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紅
【摘要】 目的:評價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與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rhIL-11)治療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臨床效果。方法:抽取筆者所在醫(yī)院血液內科收治的52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患者,按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n=26)、觀察組(n=26),分別采取rhIL-11、rhTPO治療,對比兩組血小板計數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恢復最高值高于對照組,血小板計數恢復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血小板輸注數量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rhIL-11相比,rhTPO治療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更具效果。
【關鍵詞】 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 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減少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4.02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14-00-02
血小板減少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常見并發(fā)癥,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療后,多因骨髓抑制而致血小板減少,并伴巨大的出血風險,甚至死亡[1-2]。據曾艷等[3]報道,若人體血小板計數≤20×109/L時,極易發(fā)生內出血;若血小板計數≤10×109/L時,應立即予以預防性輸注血小板。目前臨床治療及預防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時,多輸注單采血小板懸液,但作用時間短,效果欠佳。故此臨床提出重組血小板或重組人白介素治療,以此緩解血小板減少程度,增加外周血小板數量,使血小板功能恢復。rhTPO、rhIL-11是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常用兩種藥物,但兩種藥物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臨床鮮有報道。故此筆者就根據此研究,對急性白血病化療患者分別采取rhTPO、rhIL-11治療,以期為臨床預防及治療化療后血小板減少提供必要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yī)院血液內科在2015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52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患者,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文獻[4]《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中急性白血病診斷與分型標準;(2)入組對象均在完全緩解后鞏固化療階段;(3)患者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正常。排除標準:
(1)妊娠期、哺乳期女性;(2)伴慢性感染、急性感染者;(3)伴凝血機制異常者,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活動性出血;(4)拒絕參與研究者。按隨機分組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25~72歲,平均(48.25±6.39)歲;按FAB分型:M0型1例,M1型2例,M2型6例,M4型5例,M5型10例,M6型2例。觀察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24~70歲,平均(49.04±6.41)歲;按FAB分型:M0型1例,M1型1例,M2型5例,M4型6例,M5型10例,M6型3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颊邔ρ芯肯嚓P標準及制度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該研究符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化療方案,對照組化療后接受rhIL-11
治療,rhIL-11(邁格爾,批準文號:國藥準字20030015)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觀察組化療后接受rhTPO治療,rhTPO(沈陽三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國藥準字20080901)皮下注射,15 000 U/次,1次/d;當兩組患者血小板計數超過100×109/L,或較之前增加超過50×109/L后,停止用藥;血小板輸注數量根據血小板計數及有無出血傾向確定。
1.3 觀察指標
(1)采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產的SysmexXE-2100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機體血小板計數,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抽取靜脈血2 ml,抗凝,2 h內進行血小板測定,記錄患者化療后血小板計數最低值及藥物治療后血小板計數最大值;(2)記錄兩組血小計數恢復20×109/L、50×109/L、75×109/L、
100×109/L時所需時間;(3)記錄兩組患者輸注血小板數量;
(4)觀察兩組患者藥物治療期間有無頭痛、肌肉疼痛、低熱等不良反應發(fā)生。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取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包處理本次研究內相關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取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小板計數比較
兩組化療后血小板計數最低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恢復最高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小板計數恢復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血小板計數恢復20×109/L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血小板計數恢復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血小板輸注數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小板輸注數量(2.28±0.52)份,低于對照組的(3.51±0.56)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207,P=0.000)。
2.4 兩組用藥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用藥期間,1例患者低熱,1例關節(jié)酸痛,2例注射部位硬結,癥狀輕微,均未特殊處理自行緩解,發(fā)生率為15.38%;對照組用藥期間,3例患者低熱,3例注射部位硬結,3例關節(jié)酸痛,2例頭痛,4例惡心、嘔吐,發(fā)生率為57.69%;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8.293,P=0.004)。
3 討論
急性白血病是臨床常見的造血系統(tǒng)惡性疾病,化療是治療急性白血病的基礎用藥方案,通過對白血病細胞克隆的抑制,以期重建骨髓正常造血功能[5]。但化療藥物治療急性白血病時,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患者生理功能,容易出現骨髓抑制,致血小板減少,以此增加患者出血傾向,限制化療藥物使用劑量,甚至致患者死亡。一般急性白血病化療時,若血小板計數低于50×109/L時,會致皮膚出血或黏膜出血,此時患者無法接受手術及侵襲性操作;若血小板計數低于20×109/L時,患者伴自發(fā)性出血傾向;若血小板計數低于10×109/L,自發(fā)性出血風險性極高[6-7];因此對血小板減少者立即予以相應治療。目前對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狀,臨床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案,多采取血小板懸液輸注,可減少患者因血小板減少而導致的出血癥狀,但長期輸注血小板數量,會導致感染、溶血性輸血反應、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造成機體抗體出現,使血小板輸注有效性降低。故此在采取輸注血小板時,應嚴格掌握輸注指征。
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CFDA)將rhTPO、rhIL-11
批準用在腫瘤血小板減少癥的常用藥物。通常多種因素均會影響骨髓巨核細胞生成的調控作用,IL-11屬于正調控因子,是促進多系統(tǒng)血集落生成的關鍵性因子[8]。故此rhIL-11的研究生產,能夠促進血小板生成,在14~21 d達到峰值。rhIL-11屬于多效性造血因子,通過增加祖細胞體積,誘導祖細胞分化、成熟,同時促進機體造血功能,抑制自身免疫、炎癥等作用,對血小板減少癥有顯著效果[9];而且rhIL-11起到較強的生血小板活性作用,可提升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水平,刺激血小板增生,且不會影響機體白細胞及血紅細胞計數,有著較高的用藥安全性[10]。
血小板生成素(TPO)屬于造血生長因子,主要是由肝臟合成,或骨髓、腎、脾等器官也會少量合成TPO,具有促進巨核細胞增殖、分化、成熟、分裂作用,促使巨核細胞轉變?yōu)榫哂泄δ苄缘难“錥11]。若機體伴外周血小板數量減少,使TPO結合率降低,則導致TPO游離數量增加,并與巨核細胞c-Mpl受體結合,促進巨核細胞分化。rhTPO是從中國倉鼠卵巢細胞表達中經提純、精煉而制成的糖蛋白分子,與內源性血小板生成素有著類似的藥理作用,通過對早期巨核細胞作用,促進祖細胞分化、增殖,使聚合細胞成熟、分裂,并形成有功能的血小板數量;同時能夠特異性增加巨核細胞系的表達水平,提高骨髓單核細胞CD41抗原,促進聚合細胞集落形成[12]。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恢復最高值高于對照組,血小板計數恢復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較rhIL-11相比,rhTPO對促進血小板恢復更具效果,可顯著縮短血小板恢復至正常的時間。其原因為rhTPO從巨核細胞形成、有絲分裂及血小板形成、釋放需要時間在5~8 d,而rhIL-11
所需時間在14~21 d;而且通過皮下注射給藥,進一步縮短血小板降低時間,增加患者化療后血小板計數最低值。藥物安全性方面,觀察組血小板輸注數量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5.38%,低于對照組的57.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關節(jié)酸痛、注射部位硬結、低熱、消化道不適等癥狀,但癥狀輕微,經停藥后均可好轉。本組研究患者接受rhTPO治療,用藥不良反應更低,但本組研究樣本量較少,仍需臨床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rhIL-11與rhTPO治療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均具有顯著效果,但rhTPO可進一步縮短血小板恢復時間,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但rhTPO價格成本高,一支在1 000多元,故此臨床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更為有效的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孫婷,方明治.化療致血小板減少癥臨床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3):244-247.
[2]黃輝,章展,李建華,等.重組人白介素-11治療化療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6,27(35):4998-5000.
[3]曾艷,劉羽,譚艷麗,等.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特點及個性化護理體會[J].血栓與止血學,2016,22(1):104-106.
[4]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余丹,張念,程輝,等.重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療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17):113.
[6]劉紅,趙挺.重組人白介素-11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療效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4,43(6):747-748.
[7]王萍,葛守輩,劉曉娟,等.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效果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4,28(3):301-302.
[8]徐卓,宋宇,張敏.白介素-11治療惡性腫瘤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觀察[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4,22(12):2947-2949.
[9]蓋燦,陸躍武.rhIL-11對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療效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7):1071-1072.
[10]王仕軍.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4(8):12-14.
[11]趙鈺,徐茂忠,秦茹娟,等.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療惡性血液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J].血栓與止血學,2014,20(2):53-56.
[12]付嶺,張濤,劉金梅,等.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與白介素-11治療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療效比較[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4,42(3):240-242.
(收稿日期: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