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晶
提 要: 中國共產黨早期基層組織黨建思想及實踐,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黨建的理論和實踐有著很深的淵源,它確立了我黨正式建立及發(fā)展壯大的核心思想基礎,是我黨寶貴的歷史經驗,在介紹、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共產國際和蘇俄則對我國早期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實踐和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對當下推動形成堅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政治引領體系、基層黨組織遵循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民主集中制原則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執(zhí)政根基,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是黨組織生機活力的具體體現,是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zhàn)斗力的重要內容。2021年,我黨將迎來建黨100周年。回顧和反思中國共產黨早期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不僅對我們深刻體會基層黨組織建設在我黨創(chuàng)建及發(fā)展壯大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當前我們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全面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國際工人協(xié)會成立宣言》《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法蘭西內戰(zhàn)》等多篇論著中表達了共產黨的建黨思想,如共產黨的性質和特征、綱領和策略等,這些思想是我黨早期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的一個主要來源。如馬克思認為,共產黨人是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作為能夠始終清楚地給未來的運動提供指導的組織,共產黨人的優(yōu)勢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作為一個組織的共產黨,其基礎作用就是動員群眾(包括工人在內的一切無產者)和指引目標。因為“工人所具備的一個成功因素就是人數眾多;但是只有當群眾組織起來并為知識所指導時,人數眾多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607、611頁。。而為了革命的成功,無產階級必須成立代表即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利益不同的利益的共產黨,“為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607、611頁。。共產黨人的最近目標是使無產者形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由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在這個階級斗爭的每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這個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為了取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勝利,要制定一個原則性革命綱領,因為“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307、314、305-306頁。,同時還要結成廣泛的革命聯(lián)盟,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批判拉薩爾“……說什么對工人階級說來,中間等級‘同資產階級一起’并且加上封建主‘只組成反動的一幫’,這也是荒謬的”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307、314、305-306頁。。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和最高目標歸結為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yōu)楹笳叩母锩D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307、314、305-306頁。,而只有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307、314、305-306頁。
可以說,馬克思的黨建思想是其基層黨建思想的思想基礎?;鶎狱h組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服從于整個黨組織的綱領和原則,其主要作用是以支部和小組的形式,深入群眾,組織和發(fā)動群眾,進行理論宣傳和指導,最終達到工人階級的解放。在共產主義同盟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首先是共產主義者同盟,“應該努力設法建立一個秘密的和公開的獨立工人政黨組織……并且應該使自己的每一個支部都變成工人協(xié)會的中心和核心,在這種工人協(xié)會中,無產階級的立場和利益問題應該能夠進行獨立討論而不受資產階級影響”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頁。。這就是說,支部必須緊密聯(lián)系群眾,必須獨立,必須成為工人群眾的中心和核心。除了明確同盟的基層組織是支部,在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馬克思恩格斯還規(guī)定每個支部由3—20人組成,各支部組成一個區(qū)部,而同盟的最高機構是代表大會,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是最高機構。
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基層黨組織即國際工人協(xié)會的任務,“毫無疑問是不僅要成為工人階級的組織中心,而且要支持各國的任何一種有助于達到我們的最終目標——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的政治運動”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3頁。。在這一時期,有關國際工人協(xié)會代表大會、總委員會、支部關系的論述中,馬克思還表達了基層黨組織活動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即在民主的基礎上,各支部既有相對獨立性,又要服從紀律和共同領導,在需要時能同時和一致行動。
列寧或蘇共早期的基層黨建思想是我黨基層黨建思想的一個直接來源。十月革命前,1898年成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并沒有把全國各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和組織統(tǒng)一起來,列寧在《從何著手?》《怎么辦?》《兩種策略》等著述中,為新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黨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礎。他認為黨本身的結構和成分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作為骨干的領導工作人員,主要是職業(yè)革命家,二是廣泛的地方黨組織網。列寧認為,創(chuàng)辦報紙是建立統(tǒng)一的工人階級政黨的著手點,因為報紙的代辦員和通訊員網就代表了各個地方組織,黨可以圍繞這些地方組織形成骨架并且集中起來,“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①《列寧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1902—1903年,即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籌備和召開前后這一時期,列寧把在《怎么辦?》書中闡述的原則進一步具體化了。在《就我們的組織任務給一位同志的信》中,列寧除強調建立黨的兩個協(xié)調一致的中央機關即中央機關報(負責思想上的領導工作)和中央委員會(擔負直接的領導工作),他還提出要用集中制指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地方組織的全部活動。按照列寧的想法,“每一個城市要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委員會來領導本組織的整個生活,同時集中的處于地下狀態(tài)而嚴格保密的領導機關應當同群眾建立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黨的工作的各個部門應做到專業(yè)化并使每人對委托給自己的工作負責。這樣,黨的每一個地方組織都是由領導者(主要是職業(yè)革命家)和廣泛的外圍小組組成的?!雹凇读袑幦罚ǖ谄呔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列寧還論證了地方社會民主組織機構的層次、類型和職能,提出對地方委員會加以改造、以適應秘密工作需要的建議。
1904年,列寧在《進一步,退兩步》這本著述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立的基本組織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列寧認為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的、覺悟的、有組織的部隊,是工人階級一切組織中的最高組織形式,是工人階級與千百萬群眾聯(lián)系的體現;黨的組織原則是集中制,黨代表大會是最高機關,它任命中央委員會成為全黨最高領導機關,采取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的原則,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紀律。
1905年4月,為了革命斗爭和保證黨的工作集中統(tǒng)一化需要,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出“基層的工人支部”這個新的組織名稱,從而希望通過主動建立新組織,使社會革命黨改組成為一個有組織紀律,能發(fā)揮革命先鋒隊和首創(chuàng)精神的政黨。
在1905年的《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和1908年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立的政治、理論思想,認為無產階級應該是統(tǒng)一的和獨立的政治力量,是革命的領導者,武裝起義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手段,而要把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需要把工人和農民群眾聯(lián)合起來,無產階級與半無產者群眾聯(lián)盟是革命勝利的條件。布爾什維克黨成立和十月革命勝利這一時期,列寧進一步強調了基層黨組織遵守鐵的紀律、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為群眾服務、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和理論。這一時期,列寧還強調要通過廣泛的基層組織動員并組織群眾,十月革命前夕,黨在每個工廠建立了黨支部和小組,在所有工會建立黨團,在陸海軍中建立布爾什維克黨的基層黨組織,在波羅的海艦隊中,差不多所有大軍艦都有支部或黨小組。
在新文化運動、西方文化思潮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同理想思想影響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背景下,早期中國共產黨在介紹、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中,逐漸形成了黨組織,這其中,共產國際和蘇俄對我國早期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實踐和思想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我黨早期基層黨組織成立的過程與方式與蘇俄有相似性,也是從研究會、學習組小組等形式發(fā)展起來的,是從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再到走向聯(lián)合,以及在清除非馬克思主義派別后建立的。早期蘇聯(lián)共產黨是1880年先成立了勞動解放社、彼得堡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也稱布拉格耶夫小組,命名為俄國社會民主黨)、托契斯小組、勃魯斯涅夫小組等,然后經歷了1895年列寧把彼得堡20個左右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聯(lián)合成立為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協(xié)會由3—5人的領導中心、3個區(qū)小組、20—30個社會民主黨工人小組三部分組成),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嘗試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民主主義組織聯(lián)合統(tǒng)一成為一個黨,直到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二大,通過第一個黨綱和黨章,蘇聯(lián)共產黨最終成立。在這個過程中,列寧領導的馬克思主義者經歷了對民粹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經濟主義”、孟什維克機會主義的斗爭。1919年3月共產國際成立后,曾派維經斯基、波波夫等多位代表來中國加強與革命組織的聯(lián)系和開展共產主義工作,他們曾先后與李大釗、陳獨秀商談建黨問題,促成了上海、北京、湖南、山東等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借鑒蘇俄的經驗和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他們幫助中國建立共產黨也是通過把當時信仰無政府主義等不同思潮的革命組織聯(lián)合起來——組建社會主義同盟——開始的,當時,“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是并行不悖的工作,可以用同盟來開展和掩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活動,并從中吸收黨員,發(fā)展黨的組織”①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社科聯(lián)、嘉興學院紅船精神研究中心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及其成員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頁。。1920年,共產國際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共產國際討論并通過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如《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等,維經斯基把這些當作幫助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指導思想,如關于無產階級的思想、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以及建立純粹馬克思主義政黨要清除不可靠分子和黨內小資產階級的指導思想等。這樣,我黨早期組織成員如李大釗、陳獨秀、李達等先后發(fā)表了多篇反無政府主義的文章,使我黨在早期建立的時候,在思想上徹底同無政府主義等非共產主義思想決裂,為我黨在組織上建黨掃清了思想障礙。
在注重宣傳和密切聯(lián)系工農群眾方面,創(chuàng)建初期的中國共產黨也與蘇俄有相似性。在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xié)會成立時,列寧就向“斗爭協(xié)會”提出了密切聯(lián)系工人群眾運動的政治領導任務,號召要專門在先進工人進而在廣大工人群眾中進行政治鼓動。1900年,為把零散的馬克思主義組織統(tǒng)一為一體、結束思想上的混亂,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派別和國際機會主義作斗爭,列寧創(chuàng)辦《火星報》,并且后來在《火星報》上發(fā)表了大量文章,為革命運動和建黨工作指明了正確的理論方向。依靠報紙等進行有堅定原則和全面宣傳鼓動的工作,這是為建立一個統(tǒng)一、真正的政黨的重要準備,是建黨行動的出發(fā)點和第一個實際步驟,也是黨能深廣發(fā)展的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認為,思想上的統(tǒng)一是用組織的物質統(tǒng)一來鞏固的,所以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的斗爭中,除了組織而外沒有其他武器,而黨這個組織必須與工人階級、群眾密切聯(lián)系,要宣傳好、教育好群眾,才能有計劃地領導群眾。與此類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中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創(chuàng)辦了《勞動界》《勞動音》《工人周刊》《勞動者》《濟南勞動月刊》等通俗刊物,用通俗語言向勞苦大眾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新青年》第8卷第1號成為我黨上海發(fā)起組的機關刊物,同年11月,上海另一本機關刊物《共產黨》第一次在中國樹起“共產黨”的大旗。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報《先驅》在北京創(chuàng)刊。這些報刊在當時都發(fā)揮了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駁斥無政府主義的作用,同時也是統(tǒng)一思想認識,以及團結和組織工人、學生、農民群眾,把馬克思主義革命運動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重要媒介,為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黨的早期基層組織包括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廣州共產主義小組等,在制定黨綱、章程、建黨原則等方面都受到《共產黨宣言》和列寧等領導共產國際制定的綱領性文件的影響。1920年,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在維經斯基和陳獨秀等共同主持下制定了建黨的綱領性文件 ——《中國共產黨宣言》,包括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共產主義者的目的和階級斗爭的最近狀態(tài)三部分,強調了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和蘇俄革命經驗兩個方面,要像蘇俄一樣,要向工人、農人、兵士、水手和學生宣傳,要組織一些大的產業(yè)組合,并聯(lián)合成一個產業(yè)組合的總聯(lián)合會,要建立一個革命的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并由其引導革命的無產階級去向資本家爭斗。其他共產主義小組,如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也曾在成立后擬定了臨時綱領,其中有贊成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款;另外,一大黨綱在黨的名稱、奮斗目標,以及組織原則、入黨條件和入黨手續(xù)等方面,與《共產黨宣言》、共產國際綱領宣言、俄共(布)1919年的黨綱黨章都有一致或相似性。①參見謝蔭明:《中共一大黨綱研究》,《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5期。在黨組織系統(tǒng)方面,俄共(布)黨章和我黨一大黨章也具有相似性。例如俄共(布)的規(guī)定是:全俄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區(qū)域代表會議和民族共和國黨的代表大會——區(qū)域委員會和民族共和國中央委員會;省、縣代表會議——省委會、縣委會;鄉(xiāng)黨員大會——鄉(xiāng)委會;支部黨員大會——支委會。②參見牛安生:《蘇共黨章述評》,《蘇聯(lián)東歐問題》,1988年第2期。而我黨的一大黨綱的規(guī)定是:凡是有黨員五人以上時,必須成立委員會;不超過十人的地方委員會,應設書記一人;超過十人的應設財務委員、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各一人;超過三十人的,應由委員會的成員中選出一個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會所管轄的黨員超過五百人或同一地區(qū)有五個委員會時,必須成立執(zhí)行委員會;全國代表會議應委派十人參加該執(zhí)行委員會。二大黨章有關我黨的組織架構是:組——地方支部——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
基層黨組織是我黨的戰(zhàn)斗堡壘,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靠的就是這許許多多的堡壘成為它的支柱的。牢固、可靠、堅實的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支撐和戰(zhàn)斗力發(fā)揮的基礎。梳理和分析中國共產黨早期基層黨組織建設思想,對做好今天我黨基層黨組織建設有以下啟示。
一是加強政治建設,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始終堅守正確政治方向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推動形成堅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政治引領體系。1920年陳獨秀在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共產主義者的目的和階級斗爭的最近狀態(tài)等內容,實際上已蘊含了我黨革命政治綱領的萌芽。一大黨綱提出我黨社會階級區(qū)分消除的目標,二大黨綱更加明確規(guī)定黨的最高綱領是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理想是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和理想,實現這個偉大理想是分階段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將共產主義的實現分為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過渡時期和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或初級階段、高級階段三個階段。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將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改稱社會主義社會,而將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改稱共產主義社會。我們所要堅守的政治奮斗方向,最高理想仍然是共產主義,現階段的政治綱領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把不同階段的奮斗目標辯證地結合,這些是與我黨早期組織建黨思想一脈相承和相似的。基層黨支部的政治建設,在政治學習、三會一課和過政治生活時,一定要從理論和歷史淵源上講清楚我們的政治奮斗理想,讓每一個黨員自覺從思想意識上堅定黨的理想和政治方向,這是每一位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和價值觀,堅決不做政治方向、政治立場上的“空心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的:要深刻認識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辯證關系,既不能離開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實現民族復興的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就諱言甚至丟掉遠大理想。
二是基層黨組織必須進一步深入聯(lián)系群眾,組織宣傳和服務群眾。梳理馬克思恩格斯的建黨理論和實踐,以及中國共產黨早期基層組織的活動,密切聯(lián)系群眾仍然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一個原則。馬克思主義政黨這種新的組織形式本身是從群眾中產生出來的,中國共產黨早期有覺悟的、掌握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理論的共產黨人,通過深入工人、農民、士兵當中,通過宣傳指導,讓群眾接受先進的無產階級思想,而這種強有力的宣傳,就是要在思想和行動上證明無產階級政黨是廣大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是以爭取、維護無產階級利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治組織。中共二大通過的《加入共產國際決議案》有一條就專門規(guī)定,共產黨必須在工會、合作社以及其他群眾性的工人組織中成立共產黨支部,堅持不懈地進行共產主義的工作??梢哉f,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無產階級革命活動,以至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一開始就是在同工人群眾相結合中產生的?;鶎狱h組織本來就是植根廣大基層群眾,代表和服務基層群眾利益的,脫離群眾,不能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基層黨組織就喪失了生命力,其組織執(zhí)行力就會大打折扣。同時,深入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的過程,也是基層黨組織從思想上、政治上宣傳教育群眾和黨員自我教育的過程,是基層支部凝聚人心的過程,通過為基層群眾排憂解難,使群眾有獲得感,更容易身體力行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也更容易引導群眾自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努力奮斗。當然,通過深入基層,了解群眾實際,也是黨員轉變作風,提高民主決策能力,杜絕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三是基層黨組織必須進一步堅持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最早寫入黨章是在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黨章決(議)案》中。但我黨在建黨初期已逐步有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1922年二大通過的《加入共產國際決議案》和《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實質上已按照布爾什維克黨的規(guī)定,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如《加入共產國際決議案》第十三條規(guī)定“加入共產國際的黨,應該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在黨內實行像軍事紀律那樣的鐵的紀律,黨的中央機關必須擁有廣泛的權力,得到全體黨員的普遍信任,成為一個有權威的機構”。二大黨章規(guī)定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是集中最高權力的機關,在全國黨代會這個最高權力機關閉會期間,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為最高機關,在黨員入黨、黨組織成立及開展活動、會議制度及召開、執(zhí)行紀律、經費支配等方面,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都有絕對集中的權力。二大黨章同時規(guī)定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組織原則。這就是說,我黨作為一個高度獨立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淵源的,也是我黨長期屹立不倒的寶貴經驗。如今我們在基層黨支部建設方面,還存在對黨內民主集中制與行政首長負責制辯證統(tǒng)一關系思想認識不清,落實民主集中制不到位,少數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獨斷專行、個人集權,不能充分發(fā)揮民主以及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能力不強等等不利于民主集中制作用發(fā)揮的現象。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制度優(yōu)勢,習近平同志曾在不同場合、不同講話中反復強調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在2018年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他再一次詳細闡述這項制度,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我們黨的歷史經驗表明,凡是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堅持得好,黨的事業(yè)就興旺發(fā)達;反之,黨的事業(yè)就遭受挫折;領導干部要把民主素養(yǎng)作為一種領導能力來培養(yǎng),作為一門領導藝術來掌握;貫徹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首先是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中央政治局的同志的責任,大家要發(fā)揮表率作用;等等。我黨的歷史經驗和習總書記關于民主集中制的闡述,為我們基層黨支部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指明了方向,基層黨支部一定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基礎上,學好學會、弄通搞熟民主集中制規(guī)矩,熟練運用好民主集中制的議事決策程序和規(guī)范,充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從而暢通基層黨組織議事、決策和執(zhí)行途徑,掌握和提高運用民主集中制做好基層支部建設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