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 要】造句是學生理解、運用、實踐語言的有效訓練方式?!肮催B內(nèi)外,激活語境”“修飾形象,擴大句容”“重組變式,舉一反三”等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實踐,能提升學生的語言品質(zhì),使其表達富有靈性和張力。教師要以學生語言發(fā)展的現(xiàn)實為基礎(chǔ),巧妙地給予啟發(fā)和指導,幫助學生造出應用廣泛、內(nèi)容豐富、情感多樣的句子。
【關(guān)鍵詞】語言發(fā)展;造句策略;低段
句子是寫作的基礎(chǔ)。要真正實現(xiàn)“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在低段進行有效的造句訓練意義重大。從實際教學看,學生的造句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句源雷同、句式單一、句容逼仄。為此,筆者基于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了有效嘗試。
一、勾連內(nèi)外,激活語境,提高語言應用的廣泛性
情境是語言充滿生命力的土壤。唯有勾連起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與外在世界,造句才可情意真切。
(一)聯(lián)系生活,再現(xiàn)語言場景
“語文教學要與兒童的生活溝通,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shè)情境,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學生參與表達的強烈愿望,使其獲得表達的快感。
【案例1】“一……就……”是低段造句的高頻句式。學生受例句“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的局限,常造出類似“我的作業(yè)一展出來,就有許多人夸獎”的句子。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這樣引導。
1.引發(fā)思考:除了圖畫、作業(yè)、書法這一類靜止的作品,還可以展示什么?
2.互相交流:彈琴、跳舞、唱歌、朗誦……
3.口頭造句:如“她的琴聲一響起,就讓全場都安靜下來了”。
4.再次引導:除了這些,生活中還有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一下子吸引許多人的場面?
5.積極回想,勾連生活:超市促銷、明星出場、重大事件發(fā)生、美食店開張……
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個體到群體,學生的思維被激活。生活中的場景在交流碰撞中不斷復現(xiàn),不斷鮮明,不斷立體,所造之句便具有生氣了。
(二)依托文本,代入語言情境
如果脫離了相應的語文情境,詞語的理解便顯得單薄而膚淺,更別提體會其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獨特作用了。
【案例2】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小蝸?!芬晃闹?,“已經(jīng)”一詞出現(xiàn)了三次。當小蝸牛匯報樹林里不同的景色時,蝸牛媽媽回復的句式是一致的:“哦,已經(jīng)是( ?)天了!”從文本特點看,“已經(jīng)”一詞第一次如此集中出現(xiàn);從目標制定看,“已經(jīng)”一詞的理解和運用是必須達成的。若只為造句而造句,學生會模仿蝸牛媽媽的話語進行表達,如:“哦,已經(jīng)是上學時間了!”“媽媽已經(jīng)回家了。”殊不知,這樣的造句沒有表達出“已經(jīng)”所含有的時間過去之義。要寫好句子,就要在文本情境中,對“已經(jīng)”進行深入品讀。
1.分角色朗讀小蝸牛與蝸牛媽媽的對話,讀好“已經(jīng)”的時間流逝感。
2.為什么蝸牛媽媽確定“已經(jīng)”是不同的季節(jié)了?讀讀課文第3~8自然段,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提供句式:小樹( ? ?),地上( ? ?),已經(jīng)是( ? ?)。
4.小結(jié)引導:原來,蝸牛媽媽是從小樹、草莓、蘑菇的變化中知道時間過去很久了,季節(jié)已經(jīng)變化了。
5.拓展實踐:你也能結(jié)合自己的觀察,用“已經(jīng)”造個句子么?
句式:( ? ?),已經(jīng)( ? ?)。
學生造句舉例:
紅紅的太陽下山啦,已經(jīng)是傍晚了。
小烏龜不吃也不動,已經(jīng)冬眠了。
公交車出站了,已經(jīng)來不及趕上了。
依托文本,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悟詞語在語境中的意義,明了詞語獨具的特點,這樣才能將其運用得從容而貼切。同樣,對于“終于”“常?!薄皾u漸”等需要語境支持的詞語,學生都應在文本中充分理解和感悟,方能學以致用。
(三)描述故事,開拓語言空間
童話、寓言故事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但學生的造句極少涉及其中的人物。何不把童話故事引入造句呢?
【案例3】“忽然”一詞在造句訓練的任務欄里時??梢?。學生在運用“忽然”造句時,常這樣表達:“中午,天忽然下起雨來?!薄昂鋈?,一只小鳥從我頭上飛過?!痹斓迷偕鷦有?,也不過是“忽然,汽車一個急剎車,我嚇了一大跳”。為了改變這樣平實無奇的表達,筆者引入童話作為造句的物質(zhì)外殼。
1.出示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中的句子:小鴨子正在水里捉魚,忽然,聽見小公雞喊救命。
導入:小朋友們一定讀過很多童話故事,你們能把“忽然”這個詞用到童話中么?
2.交流。
小動物們正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玩皮球,忽然,皮球滾了幾下,滾進了一個大坑里。
兔子飛快地跑著,忽然,它看見路邊有一塊大石頭,就決定在上面睡一會兒再跑。
小木偶在大海上漂浮,忽然,一條大鯊魚游過來,張開大嘴,一口吞掉了他。
3.學生獨立造句,教師巡回指導。
在童話故事的情境里,學生的造句不再刻板單調(diào)。聯(lián)通了現(xiàn)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小獅子、小山羊會“生氣”,會“放聲大笑”,會“著急”,會“喜歡”……物即人,人即物,造句空間被無限擴大了。
二、修飾形象,擴大“句容”,提升語言內(nèi)容的豐富性
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可以通過標點、形容詞、修辭手法的運用不斷升級、完善,顯現(xiàn)飽滿、厚實的品質(zhì)。
(一)增加標點,延展語言容量
教師總強調(diào)句號、問號、感嘆號的使用,以便讓學生形成完整句的概念。很多時候,逗號的作用卻被忽視了。
【案例4】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媽媽睡了》一課,對媽媽的美麗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睡夢中的媽媽真美麗。明亮的眼睛閉上了,緊緊地閉著;彎彎的眉毛,也在睡覺,睡在媽媽紅潤的臉上?!苯虒W中,學生明白對眼睛和眉毛展開描寫都是為了表現(xiàn)媽媽的美麗。因此,在指導用“美麗”一詞進行造句時,教師巧妙地利用逗號幫助學生將“美麗”的內(nèi)涵寫得具體。
師:誰能用“美麗”造一個句子?
生:西湖真美麗。
師:很不錯,老師把這個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
(出示:西湖真美麗。)
師:如果把這個句號改成一個逗號,誰能把它補完整?
生:西湖真美麗,湖水清清的。
師:真厲害,加上了“湖水”的描寫,更能表現(xiàn)出西湖的美麗了。
師:如果句子后面再加上一個逗號,又該怎么補充呢?
生:西湖真美麗,湖水清清的,有許多小魚在游來游去。
生:西湖真美麗,岸邊的桃花都開放了,一只只小蜜蜂在花叢中采蜜。
……
師:同學們說得太棒了,我們加了兩個逗號就把西湖的美麗說得更具體了??磥?,逗號的作用不可小看?。?/p>
在一次又一次增加逗號的過程中,句子的容量不斷擴大,表達的意義更為豐富。當然,除了逗號,其他常用標點的多次使用對于句容量的提升同樣重要。
(二)妥帖形容,豐富語言細節(jié)
低段兒童的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越具鮮明特征的事物越容易引起他們的關(guān)注并接收其信號。但需要用語言進行表達時,輸出的信號卻由清晰轉(zhuǎn)為模糊。
【案例5】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秋天》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以“秋天來了”為開頭說一句話。學生的表達極為單調(diào)和無序,如:“秋天來了,葉子落了,蘋果熟了,小草黃了?!苯虒W過程調(diào)整如下。
1.提供半開放句式。
秋天來了,天空那么( ? ),那么( ? )。
秋天來了,果園里( ? ),有( ? ),有( ? ),還有( ? )。
秋天來了,公園里,楓葉( ? ),小草( ? ),菊花( ? )。
2.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句式說話,教師對學生形容詞的運用情況進行及時點評。
生:秋天來了,果園里果子成熟了,有紅彤彤的蘋果,有黃澄澄的鴨梨,還有紫瑩瑩的葡萄。
師:這個小朋友用上“紅彤彤、黃澄澄、紫瑩瑩”這些詞語,把水果的顏色告訴我們了,好生動呀!除了顏色,還可以介紹水果的哪些方面呢?
生:介紹水果的味道。
生:介紹水果的形狀或香味。
3.學生選擇或自編一句話并寫下來。(評價重點是形容詞能否運用及是否恰當)
通過對事物形色的描摹,學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樣的句子才能將事物寫得更具體、形象。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中也有相關(guān)的表達訓練。
(三)恰當修辭,完善語言質(zhì)地
比喻、擬人是重要的修辭手法。統(tǒng)編教材中,相關(guān)的語言范式俯首可拾,如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中的“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影子》中的“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項鏈》中的“雪白雪白的浪花,嘩嘩地笑著,涌向沙灘,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貝殼”……在對事物進行描繪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將增加句子的生動感和形象感。
【案例6】用“綠油油”造句時,學生會寫出簡單的句子:“小樹綠油油的。”“春天的草地綠油油的?!苯處熆稍O(shè)計追問。
師:小樹綠油油的,好像什么呢?
生:小樹綠油油的,好像一把陽傘,給人們擋太陽。
師:真了不起,用上比喻把小樹的樣子和作用都說清楚了。
生:綠油油的小草像一條大地毯,踩上去軟軟的。
師:小草綠油油的,還像什么呀?
生:小草綠油油的,像給大地媽媽穿上了新衣裳!
這樣的造句,運用修辭手法對事物的形態(tài)、作用進行了有機聯(lián)系,更具描摹性。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一文的課后也有比喻句的專項訓練。與一年級相比,此時的修辭運用要表現(xiàn)一定的層次性,如要寫清楚“什么怎么樣,好像怎么樣的什么”“什么真像什么,是怎么樣的”,使語言從單一機械走向豐富靈動。
三、重組變式,舉一反三,提高語言情感的多樣性
引導學生對詞性、句型和造句對象作進一步明確,能使語言的情感有所改變。
(一)調(diào)整語序,借助語言性質(zhì)
漢語中許多詞語具有多義性或具有不同詞性。利用這些現(xiàn)象來造句,呈現(xiàn)的句子面貌將更多元。
【案例7】“驕傲”一詞是低段造句的重點用詞。學生在造句時受課文語言影響,會寫出類似的句子——我為××驕傲。如果能利用“驕傲”一詞的多種詞義進行造句,語言便能有更豐富的表現(xiàn)。
1.出示“驕傲”一詞的詞義:(1)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2)自豪;(3)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2.根據(jù)不同的詞義說一個短語,如:驕傲的( ? );為( ? )驕傲。
3.引導發(fā)現(xiàn)“驕傲”一詞可以放在句前,也可以放在句后。
4.自由造句。
驕傲的大公雞最終沒有得到比賽的第一名,它的臉漲得通紅通紅的。
每當五星紅旗升起的時候,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捧著一等獎的獎狀,我的心里充滿了驕傲。
利用一詞多義的特點,改變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能豐富句子的表現(xiàn)形式,并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利用“希望”一詞可隨語境的變化而改變詞性的特點,將其分別當作名詞或動詞來造句。
(二)轉(zhuǎn)換句型,靈活語言形式
在進行專項句型訓練時,學生會調(diào)動語言轉(zhuǎn)換機制達成任務。在造句時,教師可利用句型的變化,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更為多樣化的表達。
【案例8】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結(jié)合課后練習,學生初步感受了陳述句、感嘆句、反問句之間意思不變,語氣有強弱之分的關(guān)系。
在運用“可愛”一詞造句時,學生便可遷移這種認知,靈活轉(zhuǎn)化。
1.出示相關(guān)語句,并指導朗讀:小葫蘆躲在綠綠的葉子間,非??蓯?。
2.改成感嘆語氣。
師:誰能將這個句號改成感嘆號來說一說?
生:小葫蘆躲在綠綠的葉子間,多么可愛?。?/p>
3.出示感嘆句式,學生齊讀,體會語氣的變化。
4.改成反問語氣。
師:誰還能將這個感嘆號改成問號再來說一說,意思不能變哦!
生:小葫蘆躲在綠綠的葉子間,難道不可愛么?
5.學生獨立嘗試用“可愛”一詞說一句話,并能再換一種說法,意思不變。
6.比較句型轉(zhuǎn)化后的不同,選擇相應的句型完成造句。
造句的形式是多樣的。對于一些富有情感的詞語,造句時恰當?shù)剡x用句型,便能增強語句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三)變更對象,調(diào)節(jié)語言角度
個體獨特的背景、經(jīng)驗、思維方式等決定了對于同一事物所持的反應會不一樣。將此現(xiàn)象應用于造句教學,亦能收獲幾許驚喜。
【案例9】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文中,小熊和小松鼠都不好意思主動聯(lián)系對方。小熊的表現(xiàn)是把風箏掛在樹上,小松鼠的行為是把紙船放在屋頂上。同樣的情緒,每個人物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在用“不好意思”造句時,可以從不同的人物身份出發(fā)來進行描寫。
1.提供情境:忘記做一件事。
2.回憶討論:你忘記做什么事?當你記起時會怎么樣?若換成你的奶奶、爸爸……他們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
3.布置要求:能用“不好意思”一詞寫一寫。
4.集體交流。
我忘記帶回家作業(yè)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爸爸忘記買菜了,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老婆,我錯了,我馬上去菜場?!?/p>
奶奶忘記關(guān)煤氣灶了,不好意思地念叨著:“哎呀,年紀大了,記性差了,不中用了?!?/p>
5.拓展思維:除了忘記做事會讓人不好意思,你還看到過誰在什么情況下不好意思了?
面對同一個“消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反應,或笑逐顏開,或哭笑不得,或面無表情。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不同的人物立場出發(fā),以一個“消息”為圓點,激蕩開一圈圈漣漪。當句子中的人物紛呈往來時,句子定是親切而有溫度的。
綜上所述,教師要以學生語言發(fā)展的現(xiàn)實為基礎(chǔ),巧妙地給予啟發(fā)和指導,活其思維,激其創(chuàng)意,使其妙語連珠,造出更多應用廣泛、內(nèi)容豐富、情感多樣的“活潑潑”“水靈靈”“鮮嫩嫩”的句子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才華.關(guān)于造句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 廣西教育,2015(13).
[3]金義平.低年級造句教學誤區(qū)舉隅及矯正[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10).
[4]金葉.例談第一學段句子訓練策略[J].新課程(上),2014(3).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實驗學校 ? 3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