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華
【摘 ? 要】要在閱讀教學中發(fā)展學生思維,教師須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下功夫,找到合適的“思維生長點”。首先要走近文本、作者和編者,整體把握教材;其次要依據(jù)文體特征,抓住解讀文本時的存疑處和體味語言表達的關鍵處;最后要圍繞學情、課程標準、作者風格、課文重難點等,整理思路,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為落實思維發(fā)展做好鋪墊。
【關鍵詞】備課;閱讀教學;思維生長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但凡“發(fā)展”,皆有根源。此“根源”,筆者暫且稱之為“思維生長點”。對于思維生長點,教師須課前探尋、課中激活、課后反芻。下面以《花花兒》第二課時的備課過程為例,談談如何做好課前功夫。
一、走近教材,整體把握,尋找思維生長點有準頭
教材,是師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走近教材,可以為尋找合適的思維生長點定下基調,一般須經(jīng)過三個步驟。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心中要時刻有學生,基于學情進行備課。
(一)走近文本
1.粗讀文本,了解大致內容
粗讀《花花兒》,可以了解到這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散文?!盎ɑ▋骸笔且恢回埖拿郑菞罱{先生一家1949年重返清華園時養(yǎng)的貓。花花兒是一只很有靈性的貓,它毫不逾矩,會早安親吻,也會因饞嘴而“叛變”,還會賭氣撒嬌……花花兒聰明可愛又善解人意,給先生一家?guī)チ嗽S多歡樂,是先生家的活寶,每個人都喜歡它。文章粗讀至此即可,但教師不要忘了抓取關鍵信息,如楊絳、散文、靈、喜歡。
2.綜觀單元,確定教學任務
一篇課文出現(xiàn)在不同學段、不同單元中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只有了解每篇課文所承載的教學任務,備課時才能有的放矢。《花花兒》預設的學習對象為六年級上學期的學生。根據(jù)年段及文章特點,參照《課程標準》,本課的閱讀教學目標確定為:“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薄霸陂喿x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庇辛恕墩n程標準》指路,課文編排的意義就明確了,備課也有了方向,思維生長點的尋找也有了依托。
(二)走近作者
“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建立在對作者的充分了解之上?!痘ɑ▋骸肥菞罱{先生的作品。筆者備課前,重溫了先生的《我們仨》《干校六記》,閱讀了與先生相關的一些文學評論。越是走近先生,越是為先生所折服。
一折服于先生的人格魅力。梁實秋曾說:“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掩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露地表現(xiàn)出來?!毕壬纳⑽目傆幸环N沖淡之風。讀來就能聯(lián)想到她引用過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二折服于先生的語言表達功力。先生散文作品的語言讀來平凡無奇,實則張力無限,有著繁華落盡后的真淳,透著苦心漂洗的樸素。讓人欣喜的是明晰清凈中又滲著幽默詼諧,平平淡淡中處處透著生機。曾有人這樣形容閱讀先生作品的感覺:“就像一個清瑩的湖,現(xiàn)在你順著湖岸行走或是泛舟前進,湖水盡頭把一個很大也很驚人的天地給你,于是豁然開朗,到了桃花源?!?/p>
走近楊絳,再讀《花花兒》,那韻味,妙到非言語可表達。了解作者的為人處世、文章特點之后,跟文本便又親近了幾分,這有助于教師體會作者的情感,發(fā)現(xiàn)行文用句的妙處。尋找合適的思維生長點也會因此水到渠成。
(三)走近編者
走近教材,不可不走近編者。好多文章入選教材都經(jīng)過了編者的妙手修剪。編者為何要做這些修改呢?這是教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痘ɑ▋骸愤x為教研對象時,內容進行了大量的刪減。刪減后的文章就體現(xiàn)楊絳先生的情感及行文特點而言不產(chǎn)生影響,且從篇幅上來講,更適合小學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學習。至于刪減還有何深意,教師可以在研讀、備課中進一步探究發(fā)現(xiàn)。
完成以上三步,可以算是走近教材了。此時教師已對教材進行整體把握,下一步預設思維生長點就有了準頭。
二、走進教材,聚焦局部,預設思維生長點有抓手
走進教材需有文體意識。不同的文體,所承載的語文教學任務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散文。鑒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備課第一步便是抓住“神”之所在。
(一)抓住文本內核,存疑處即“生長點”
細讀課文后,教師之間出現(xiàn)了一些爭議和疑問。
爭議是:課文是體現(xiàn)花花兒的“靈”,還是體現(xiàn)作者對花花兒的“喜歡”?抓散文之“神”時,是抓“靈”還是抓“喜歡”?有的教師認為:所有事例的描寫都指向花花兒的“靈”。有的教師則認為:我手寫我心,花花兒被描寫得如此有靈氣,正是因為作者的喜歡?!吧⑽牡牡谝灰兀潜憩F(xiàn)自我的真實情感”,為此,筆者最終選取“喜歡”。
疑問是:楊絳先生為什么選擇如此多的事例?是因為散文本身的特點嗎?這些事例的安排有什么內在順序?選擇事例除了講究有序,還講究輕重,這些事例的輕重又體現(xiàn)在何處?存疑處即生長處,于是筆者將此處預設為一個思維生長點。
(二)體味言語表達,關鍵處即“生長點”
“閱讀散文,不顧作者的言語表達,不能見識作者言語表達的功力,這無異于買櫝還珠?!钡靡嬗谥皩罱{作品及相關文學評論的閱讀,筆者體味言語表達時比較得心應手,結合課后的練習,與學生探討學習時就有抓手了。“一撈”“蹲”“遮著”……文中的動詞看似平常,實則用心。細細品讀,每一個動作都透著花花兒的懂事、靈氣,先生的每一個用詞都飽含情感、滿是歡喜。因此,對這些詞句的品讀,又將是一個思維生長點。
三、走出教材,用心設計,達成思維生長有路徑
備課時找到合適的思維生長點后,教師還必須靠學習活動來落實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學習活動時,之前所有的準備會如放閘的水一般噴涌而出。此時,教師要靜下心來,依據(jù)課時目標,圍繞學生學情、課程標準、文體特點、作者風格、本課重難點等,整理思路,設計活動。
設計《花花兒》第二課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筆者基于種種考慮,冥思苦想,忽然想起英國小說家斯威夫特的一句話:“最好的文章,須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層次?!庇谑菦Q定從遣詞造句、層次安排這兩處著手,嘗試創(chuàng)設兩個學習活動。
第一個學習活動:品讀關鍵詞句。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先粗讀課文第2~8自然段,然后選擇一個段落品讀,看從哪些地方讀出了楊絳先生對花花兒的喜愛之情。之后,全班交流,相互學習,細細體味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這一活動與散文閱讀要求相符合——“散文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細讀,體味作者言語表達的功力,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所蘊含的意味,體味語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調。”教師考慮到課后練習,以詞句品讀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嘗試體會作者的情懷。
第二個學習活動:研析層次安排。因著對花花兒的喜歡,楊絳先生似乎一寫起花花兒就停不下筆來,靈氣捕鼠、從不逾矩、早安親吻、賭氣撒嬌……選材甚多。“材料只是生糙的鋼鐵,選擇與安排才能顯出藝術的錘煉刻畫”,那么作者是如何安排這些材料的呢?此環(huán)節(jié)請學生嘗試找找各個語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也是備課研讀前期存在疑問的地方,存疑的地方往往是絕佳的思維生長點。此外,研析經(jīng)典文章的層次安排,也是習得寫作方法的絕好途徑。
整體把握,走進教材,創(chuàng)設活動,所有一切的準備,都只為尋找最合適的思維生長點。當然,找到的思維生長點有待課堂去檢驗。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新的思維生長點,課后還需反芻,如此循環(huán)上升,心才會越來越敞亮,眼才會越來越敏銳。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郅庭瑾.為思維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梁實秋.論散文[M]//俞元桂.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
[4]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5]楊文虎.文學:從元素到觀念[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