認為,標準化統(tǒng)一測試與個性化教學精神不符,標準化測試如同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拒斥了學生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羈絆了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束縛了師生個性的張揚,故據此提出,實施個性化教學必須擺脫標準化統(tǒng)一測試的束縛[5-6]。
對于英語能力測試而言,《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出臺,似乎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China’sStandardsofEnglishLanguageAbility,以下簡稱《量表》)是我國面向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能力測評標準,2018年4月,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對外發(fā)布?!读勘怼妨⒆阌谥袊⒄Z教學實際,依據先進的語言學、教育學和測試心理學理論,為我國廣大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設立了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測評標準。它的實施將有助于解決我國當前各項英語考試標準各異、教學與測試目標分離、各階段教學目標不連貫等問題,為小學、中學、大學等每一個階段的英語學習、教學和測評提供統(tǒng)一的參照標準,實現英語教學“一條龍”和多種學習成果的溝通互認,真正做到英語教學和測評“車同軌、量同衡”。[7]
但此“軌”并非“單軌”,而是“多軌”,此“衡”也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層級不一的多元之“衡”。《量表》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學習者的不同心理需求,考慮到我國不同地區(qū)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現狀,考慮到時代進步與國家未來發(fā)展對外語人才的不同需要,最終建成了這個多維度、多層級、多樣化的外語測評標準體系??v向維度上,《量表》從低到高設置了基礎、提高和熟練三個階段,又根據不同階段主要使用對象的身心特點而將每個階段細化為三個不同等級,共九級??紤]到能力區(qū)分等級越細,對量表的精度要求就越高,《量表》在參照點、總長度、量度單位大小的設定以及各等級之間的等距跨度等方面也都做了精密設計和科學論證。[8]橫向維度上,《量表》包含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組構、語用、口譯和筆譯八個方面,各項技能表現特征與目標描述累計達86張表格,不僅涵蓋了滿足交際需要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運用能力,對語言的認知學術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也都做出了充分的考量??傊?《量表》對英語能力的級別劃分之細致、內容設定之全面、特征描述之翔實,完全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方向、不同目標使用者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綜上,《量表》既能滿足科學、公平的測試要求,又能滿足個性、差異的多元需求,將標準化的統(tǒng)一與多樣化的個性有機結合在一起,系“多樣化之統(tǒng)一、規(guī)范化之個性”。如能真正把握《量表》之精髓,科學合理地實施標準化測試,非但不會制約個性化教學的實施,反而可以指導和促進英語教與學的多元化、個性化和自主化。 那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和教師怎樣利用《量表》實現個性化教學呢?
個性化外語教學的核心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習者的自主能動作用。[9]《量表》的開發(fā)也是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理念,鼓勵學習者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路線,承擔學習的責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读勘怼返某雠_為我國英語教、學、測提供共同參考標準的同時,也改變了三者間的相互關系(見圖1),由傳統(tǒng)的測→教→學的上下級關系轉變?yōu)橐粤勘頌橹行牡南噍o相成、平等協(xié)作的三位一體關系。在《量表》的作用下,學生不再是測試者與教授者雙重“壓迫”下的“考試奴隸”,而是轉身成為自我學習的主人。
1. 自我評估與定位。一個英語學習者首先應該弄清楚自己目前的英語水平究竟怎么樣?能達到哪一級別?參照《量表》,對于具有一定判斷能力的大學生而言,這些并非難事。因為《量表》在能力總表和各分項能力表之外,還特別設置了八張《自我評價量表》,專門用于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對自身各方面英語能力水平進行判斷或診斷?!读勘怼穾缀趺織l描述語均以“我能”開頭,這種肯定的表述既尊重了每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又直觀而簡潔地告知自評者,學習者能夠做到哪些,便基本上達到了哪一級別。例如:參照《表83-書面表達能力自我評價量表》,如果一個學生認為自己能夠撰寫專業(yè)論文的英語摘要,能寫簡短的影評、書評或劇評,能寫信或郵件向媒體反映社會、民生等問題,能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避免表達中的詞語重復,那就基本可以確定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處于六級的水平。所以,根據《量表》中的這些描述語,學生只需問幾個“我能怎么”,便可對自己的各項英語能力水平做出較為準確的定位。
2. 自主學習。在對自己的各項英語能力水平進行定位評估后,學生自然就會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也就可以參照《量表》根據未來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由于《量表》對英語各項能力的每個級別都給予了明確、具體的描述,因而可以很好地滿足不同個體的目標制定需求。有了目標后,學生就可根據自身的時間安排、學習習慣、接受能力等實際條件自主規(guī)劃學習路線,設計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方法和節(jié)奏等,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最適合的學習方案,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語言,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量表》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參考了世界先進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等,從規(guī)劃、執(zhí)行、評估、補救四個方面列出了每種語言技能提升所需掌握的策略,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了一系列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方法和指導。在這些策略的指導下,學習者如能樹立良好的自立、自為和自律意識,不斷地進行自我檢查與反思,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就一定能不斷接近學習目標,最終實現自我超越。
個性化教學是教師個性化“教”與學生個性化“學”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作為個性化教學的具體執(zhí)行者,是開展個性化教學的關鍵要素。對大學英語教師來說,《量表》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及個人素養(yǎng)等各個方面為個性化教學的實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了針對性的指導和啟示。
1. 提高測評素養(yǎng),準確識“材”。因材施教的前提要對“材”有全面的了解和準確的認知?!读勘怼窞榻處煖蚀_識“材”提供了科學標準和重要依據。對英語教師而言,判斷學生已有的英語能力水平,把握不同個體的教學起點是識“材”的首要任務。為此,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個人的語言測評素養(yǎng),因為同樣的參考標準,不同的使用者往往會得到不同的判斷結果。提高語言測評素養(yǎng)不僅要熟悉各種測評學生語言能力的工具和程序,還要能夠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反饋以幫助他們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10]因此,教師不僅要對《量表》中各項英語技能的描述內容、級別定位了然于胸,還要運用《量表》進行測試實踐,通過介紹、訪談、演講、問答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估,詳細了解每個學生在各項英語技能運用上所擅長和所欠缺的。同時還要多方了解他們的專業(yè)方向、學習習慣、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發(fā)展目標等,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實施個性化教學。
2. 開展互動合作,科學教“材”。據調查顯示, 我國有96.8%的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運用英語的能力。[11]《量表》的建設就是以運用為核心,根據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能力水平高低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程度,詳略有別地分技能描述各個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及其典型語言行為等。而語言的運用需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活動加以實現,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活動加以訓練?;诖?大學英語教學必須以活動為中心。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努力創(chuàng)建形式多樣、情景不一、題材各異、豐富多彩的交互活動,通過啟發(fā)、合作、討論、探究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打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平等的交流學習中、在和諧融洽的合作互動中,主體性得以凸顯、個性得以張揚、綜合能力得以提高。而這其中,“師生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教學資源間的互動恰是個性化教學最關鍵的特征”[12]。
3. 實施過程評價,密切督“材”?!读勘怼冯m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方法等方面均享有高度的自主權,但自主學習通常要求學習者具有較高的自立、自為和自律意識。這對當代一些意志力較為薄弱,追求“隨性”的“佛系”大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因此教師的適度干預、監(jiān)督和激勵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關注教學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有效方法。
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和量表都提倡在形成性評價框架下進行英語教學。為此,教師需精心設計,不斷探索靈活多樣、智慧有效的評價路徑,如課堂教學活動觀察,課外演講、辯論、戲劇表演、影視配音等活動的組織,自學日志檢查,線上問題討論,學習檔案袋設置等,隨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展情況,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在評價內容方面,教師不但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也要進行評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另外,在評價主體方面,也要實行多元化,可以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讓小組成員間進行互評,甚至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內容、方法等也進行評價。這樣既可以為學生民主參與教學活動提供機會,彰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也可以為教師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提供重要的參考。當然,最終目標仍然是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潛能發(fā)揮,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起點上不斷進步。
4. 重視知情合一,全面育“材”。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大學英語教學在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運用能力的同時,要做到知情合一,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培育。而這也是《量表》建設的應有之意,如果學生沒有較高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就無法“根據聽眾的社會文化背景,自如、有效地調整表達內容和方式”(《口頭表達能力總表九級》),無法“理解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言外之意,及其所涉及的社會文化內涵”(《聽力理解總表八級》),無法“批判性分析不同的文化現象”(《閱讀理解能力總表七級》),無法“結合社會現象”,創(chuàng)作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書面表達能力總表九級》)。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實施個性化教學過程中,認真分析《量表》的各項能力要求,充分考量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等,深入挖掘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蘊藏的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資源,培養(yǎng)學生廣闊的知識視野、高雅的審美品位、豐富的人文涵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
另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具有典型的跨文化屬性。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和全球治理能力的持續(xù)增強,國家對翻譯人才需求空前旺盛?!读勘怼方ㄔO也充分考慮到了國家未來發(fā)展對外語人才的前瞻需求,獨具特色地設置了口譯和筆譯版塊,填補了世界各國語言能力量表在這一領域的空白。而翻譯絕不僅僅是純粹的語言文本的轉換,本質上還是一種“跨文化的闡釋”[13]。所以,大學英語教師還肩負著文化傳播與國學培養(yǎng)的任務,特別是針對那些提起莎士比亞如數家珍、論及孔孟之道不甚了了的同學。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比較意識,利用發(fā)散性思維,有目的地引導他們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觀念,啟發(fā)他們對中外不同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審美方式進行比較和思考,幫助他們樹立世界眼光,拓寬國際視野,尊重文化差異,最終實現外語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培養(yǎng)出既具有國際視野又具有文化自信,能夠融通中外文化,促進跨文化理解與文明互鑒的“橋梁型人才”[14]。
綜上,《量表》對識材、教材、督材、育材等個性化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指導或啟發(fā)。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仔細研讀《量表》文本,把握《量表》精髓,不斷在探索中反思,在實踐中感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也才能真正實現我國《量表》服務于考試、服務于教育、服務于社會的建設初衷。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為我國的英語教學與測試提供了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參考標準,而標準設定之科學性、全面性和多樣性,也為大學英語實施個性化教學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參考。學生與教師均需認真研讀《量表》內容,全面領悟《量表》精神,努力踐行《量表》要求。學生參照《量表》標準,進行自我評估與定位、自主安排學習方案,實現自我超越;教師按照《量表》要求,準確識“材”、科學教“材”、密切督“材”、全面育“材”,實現因材施教。雙方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方能解決標準化測試與個性化教學之間的傳統(tǒng)矛盾與對立,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與統(tǒng)一。當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也只是從理論上說明了這一設想的可行性,具體的成效與潛在的問題還需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加以證明,探索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