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過房
評改是習作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曹雪芹十易其稿才寫成《紅樓夢》這一千古名作;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提倡作文教學“多改重于多寫”“文章是寫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可惜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的評改方法單一陳舊,帶有很強的隨意性、無序性,使得評改流于形式,個別教師甚至只重習作指導而忽視評改。面對這種種令人揪心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該怎樣來有效地進行習作評改呢?
一、制定評改“鐵律”
絕大部分教師將習作收起之后,都要在幾天甚至幾周后才能批改完。而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生在剛完成作文后對評改結果的關注度最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注度漸漸衰減。等到幾天甚至幾周后再來講評習作時,學生已經不太關注評價的結果了,評改作用和講評效果也就比較差。因此,從事語文教學的第二年,筆者就把“兩天內改出學生習作”作為自定的“鐵律”之一,而實踐表明,學生對于及時評改的習作印象最深。
二、運用雙重標準
在評價學生習作時,筆者認為完全可以而且也應該采用雙重標準。也就是說,對質量差不多的文章,如果是差生寫的,可以大加肯定,給出較高的評價;但如果是優(yōu)生寫的,就可以提出更多意見。如果我們始終用同一標準搞“一刀切”,就難以激發(fā)學生寫作的動力,讓他們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線上繼續(xù)更好地前進。
當然這種方法一定要靈活運用,否則優(yōu)生的積極性會受到傷害,甚至對寫作產生抵觸情緒;反之,對差生一律打高分,也會使其自以為是,不思進取。
三、共開“習作診所”
傳統的習作評改往往是教師“一言堂”,評價主體和形式極為單一,效率低下。有沒有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師生共開一個“習作診所”。
(一)達成“共診”意識
每當新接手一個班級開張“習作診所”時,筆者都要跟學生說:“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生病,病了不及時看醫(yī)生容易病情加重。我們的習作也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這是正常的現象。習作有了毛病一點也不可怕,關鍵是要在大家的‘會診下對癥下藥,徹底根治……”
每每此時,筆者總能發(fā)現不少學生微笑著頻頻點頭,可見“共診”意識正在慢慢形成。
(二)選好“習作醫(yī)生”
“我要和你們共開一個‘習作診所?,F在我是診所的所長,你們都是這里的實習醫(yī)生。誰診斷得最準確,開的‘藥方最有效,誰就能拿到這個診所的‘醫(yī)生資格證,在這里和老師一起給同學們的習作‘把脈開方?!惫P者經常把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文章在班上朗讀,要求學生認真聽,仔細想問題出在哪里,怎樣改最恰當,該作文中的“病”是不是自己也經常會犯。話一說完,同學們早已急不可耐,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都想爭著拿到診所里第一張“醫(yī)生資格證”。
如此循環(huán)往復幾次,我們就能選出10名左右“醫(yī)術精湛”的“習作醫(yī)生”。
(三)認真組織實施
選好了“習作醫(yī)生”,“習作診所”就能正式開張了。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淺層的修改——同桌間互評互改。淺層修改之后,安排“習作醫(yī)生”利用課余時間對全班學生的習作進行“會診”,提出修改意見。“會診”后再將習作返回給學生,讓他們根據“習作醫(yī)生”的意見進行二度修改。
接下來,就是“所長”(筆者)把關了。筆者根據學生的原稿和修改態(tài)度和質量給定一個綜合的等級。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對習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著重從選材是否新穎、觀點是否獨特、語言是否個性化等方面來評定;對習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努力發(fā)現習作中的亮點,如語句通順、緊扣生活、學以致用等。在這之后,筆者還會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意見進行適當修改,最后寫簡短的后記來總結得失。
師生共開“習作診所”,把枯燥無味的單一評改變成了新鮮有趣又極富挑戰(zhàn)性的多層次活動。經過實踐,同學們一個個都興致勃勃地爭當“習作醫(yī)生”,再也沒了傳統習作評改的尷尬和無心傷害,有的只是同伴的平等互助、教師的專業(yè)引領和一份份難得的習作之樂。
四、巧施多層獎勵
當前的習作教學缺乏有效的獎勵機制,學生即使寫得很出色也無非就是得個“你真棒”之類的毫無新意的鼓勵語。筆者從看央視《星光大道》等娛樂節(jié)目中獲得啟示——在習作教學中巧妙設置多層獎勵。
每次習作之后,筆者根據“習作醫(yī)生”以及老師授予的獎章數評出周冠軍、亞軍、季軍,同時評出最佳開頭獎、最佳結尾獎、最佳構思獎、最佳運用獎、最佳事例獎……然后評選出月冠軍。綜合學期表現,評出最佳導師獎、最佳進步獎、最佳個性獎、最具潛力獎、最佳人氣獎……然后舉行隆重的頒獎典禮,讓獲獎者發(fā)表獲獎感言并宣讀自己最滿意的代表作品。
這樣的做法把枯燥的習作當成了好玩的娛樂,學生習作的主動性大大加強,作文能力提高和個性張揚兩不誤。慢慢地,學生也就進入了“自愿習作,自能習作,自主習作”的境界?!踟熑尉庉嫞喝f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