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霞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截止到2016年總產量占全球的75%以上,而排名前十的其他九個國家才占5%,產量位居糧食、蔬菜、果樹、油料之后的第五位[1],2001年~2012年,產量和產值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2.4%和 17%,遠高于FAO統(tǒng)計的近十年來全球食用菌產量年增長率(5.6%)。我國已經統(tǒng)計的野生食用菌有近千種,能夠人工栽培的近100種,其中20種達到規(guī)模化種植水平。但是卻沒有自己的品種,大面積種植的香菇都是最早引進的日本品種,木腐菌品種源自日韓,草腐菌品種引自歐美。在深加工衍生品領域進步飛速,超過50億元產值的地方企業(yè)大約有50多個,有調料、飲品、食品、醫(yī)藥保健品等豐富種類,橫跨農業(yè)生產、生態(tài)旅游、醫(yī)藥保健等各個領域。但是商標戰(zhàn)略發(fā)展滯后,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認可程度低,工廠化率在10%以下,以農戶小規(guī)模種植為主,山東省85.7%的食用菌是散戶種植,而美國、日本、法國等發(fā)達國家已經超過90%。1978年以來,世界上主要的食用菌增長都來自我國,但是近年來出口壓力倍增,資本推動金針菇產量暴漲,扎堆生產導致價格走低。2010年~2014年,我國食用菌對美出口額在1億美元左右,但價格較低。2018年,我國出口菌類70.31萬噸,預計總產量超過3 800萬噸,出口比率不足2%,而在2016年出口僅占1.5%。在新的國際貿易形勢下,對美出口受挫,一方面美國賓州產量超過全美的三分之二,是我國食用菌的主要競爭地,另一方面美國第一進口國的地位已經被加拿大所取代。
食用菌因為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2],資源占用率低,廢棄物資源化程度高的特點而備受青睞。和傳統(tǒng)產業(yè)相比,是增產增效的拳頭產業(yè),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立體化利用空間,實現變廢為寶,點石成金。種植食用菌能夠緩解非洲等地區(qū)的糧食壓力[3],Zamil 和Cadilhon M.F.等[4]的研究結果表明,食用菌利益共享機制是良好的扶貧項目。Kim G.P.[5]的研究顯示,食用菌產業(yè)能夠為農民創(chuàng)造大量財富,韓國消費者青睞16 種側耳食用菌品種。池田忠夫等[6]的研究結果表明,好的菌種有利于食用菌工廠化的提高。崔哲昊[7]的研究結果表明,金針菇、平菇、雙孢菇、香菇和杏鮑菇是備受韓國市場和歐美日青睞的菌種。食用菌生產能夠減少農業(yè)廢棄物污染,《關于推進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的方案》估算,我國每年產生畜禽糞污38億噸,綜合利用率低于60%,如果能將其中10%用來生產食用菌,就能生產超過2 500萬噸食用菌。按照40%的蛋白質比例來計算,就會增加1 000萬噸蛋白質量。所以未來食用菌產業(yè)會因其健康、環(huán)保、高效的特點而成為現代農業(y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8]。
我國品牌農業(yè)發(fā)展迅速,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三品一標”超過10.8萬個,種植面積超過3 000公頃。市場上品牌食用菌的影響力正在日益凸顯,通過抽樣調查研究表明,有商標的食用菌比沒有商標的食用菌能多賣0.8元以上。2018年我國食用菌市場呈現出兩面勢態(tài),一方面品牌食用菌在市場上知名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假冒品牌現象層出不窮,一些食用菌企業(yè)盡管有一定規(guī)模,但是沒有自有品牌,缺乏品牌意識,影響信譽度。前幾年,毒蘑菇事件頻發(fā),熒光粉浸泡、亞硝酸鹽防腐、甲醛炮制等食品安全事件嚴重危害了食用菌市場,近幾年,食用菌存在缺乏創(chuàng)新、廢料處理不當、農藥殘留、爛市、添加劑濫用、產能落后、生產過剩、行業(yè)虧損等問題,也在困擾食用菌行業(yè)。加之整個產業(yè)結構性過剩,產品同質化,規(guī)?;a中藥劑濫用,食用菌大而不強,無核心食用菌品牌,附加值低。迫切要求我國食用菌市場以商標品牌戰(zhàn)略推動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設施的創(chuàng)新投入服務支撐,實現產品深加工、工廠現代化、基地集約化和資源循環(huán)化。同時,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對食用菌生產者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要求培養(yǎng)高品質的優(yōu)良品種。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商標注冊國,2019年一季度,新申請的商標超過155萬件,累計申請數達3 676.5萬件,累計注冊超過2 400萬件,有效注冊超過2 100萬件,總量超過全球比例40%。2000年~2019年,我國商標申請數量呈現爆發(fā)式增長,從22.3萬件增長到731.7萬件,最近幾年呈現倍增勢態(tài)。其中國際商標申請約占國內商標的0.08%,主要為電子、機械和服裝類。我國菌類注冊商標數量尚沒有統(tǒng)計數據,各方都沒有將菌類商標作為一個單獨門類列入統(tǒng)計,可見重視程度不足。但是在2017 年度新增506個地理標志名錄中,只有9種食用菌類,包括旌德靈芝(13)、遵化香菇(干制106)、遵化香菇(新鮮107)、 綏棱木耳(136)、安圖黑木耳(207)、敖漢北蟲草(干制248)、敖漢北蟲草、(新鮮249)、文登花香菇(295)波密鮮松茸(440)。當年獲選第七屆全國地理標志商標攝影大賽一等獎的是2008年首度入選食用菌行業(yè)馳名商標的古田銀耳。主要食用菌品牌還是以慶元香菇、龍泉靈芝、古田銀耳、岫巖香菇、平泉食用菌、東寧黑木耳、汪清縣黑木耳、延邊國家級食用菌、伊春原生態(tài)食用菌和柞水木耳等地理標志品牌為主。
食用菌企業(yè)沒有認識到品牌是產品的旗幟,標識觀念不強,缺乏強烈的商標意識。首先,各省食用菌行會還有沒有標識的,沒有標識的行會影響力明顯低于有標識的行會。基層生產農戶更缺乏商標意識,商標使用以掛靠為主。在國際上也缺乏商標意識,導致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慶元香菇在美國被搶注,給國際市場的競爭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其次,知名品牌主要集中于江浙一帶,比如生產型的品牌具有代表性的上海雪榕、上海光明森源、天水眾興菌業(yè),加工型品牌浙江天和、上海大山合、湖北裕國菇業(yè),功能型品牌江蘇安惠、浙江壽仙谷、浙江佐力藥業(yè),食用菌生產加工設備型品牌浙江宏業(yè)裝備、浙江青風、杭州弗德里希等。有些品牌注冊了地理標志,但是沒有注冊證明商標,品牌效應發(fā)揮較差。第三,地區(qū)品牌較少,比如湖北省在2010年之前只有60多個品牌,近年來品牌增長速度較快,但是也不能滿足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國際上品牌競爭力差,和日本Hokuto Corporation、荷蘭克里斯汀斯集團、美國施爾豐這樣國際知名公司相比,商譽和產品質量都較為遜色。第四,集體商標管理不規(guī)范,類似滿菇香、大瓦山食用菌合作社等商標還缺乏板塊整合。
2017年全國處理商標侵權案件超過3萬件,處罰金額4.7億元,但是食用菌案件處理效果較差。2017年,上海豐科起訴幾家白玉菇工廠Finc-W-247菌種侵權無果,意味著我國食用菌商標和知識產權保護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而上海豐科自身在知識產權和商標專利權保護上也缺乏實質行動,自身舉措也令人失望。除了品種之外,設備也是侵權的重災區(qū),各個食用菌設備生產公司之間專利權糾紛不斷,創(chuàng)新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表1 我國食用菌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guī)Tab.1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edible fungi in China
我國食用菌知識產權和商標的保障法律不夠健全,還沒有一部針對食用菌產業(yè)的商標立法,以上四部法律各有側重,但是難以解決我國食用菌商品侵權的問題。截止到2019年5月10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搜索食用菌專利,共有17 027次,其中發(fā)明專利占大約三分之二,新型實用專利占三分之一,是2010年的3倍,專利發(fā)明在A類、C類和B類居多,主要集中在農業(yè)生產、工業(yè)加工和栽培方法等領域。從1978年以來,我們食用菌產量的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從5%上升到70%,1978年、1983年、1990年、1994年、1997年、2002年分別為5.7%、12%、28.8%、53.8%、63.6%、70.6%。明顯專利發(fā)展水平滯后于食用菌增長規(guī)模。
圖1 我國食用菌產量占世界比例Fig.1 The proportion of edible mushroom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in China
商標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造,但是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又有所不同,商標和商品、商業(yè)、商譽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食用菌的商標注冊能夠有效促進產品銷量和價格的上升,大幅提升商業(yè)信譽。抽樣研究了地理標志注冊后一些食用菌產品的價格增長狀況,結果顯示,在15個月內,地理標志注冊和食用菌產品的價格變化呈現正比的趨勢。食用菌商標準入上首先要完善食用菌商標立法,將商標注冊和規(guī)范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商標誠信管理機制,構建安全準入和評價機制,采用HACCP規(guī)范管理,以HACCP 體系推動工廠化生產自控[9]。其次,要做好食用菌品牌產業(yè)分類,打造國際馳名商標,培育地區(qū)特色品牌,提升市場美譽度,強化標簽、成分、生產過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打造標準化的作業(yè)程序,完全可追溯的產品,強大的品牌效應。第三要完善商標使用權管理機制,為農戶提供商標使用權的同時,設置相關品質標準,規(guī)范管理過程,確保商標的品質。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行業(yè)協(xié)會、科研院所參與制定相關標準,保證食用菌品質,建立綠箱包裝識別系統(tǒng),鼓勵企業(yè)申領綠色食品證書,與國際認證機構接軌。
圖2 地理標志注冊時間和產品價格增長抽樣圖Fig.2 Sample map of registration time and product price growth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首先,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加大違法成本懲處力度,借鑒日本經驗,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政府專門出資支持特色品種的DNA鑒定,加強優(yōu)良品種的保護;群眾和政府機構積極運作,加強海外品種保護;三是對海外進口產品進行DNA檢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引進自主產權輕量化設備。其次,要適合限制商標權的不斷擴張,使用原產地命名控制,參考日本大分香菇,法國的原產地品牌管理的經驗,利用食用菌產業(yè)聚集的地理優(yōu)勢,打造食用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比如慶元香菇、龍泉靈芝。最后,食用菌追溯體系至關重要[10],因此要將商標戰(zhàn)略和質量追溯檢查系統(tǒng)結合起來,建立鄉(xiāng)鎮(zhèn)一級檢測單位,實現食用菌產品的全面追溯。同時,加強食用菌商標專項整治,利用食用菌商標推動知識產權創(chuàng)新。
商標富農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戰(zhàn)略,當前我國雖然是食用菌生產大國,但是消費水平較低,人均消費量僅為日本的十分之一,在國際上又面臨著荷蘭、英國、法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的競爭。因此要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宣傳WHO推薦的“一葷一素一菌”的膳食結構理念,建立食用菌商標的客戶忠誠度,打造都市食用菌品牌、菌類藥物品牌,生態(tài)食用菌品牌、綠色食用菌品牌、循環(huán)食用菌品牌和有機食用菌品牌。要善于利用品牌創(chuàng)新,有些珍稀食用菌本身就是品牌,比如靈芝一直是與人參齊名的珍貴藥材,歷史上千年靈芝一直被神話為起死回生的神藥。因此,要創(chuàng)新利用這些品牌標志,鼓勵商標創(chuàng)新,依托食用菌深加工打造特色商標、綠色食用菌、有機食用菌品牌,創(chuàng)新食用菌保健品、飲品、調味品、罐頭食品、腌制食品的商標標識,利用互聯(lián)網和電商提高商標識別率。整合食用菌產業(yè)標識,打造食用菌特色景觀和生態(tài)旅游產業(yè),建立整體標識,發(fā)展食用菌特色餐飲小吃、做好生態(tài)保護,培育野生食用菌品牌,將野生食用菌資源轉化為商品化標識。
表2 國際市場食用菌產業(yè)結構Tab.2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dible fungi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消費和出口國,食用菌市場競爭高度激烈,面臨來自國內外的挑戰(zhàn)。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從傳統(tǒng)產業(yè)模式向商標戰(zhàn)略模式轉變。商標不完善意味著食用菌的科技含量低、生產規(guī)模小、管理模式落后、生產環(huán)境不規(guī)范、菌種污染變質、流通環(huán)節(jié)不達標。沒有商標和品牌建設,不但不能夠在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而且在國內市場也難以打出知名度,只能做末端產業(yè)鏈。只有健全食用菌商標注冊及保護機制,才能夠實現食用菌產業(yè)商品化,合理使用商標的指示性,保護和激勵食用菌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打造我國食用菌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