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嵇冶 李偉
【摘要】生物化學雙語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發(fā)展的必要趨勢之一,而這也是高校教師的教學義務和責任,在生物化學的雙語教學過程當中,高校應當從教學理念、方法以及內容上進行思考。在我國提倡素質教育以后,就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了改善和改革,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機構,必須跟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步伐,加強對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重視。本文就圍繞高校中生物化學雙語教學進行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 生物化學? 雙語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Q5-4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73-02
引言:自從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高校也在這種模式下,快速的興起并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而高校教育的快速進步,也促進了教學觀念的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標準的變更,社會需要的是更多德才兼?zhèn)?、應用型人才,生物化學雙語教學將生物知識和化學知識與英語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增加生物化學知識儲備能力的時候,也提升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
1.轉變教學理念、建設師資隊伍
在高校實施生物化學雙語教學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教學理念,如果教師還是一味地使用漢語進行教學,就和傳統(tǒng)生物、化學教學沒有任何的區(qū)別,因此,教師只有將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之后,意識改變行為,教師才能完成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目標。近些年來,高校為了可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一直將課程改革當成是教學的首要契機和突破口,鼓勵和提倡雙語教學,并在相關政策的基礎之上,對于生物化學雙語教學開展對應的課程訓練,在高校內部營造合適的生物化學雙語學習氛圍,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實踐環(huán)境。而這些也恰好給教師提供了有力的理念轉變條件,但是,在高校的生物化學雙語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也是高校當前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兩年,高校雖然通過各種途徑引入了教學人才,但是在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背景下,這些教師都普遍表現出專業(yè)不協(xié)調的問題,生物化學教得好的教師雙語教學不能達到要求,而雙語教得好的教師生物化學知識又不具備。所以,為了可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標準,高校必須增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在生物化學雙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進行學習和培訓,來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力和專業(yè)知識。從而強化自己的雙語教學意識,教師和教師之間也可以進行互相交流,在對方的教學中找到自己的問題進行改正并汲取經驗,一起學習國內外的課程改革先進手段。高校也可以邀請校外的雙語教學專家進入院校,采用講座或授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生物化學雙語知識,從而實現高校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走出去”。在休息日的時候,高??山M織教師學習任務,讓教師去一些重點院校參與學習,學習更多優(yōu)秀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借鑒別人優(yōu)秀經驗的同時,彌補自己的不足。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在高校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學內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師具備了足夠的教學條件之后,內容作為雙語教學和生物化學之間的銜接紐帶,如果內容得不到改善也同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教師要合理的安排課程,這樣有助于生物化學雙語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效。在當前的高校雙語教學中,還比較缺少自行撰寫的雙語教材,而有的高校人依然使用原本的教材進行教學,這些都是造成高校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在這點上,高??梢砸胍恍﹪獾慕浀漕}材,在教學時,再將教材內容中想要傳達的一些中心思想輸送到學生腦海中。但是,因為國外的原本教材內容和我國的邏輯思維有著很大的差異,并且內容體系非常得大,會涉及到很多的知識面,而我國的教學時間又比較有限,學生難以將教材內容滲透到實踐中。所以,在生物化學雙語教學中,必須要秉著簡約化的原則,對內容進行精挑細選,在高校內建立起合理的授課標準體現。
3.改革教學方法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循序漸進的進行授課,生物化學課程可以安排在基礎課之后,由于學生平時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真正的英語,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先進行一定的引導。同時,在生物化學雙語教學中,可以采用師生合作的方法進行,這樣一來,就增加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對于教學質量來說會有一定的幫助。
結束語:高校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應該在理念、教材內容以及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優(yōu)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策略的實踐成果生成。
參考文獻:
[1]張瑜,李迅,王飛.高校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廣東化工,2017(03):158-159.
[2]唐璟,王瀅,蘇云杉,吳靜,楊美鳳,楊新旺.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思考[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0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