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資源共享正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從信息化基礎、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環(huán)境和智慧保障五個維度來構建出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模型。以河北省11個地級城市和部分領先的國內智慧城市為例嘗試評估其發(fā)展水平,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分析,找到四個主成分:善治主成分、環(huán)境主成分、民生主成分和創(chuàng)新主成分,并在信息資源共享云平臺、信息資源商業(yè)化和數據開放三方面給出建議。
關鍵詞: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主成分分析法;云平臺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3-0123-05
一、引言
(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各職能部門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外部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同時也逐步建立了內部的業(yè)務信息系統(tǒng),逐漸形成了各部門的信息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既方便了公眾,又便于自身開展工作。城市信息化管理正由“名片型”向“服務型”轉變。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城市管理者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建設、投資型建設和分散性建設等,產生了許多各自隔絕的、條條塊塊的、信息封閉的網絡和信息系統(tǒng),導致在實際應用時,相同業(yè)務系統(tǒng)的不同模塊之間以及不同業(yè)務系統(tǒng)之間的信息共享十分復雜,具體表現為城市各個部門間以及部門內部業(yè)務流程上下級之間的數據交換困難,數據的一致性無法得到保證,進而影響服務的速度;數據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資源分散和異構,業(yè)務運作不流暢,需要過多的人工操作;“信息孤島”普遍存在,信息共享受阻;從事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的高層次人才匱乏,缺乏相應的管理部門和機制等等,這些因素已成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瓶頸,與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求相距甚遠。
(二)相關理論綜述
F.W.Horton(1985)認為,信息資源管理是對某個組織的信息內容及載體的管理。[1]甘仞初(2003)指出,信息資源管理是通過人們的計劃、組織、協(xié)調等活動,實現對信息資源的科學開發(fā)、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2]馬費成(2004)認為,信息資源管理是為了保證信息資源在統(tǒng)一規(guī)劃和管理下有組織地開發(fā)利用,使各類信息能高效率和低成本在社會生活管理中充分發(fā)揮作用。[3]由此看出,信息資源包括信息內容及其載體。同時,城市中各個部門信息資源不是獨立存在的,必須要看到系統(tǒng)的整體性,同時每個系統(tǒng)之間又存在著個性化和差異性。[4]信息資源在部門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并且相互間會發(fā)生交互利用,這就有必要進行共享。信息資源共享的實質是信息資源在空間上的合理配置,在現有的資源約束條件下盡可能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C.Collet(1991)等認為信息資源共享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礎和關鍵,信息資源只有在關聯(lián)交互和流動中才能不斷產生效益,信息資源共享在實現市場需求的過程中,信息資源才能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5]胡平等認為(2008)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影響因素有四個:資本、動力、相互信任程度和部門領導對共享的認識,每個因素內部有各自不同的變量。[6]何振(2008)等認為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是為公眾提供一體化的信息服務,更好地服務于公眾和組織。[7]馮云廷(2006)把城市信息資源共享分成三個基本要素共享主體、共享內容和共享方式。[8]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是向相關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增值性的有效信息,建立一體化信息資源管理體系,增強城市信息資源的整體保障力,提高各共享主體參與資源共建和資源共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建立健全一套科學有效的機制,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和管理效率。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應重視運營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采集、加工、整合、傳輸和使用,打破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上以及條塊分割的制約,為公眾提供優(yōu)秀的一體化服務。因此,信息資源共享是一個綜合治理的系統(tǒng)工程,由于涉及面大,投資大,需要時間也漫長,更需要城市一把手領導的直接參與,應當在城市相應的管理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下組織實施。[9]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是指對城市活動中位于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中分散存儲和管理的各類數字化的信息資源為對象,以滿足公眾與組織信息需求為前提,在一定的政策體制、激勵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礎上,經過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分析,將各個相對獨立的城市信息資源進行識別、評價、獲取、篩選、處理等過程,進行優(yōu)化整合,使之成為一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資源體系。由于社會和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加之時間較短,涉及到經濟、人文、技術等多方面的因素,[10]在此方面的深入理論研究成果并不多,各個要素間相互關系的內部結構仍處在“黑箱”狀態(tài),相關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層面的經驗分析,鮮有從定量角度借助相關模型來研究。智慧城市從理論到落地,對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帶來了新的契機,加強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有利于城市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有利于發(fā)展低碳經濟,有助于提高公眾對社會的滿意度。[11]
二、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模型構建分析
綜合國內外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的理論文獻,根據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的建設內容與發(fā)展目標,本文從信息化基礎、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環(huán)境和智慧保障五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構建出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模型如圖1。信息化基礎設施是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石,智慧保障自頂向下保證了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建設的頂層規(guī)劃設計,智慧環(huán)境是智慧城市中公眾工作和生活的場所,智慧民生是信息資源建設的目標導向,智慧治理是智慧城市信息資源管理的首要目標。
其中五邊形表示動力子系統(tǒng),環(huán)形箭頭表示網絡子系統(tǒng),內部平臺表示各子系統(tǒng)的相互聯(lián)系。本文在理論模型構建的基礎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上領先的十二個城市和河北十一個地級城市為樣本,對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發(fā)展水平(Smart Cit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ndex,縮寫為SCIRSI)進行測算來進行實證分析。在吸收前人的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充分吸取智慧城市發(fā)展水平調研報告經驗,分析其優(yōu)勢與不足,使得評價體系趨于合理。
■
SCIRSI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SCIRSI=■
其中,SCIRSI為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發(fā)展水平,m為信息資源共享第i類指數的指標數量,n為信息資源共享發(fā)展水平的分類數量,Wi為第i類指數在總指數中的權重,且■=1,Dij為第i類指數的第j項指標無量綱化后的值,Wij為第j項指標在第i類指數中的權重,且■=1。
在反復進行研討、修改與完善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以客觀指標為主,輔以少量主觀指標,以保證最終測評數據可信,使之有較強的操作性。在一級指標的確定的基礎之上,分解出二級指標。經過認真分析論證,綜合考慮導向性、覆蓋性、獨立性、可采集性等原則,對指標進行認真考查篩選,最終確定為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評價體系設置了33個二級指標,各指標都是正向指標,其中大部分數據來源于權威的國家統(tǒng)計年鑒、各省市及城市統(tǒng)計年鑒及各城市政府網站所公布的統(tǒng)計資料,以保證其評價結果權威可信,小部分數據來自專家評價和問卷調查。五個維度的具體指標闡述如下。
第一,信息化基礎是要不斷夯實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完善公眾服務平臺,做到充分共享信息資源,確保智慧城市各項功能順暢穩(wěn)定地運行,讓公眾享受到信息化基礎設施等帶來的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為簡化計算,只設置了三項二級指標,包括移動電話普及率、網民普及率、寬帶普及率,可直接從信息統(tǒng)計年鑒獲取。
第二,智慧保障主要從城市信息化保障層面出發(fā),包括規(guī)劃設計、一把手原則、資金籌措、宣傳及培訓4項二級指標。其中,規(guī)劃設計看是否有智慧城市總體規(guī)劃設計,打分方法是:已制定5分、正在制定3分、已形成思路1分;一把手原則按照是否具有專門機構負責智慧城市的規(guī)劃、實施、評估來測量,因為智慧城市是一項周期長、耗資大、涉及面廣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建立一個明確的機構才便于開展工作,只有一把手擔任領導,才能便于協(xié)調和統(tǒng)領全局,依據專門機構負責人的職位來打分,打分方法是:市長書記負責5分、副職以上3分、副職以下1分;資金籌措用智慧城市建設是否有專項資金支持來衡量,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投入和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不能急躁,效益和效果會隨著時間慢慢展現出來,很多是間接產生效益,打分方法是:已出臺5分、運營商合作的3分、沒有的1分;宣傳及培訓看是否舉辦多種宣傳活動,舉辦過智慧城市培訓、講座、會議等來衡量。這里的4個二級指標很難獲取,由于能力和時間有限,借用一些智慧城市方案提供商的報告數據,如神州數碼、國脈互聯(lián)等公司公開的數據。
第三,智慧環(huán)境主要指以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為依托,建設智慧型環(huán)境信息采集和處理平臺,把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環(huán)境變得更加智慧化。具體有城市綠化相對量、氣候環(huán)境舒適度、空氣質量指數、生活垃圾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和工業(yè)廢水處理率等6項指標,可直接從城市統(tǒng)計年鑒獲取數據。
第四,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以民生為導向,構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完善與民生相關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包括人均教育投入、科技人員比例、城市市民的學習意識、市民健康檔案、網上預約掛號醫(yī)院比例、醫(yī)院互聯(lián)互信的比例、智慧交通、市民卡、人均社會保障和補助支出、社會保障覆蓋率、民眾滿意度等11項指標,可直接從城市統(tǒng)計年鑒、科技統(tǒng)計年鑒和信息年鑒中獲取,其中城市市民的學習意識借鑒了歐盟智慧城市的做法,以人均公共網書館文獻外借次數來反映。
第五,智慧治理主要指整合政府信息資源,增強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建立覆蓋全面的社會管理信息系統(tǒng)。完善政府門戶網站群、網上審批、信息公開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高效互動的服務管理能力及信息服務情況,提高信息公開水平和網上交互能力。包括地方法規(guī)條例健全程度、地方法規(guī)透明度、辦事效率、信息資源的滿意度、部門網站開通率、部門網站網上審批事項比、公共服務平臺、信息資源利用、網上協(xié)同辦公審批的事項等9項二級指標??傆嫷木彭椫笜藬祿诵畔①Y源的滿意度外,其余都是客觀指標,可從城市年鑒和信息年鑒里獲得。
該體系反映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公眾,體現了城市管理者和公眾二大主體在整個城市系統(tǒng)中不同作用,該指標涵蓋社會、環(huán)境、規(guī)劃三大系統(tǒng),體現了整個城市系統(tǒng)的管理能力、學習能力、數據開放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將各指標融合成一個信息資源共享評估體系。
三、信息資源共享實證分析
為了更清楚地明晰智慧河北的信息資源共享的發(fā)展水平,把河北省各個地級城市與全國智慧城市領先作對比分析,選取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數據,采集的大部分數據都是客觀數據,基本都來自權威部門的年鑒或報告,避免了使用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方法帶來的主觀性,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和科學,為將來合理科學地制定信息資源發(fā)展規(guī)劃和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一種簡化數據集的技術,它可以剔除多個變量間的相關性,并且在盡量不損失已有信息量的情況下對數據進行測度。[12]本文運用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首先進行信度分析,可靠性系數(Alpha)=0.96,說明該數據可信度很高。同時,方差分析表顯示P(prob.=0.000)<0.001,說明一致性信度較好。輸出數據顯示指標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有降維的必要,說明比較適合做主成分分析。同時看到前4個累計方差百分比達到79.088%,第五和第六主成分雖然特征值也大于1,但方差百分比貢獻只有3.942%和3.471%,本例為進一步簡化分析,這里用4個新指標來反映原來的33個指標,得到四個主成分表達式。
第一主成分F1主要支配指標,即權重較大的變量:網站網上審批事項比、地方法規(guī)透明度、專項資金、民眾滿意度、氣候環(huán)境舒適度、信息資源的滿意度、管理部門網站開通率。第一主成分F1涉及的多是反映城市治理的相關指標,可稱之為善治主成分。第二主成分F2主要支配空氣質量指數、生活污水處理率、市民卡、工業(yè)廢水處理率、社會保障覆蓋率、移動電話普及率、氣候環(huán)境舒適度,主要涉及智慧環(huán)境維度的指標,可稱之為環(huán)境主成分。第三主成分F3主要支配市民健康檔案、人均社會保障和補助支出、寬帶普及率、交通設施指數、網上協(xié)同審批的事項、總體規(guī)劃、網民普及率,主要涉及智慧民生維度的指標,可稱之為民生主成分。第四主成分F4主要支配公共服務平臺、城市綠化相對量、市民的學習意識、醫(yī)院互聯(lián)互信的比例、辦事效率、空氣質量指數、人均教育投入,涉及指標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城市的服務創(chuàng)新和學習能力,稱之為創(chuàng)新主成分。
善治主成分反映了城市治理的愿景,環(huán)境主成分反映了公眾對居住美好環(huán)境的渴望,民生主成分反映了公眾對改善民生的訴求,創(chuàng)新主成分反映了城市應跟隨時代發(fā)展來創(chuàng)新性地管理城市,四個主成分說明了信息資源共享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面治理,反映了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的關鍵點在于城市公共治理、城市居住環(huán)境、民生保障和城市的創(chuàng)新管理。
(二)各主成分得分排名分析
將各因素的系數值及各城市的觀測值代入F1、F2、F3、F4表達式中,可求得各城市在四個主成分上的得分,按其得分從大到小的排序如表1。由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指數排名結果看,綜合排名靠前的城市是依然是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領先的12個城市,河北省城市在各個主成分中排名都靠后,表現在得分多數為負分,表明在23個城市中相對落后。不容否認,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領先的12個城市都是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河北省近年來經濟發(fā)展相對緩慢,各城市財力普遍不夠雄厚,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智慧城市信息資源的發(fā)展。但在個別主成份上也有領先的,如善治主成份上廊坊得分高于武漢和揚州,說明廊坊近年的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皇島和石家莊的善治主成份得分也不錯,高于揚州。廊坊環(huán)境主成份得分居于平均分之上,說明廊坊的城市環(huán)境相對較好。唐山在民生主成份得分也較靠前,說明唐山的民生指數滿意度高。廊坊、邢臺和秦皇島在創(chuàng)新主成份得分僅次于深圳和上海,這些城市服務創(chuàng)新能力在全國也是領先的,這三個城市是河北省近年來經濟發(fā)展比較好的城市,也是在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城市,這也正是創(chuàng)新主成分的意義所在。以上這些說明河北省正在加快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建設。
(三)五個維度得分排名分析
再對五個維度指數代入數據進行分析,信息化基礎分類指數逐年加大,顯示了河北省對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在加大,為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設的水平做好鋪墊;近三年來環(huán)境分類指數累計增加20.6個點,累計增加量最大,說明環(huán)境智慧效果正加速呈現,城市正加大治理環(huán)境投入,在城市綠化和環(huán)境治理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居民對環(huán)境的滿意度有所提高;2015年治理分類指數為0.348,近三年來治理分類指數累計增加12.6個點,在五個分類指數中改變最小,大大低于其他分類指數,這是今后信息資源共享應重點推進的領域;2015年民生分類指數在五個分類指數中處于較低的水平,只有0.430,近三年來民生分類指數累計增加16.3個點,與總指數提升持平,調查顯示民眾對交通出行和醫(yī)療社保的滿意度較低,不到50%,公眾希望隨時隨地知曉交通和醫(yī)療等民生領域的信息資源;2015年規(guī)劃分類指數為0.329,在五個分類指數中最低,近年來改善不大,反映了河北省各城市的信息資源規(guī)劃和管理機構等方面是建設智慧河北的制約性因素,這是今后應重點推進的領域,在制度設計上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信息資源的組織規(guī)劃和機構管理等工作上加大力度,這也是領先城市的成功經驗的總結,寧波、武漢和上海等城市都成立了智慧城市專門機構。
分析河北省這三年的數據,經濟發(fā)展比較好的城市排名相對較高,這說明智慧城市建設與當地經濟發(fā)展相關度較高,或者說明智慧城市信息資源的發(fā)展促進了本地的經濟發(fā)展。使用2014年和2015年的數據來分析,得分排名變化不大,但得分基本都在升高,不再一一列表比較分析了。基于上述對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SCIRSI的發(fā)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五個維度指標均有涉及,尤其是公共治理和民生保障相關因素對SCIRSI的建設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如網上審批事項比、法規(guī)透明度、專項資金、民眾滿意度、氣候環(huán)境舒適度、污水廢物處理能力和公共服務平臺等指標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經過“十一五”與“十二五”規(guī)劃期不斷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特別是近年來全面深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了資金和人員的投入,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環(huán)境改善等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為建設智慧河北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四、河北省SCIRSI測算與實證分析
(一)河北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處于初始階段
2015年河北省各城市SCIRSI指數普遍較低,平均指數只有0.526,與先進城市差距很大,得分不到領先城市如上海、北京的50%,與先進城市差距很大,說明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建設還處于初始階段,其所屬11個地級市發(fā)展水平靠后,建設智慧河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15年河北省總指數比2014年提升8.6個點,2014年比2013年提升6.1個點,總指數呈現加速發(fā)展態(tài)勢。
(二)河北各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發(fā)展水平不平衡
從數據上能看出,各城市間五個分類指數差異較大,各城市發(fā)展水平不平衡。2015年河北省11個城市SCIRSI總指數高于平均水平的城市有五個,其中秦皇島排第一,總指數為0.489。從變化情況來看,廊坊提升較快,2014年比2013年提升10.2個點。五個分類指數中,河北省SCIRSI建設較好的四個城市是秦皇島、廊坊、唐山和石家莊。具體是:秦皇島在民生指數和環(huán)境指數都居第一,廊坊的治理指數居第一,唐山的基礎指數居第一,石家莊的規(guī)劃指數居第一。五個分類指數中,各城市的民生指數差異最小,指數都偏低,說明民生領域應加大力度;各城市的環(huán)境指數差異最大,秦皇島的環(huán)境指數遠高于內陸的幾個城市,這可能與城市的位置和產業(yè)結構有很大關系。從五個分類指數看,指數的變化基本呈逐年遞減趨勢,這說明河北各城市的分類差距有逐步縮小的趨勢。
(三)河北各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發(fā)展水平三梯隊劃分
1.第一梯隊。包括廊坊、秦皇島、石家莊和唐山四個城市。該地區(qū)的主要特點是五個分類指數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該類型地區(qū)2015年的SCIRSI綜合指數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5倍。其中智慧保障分類指數最高,說明智慧規(guī)劃對其他維度具有很大的支撐作用。
2.第二梯隊。包括邯鄲、邢臺、衡水和保定四個城市。該類型城市2015年的SCIRSI總指數平均為0.413,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5%。該類城市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基礎設施分類指數和民生分類指數與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一致,二是環(huán)境分類指數和規(guī)劃指數水平較低,為全省平均水平的93%。這說明,環(huán)境分類指數和規(guī)劃指數是第二類城市在SCIRSI發(fā)展中的制約環(huán)節(jié)。
3.第三梯隊。包括滄州、張家口和承德三個城市。該類型城市2015年SCIRSI總指數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5%。該類型地區(qū)的主要特點是,五個分類指數之間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其中環(huán)境分類指數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其他四個分類指數遠低于第一類型地區(qū),尤其規(guī)劃指數得分最低,再次表明規(guī)劃支撐條件是影響第三類型地區(qū)總指數水平的首要因素。
五、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的對策建議
在實踐中,城市信息資源共享宏觀上缺乏清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統(tǒng)一的組織規(guī)劃,導致微觀層面上的信息資源的多頭開發(fā)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普遍存在。[13,14]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的難點不在技術,而是管理上,城市管理者必須響應民眾的信息資源需求,明晰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的內涵,有助于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把握工作范圍和目標。面對信息資源的諸多問題,城市各級部門也很重視,也出臺了很多措施,但效果并不好,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是公眾圍繞信息資源共享中所形成的一些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將機制引入到信息資源共享中,并通過制度性的安排,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管理模式和做法,促進信息資源有效共享,持續(xù)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對完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立信息資源共享云平臺機制
在實證研究和調查中發(fā)現,一個便捷的城市信息資源平臺是非常必要的。此平臺可以實現海量、多源、異構城市數據的統(tǒng)一層次化管理和信息資源服務的完全集成與共享。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信息資源共享可升級為云平臺,面向城市的公共服務平臺,負責數據中心和智慧應用之間、數據中心和行業(yè)共享平臺之間的數據交換、數據共享和業(yè)務協(xié)同,負責城市公共數據的管理、運行和維護,[15]實現信息資源的互聯(lián)互通,實現從傳統(tǒng)提供數據的方式到在線時空信息服務的重大轉變。通過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與協(xié)調,形成一個信息資源時空云平臺,使城市中各個主體都能有條件平等地共享各類信息資源。將來,城市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社會商業(yè)基礎設施借助實時感知和物聯(lián)實現無縫銜接,轉變?yōu)椤耙惑w化”的新型的智慧化基礎設施,成為城市中各行業(yè)和各子信息系統(tǒng)的神經系統(tǒng),對海量信息資源的共享,發(fā)現大數據中存在的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價值,使得智能化的實時反應和指揮決策成為可能。
(二)建立信息資源商業(yè)化開發(fā)機制
信息資源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具有公益性的屬性,應該讓公眾共享,但共享不是對公眾全部免費,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信息資源共享的博弈分析,對部分信息資源收費公眾是認可的,這有利于提高相關信息資源部門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推動信息資源的管理向良性發(fā)展,彌補“政府失靈”所造成的政府信息資源共享不足。調查顯示愿意為所需信息付費的公眾占20%以上,這說明信息收費是有市場的,積極探討和逐步建立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約束機制,促進公共信息資源市場化,[16]同時也要加強個人隱私和企業(yè)機密的保護。充分調動社會各個主體參與公共信息資源的開發(fā)的積極性,運用市場手段來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資源,激發(fā)市場創(chuàng)新活力,形成新的利益平衡。
(三)建立數據開放機制
數據開放是信息資源共享的進一步發(fā)展,數據開放不僅可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還能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新和刺激經濟發(fā)展。信息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的自由流動,數據開放不僅僅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更大的目標是讓信息自由地流動,可催生創(chuàng)新,助力網絡經濟和知識經濟,在大數據時代,社會公共決策和政府管理不能再僅僅依賴長官意志和經驗,要依靠數據,對大數據的分析會告訴問題的癥結所在。智慧城市是大數據深化應用的載體,大數據將成為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建設的推動力,使大數據轉變?yōu)榛ヂ?lián)網時代新一輪的生產力,助力我國產業(yè)的轉型與升級。
六、結論
信息資源共享的意義在于倡導數據文化,數據文化是尊重事實、強調精確、推崇理性和邏輯的文化,在這方面,政府應發(fā)揮主導作用,率先在公共領域推行數據治國的理念,大數據的應用有利于激發(fā)民眾創(chuàng)新熱情,做好公共領域信息資源共享的典型示范,四個主成分為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建設方向,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共享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有必要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此事,做好長期規(guī)劃,加強創(chuàng)新機制建設,云平臺的建設形成可拓展的信息資源管理平臺,有助于這個目標更好地實現。
正如涂子沛先生指出(2014),一個真正的信息社會,首先是一個公民社會。[17]在智慧城市時代,公民這些無數的長尾就可能成為城市的“神經元”,成為城市的“微治理”中心,協(xié)同政府共同處理公共生活中的問題,信息資源眾包的時代正在到來。信息資源的全面共享可以實現由政府管理城市向全體市民管理城市轉變,開啟眾智,讓公眾真正成為城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Horton.F.W.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C].A Decade of Progress Aslib Proceedings,1985 Jan.37(1).
[2] 甘仞初.信息資源的組織與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3] 馬費成,等.信息管理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 何 振,姚志勇.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情報雜志,2005(11).
[5] C.Collet,M.N.Huhns and W.M.Shen.Resource integration using a large knowledge base in Carnot[J].Computer,1991(12).
[6] 胡 平,甘 露,羅凌霄.地方政府部門間信息共享的影響因素內部結構研究[J].情報科學,2008(6).
[7] 何 振.網絡環(huán)境下的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8] 馮云廷.地區(qū)性資源共享機制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6(3).
[9] 丁波濤.信息資源的公共獲取機制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10] 張燕萍.我國信息資源整合研究綜述[J].情報探索,2008(2).
[11] 張元好,曾珍香.城市信息化文獻綜述——從信息港、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情報科學,2015(6).
[12] 李志輝,羅 平.SPSS for Windows統(tǒng)計分析教程(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
[13] 段學軍,顧朝林,等.數字城市的概念、框架與應用[J].現代城市研究,2001(3).
[14] 陳柳欽.數字城市內涵、內容與框架的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10(42).
[15] 康 虹,王 敏.從知識管理視覺整合政府網絡信息資源的模型[J].情報雜志,2008(5).
[16] 張元好,侯海東.基于城市公共信息資源需求的公眾信息行為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0).
[17] 涂子沛.大數據[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