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體松 萬東升
摘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科學信仰,紅色歷史認同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歷史認同是師范生科學信仰培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分析紅色歷史認同的形成需從潛意識領域著手。當下師范生科學信仰培養(yǎng)面臨嚴峻挑戰(zhàn),同時也充滿著機遇,以潛意識理論研究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是一種根本而有效的方法。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要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進行感染和熏陶,使其在本我基礎上,走出自我,達到超我境界;要反復信息暗示或明示輸入潛意識;要進行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
關鍵詞:潛意識;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6-0095-04
師范生是我國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職業(yè)導向,師范生科學信仰培養(yǎng)意義重大。我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我國人民長期堅持的科學信仰,紅色歷史認同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前提和基礎。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是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信仰形成的前提,對其今后社會主義政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及良好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潛意識是心理學范疇,歷史認同與信仰的形成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客體,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是我國師范教育研究范疇內的一項有意義的課題。
目前學界關于師范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從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的角度研究師范生思政教育的有關研究成果略顯薄弱,從心理學視角研究的更是鮮有論及。本文以心理學潛意識理論為研究視角,在論述潛意識在歷史認同中的功能的前提下探尋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的路徑。
一、師范生科學信仰培養(yǎng)的挑戰(zhàn)與機遇
師范生是我國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未來職業(yè)定位是教師。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自古以來教師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不僅是知識文化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正確理想信念樹立的精神導師。師范教育關系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因此,師范生的培養(yǎng)歷來受到高度重視。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我國是建立在對紅色歷史認同的基礎之上。在我國紅色歷史認同的培養(yǎng)是師范生科學信仰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梁啟超說過:“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個人為一個人的元氣,在一個社會為一個社會的元氣?!盵1]1信仰是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精神力量,信仰引導著人的思想,決定著人的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對師范生科學信仰的培養(yǎng)是我國師范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個人層面來看,崇高而偉大的信仰能使師范生超越基本生理需求和具體生活的限制,為人生的存在和發(fā)展開辟新領域、確立新方向,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全面發(fā)展;從社會層面來看,信仰是一種社會意識和心理,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共同信仰能使師范生產生強烈而穩(wěn)定的精神力量,能夠維系鞏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統(tǒng)一穩(wěn)定。
身處當今物質精神領域發(fā)達而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師范生信仰的培養(yǎng)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和發(fā)展機遇,師范院??茖W信仰培養(yǎng)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青少年精神領域的滲透依然嚴峻,拜金主義、享樂思想仍在社會上有相當存在空間,這些對師范生科學信仰的培養(yǎng)形成嚴峻挑戰(zhàn);另一方面,新科技、新媒體、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科學信仰的傳播提供了快捷而有效的路徑,多元思想的爭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取得為科學信仰的培養(yǎng)提供有力明證,這些對師范生科學信仰的培養(yǎng)提供了難得機遇。
當今師范生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并非一方凈土,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爭奪依然長期而激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培養(yǎng)仍面臨多重挑戰(zhàn)。首先,國外敵對勢力持續(xù)不斷地向中國輸入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并不斷抹黑歪曲中國科學信仰,妄圖通過和平演變的形式顛覆、分裂中國政權。在國內出現(xiàn)的“精日分子”“精美分子”“港獨分子”“臺獨分子”等是國內外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領中國年輕人思想的后果。其次,國內敵對分子通過散布極端宗教意識形態(tài),達到企圖破壞國家穩(wěn)定、分裂國土的目的。藏獨分子、東突恐怖分子、法輪功邪教分子等企圖通過極端宗教思想等占領民眾意識形態(tài)來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破壞勢力。第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在青少年意識形態(tài)中仍有一定的空間。物質生活的富裕、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使得一些父母在孩子的培養(yǎng)中缺少陪伴,忽視傳統(tǒng)道德教育、輕視挫折磨難教育、不重視合作意識培養(yǎng),導致孩子長大后缺乏遠大的理想、科學的信仰。
科學信仰的形成絕非靠僵化的教條和嚴密的監(jiān)控可以達到,它需要易于接受的新鮮靈活的方式、觸手可得的資訊、檢驗真理的切身感受?,F(xiàn)代社會物質的豐富、科技的發(fā)達、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師范生科學信仰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文明能促進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信仰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精神范疇,馬克思解放全人類的高尚遠大理想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他的精神力量具有時空的穿透力,至今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盵2]62我國高度發(fā)達的物質社會為科學信仰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微博、微課、慕課等新式互動式教學媒介的出現(xiàn),使師范生科學信仰的培養(yǎng)更便捷、有效,能夠給學生提供鮮活、豐富、即時的科學信仰培養(yǎng)資訊。最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多元思想的爭鳴,通過實踐的檢驗必然會出現(xiàn)優(yōu)勝劣汰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面臨多元思想的時代,我們不必恐慌,而應當把它當做是一次機遇,通過社會主義強國的建立、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必會被廣大人民掌握,科學信仰必會被人們堅守。
二、潛意識在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中的功能
潛意識,《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也說下意識?!盵3]1038也就是說潛意識是我們意識不到的,但卻是激發(fā)我們的語言、情感和行為的驅力、沖動和本能。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在人的精神領域里,最基本的和基礎性的部分乃是潛意識,換句話說,潛意識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每一種心理過程最初都是潛意識的,只是經過一定條件和一定時間后才發(fā)展成為意識……其真正面目、動機和目的只有通過精神分析,求之于潛意識這個特殊的精神領域?!盵4]39潛意識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情緒和行為,分析人們的行為必須求之于潛意識這個特殊的精神領域。
每個人的想法和行為具有獨特性,這是由人格決定的。所謂人格,指“那些在個體身上使人的行為比較穩(wěn)定的、相對持久的特質、傾向或特性模式。具體地說,人格是由特質或傾向性構成的,他們決定了個體行為的差異、個體行為跨時間的一致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5]4榮格認為人格結構由意識、個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構成的,因此潛意識是決定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
紅色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為解放中國勞苦大眾,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同國內外反動勢力做斗爭而形成的一段光榮歷史,是中國偉大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歷史認同是對這段歷史持肯定的情感態(tài)度,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紅色歷史認同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信仰,從而指導著人們的行為。認同、價值觀、信仰,同屬于意識范疇,分析其形成原因,必須從分析潛意識領域著手。
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的形成和保持需要一個過程。上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都看過《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該劇主人公是年僅十歲的潘冬子,他是一個被紅星照耀的孩子,每當遇到困難時,他總會從兜里掏出一顆火紅的五角星看一看、摸一摸,臉上隨即露出欣慰的笑容。當年觀看過這部電影的“70后”今天都已經40多歲,30多年過去了,這部電影對這代人的影響依然存在,并對他們今天紅色歷史的認同及科學信仰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紅色歷史認同是一個過程,首先,紅色歷史要進入人們的潛意識。而紅色歷史潛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大量紅色歷史信息反復地通過暗示或明示輸入潛意識,而青少年是潛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紅色歷史潛意識的形成可以通過教科書的形式,如語文課的《狼牙山五壯士》 《王二小》《長征》等課文的傳輸;可以通過儀式的形式,如少先隊入隊儀式、入團儀式、清明祭掃英烈儀式等進行傳輸;也可以通過觀影的方式,如觀看《鐵道游擊隊》《地雷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等影片傳輸;還可以通過歌曲的形式,如《歌唱祖國》《媽媽教我一支歌》《紅梅贊》等傳輸。小時候接觸的這些紅色歷史即進入了人們的潛意識,一代人或一個群體共同的潛意識便形成了集體潛意識。其次,潛意識還需要將其思維呈現(xiàn)于意識腦區(qū)。馬克思認為意識是指“與物質對立的活動結果,如知識、思想、觀念等”[6]。紅色歷史認同是一種思想和觀念,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長期潛伏在我們意識深處,它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激活而形成意識形態(tài)。
三、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路徑
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如同浮出水面的顯性冰山和水面下的隱性冰山的關系,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體量隱藏在水面下,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冰山。潛意識是意識的來源同時影響著意識的體驗方式,它影響著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態(tài)度及我們的決定和行動。以潛意識為視角尋求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的培養(yǎng)問題,是一條根本而有效的途徑。
(一)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要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進行感染和熏陶,使其在本我基礎上,走出自我,達到超我境界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的經歷往往記憶深刻,那怕看來是不重要的小事情,在我們一生的歷程中,只要記憶的大門被打開,總能歷歷在目,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犯罪心理學家在剖析犯罪分子的犯罪原因時對其童年的經歷是必須要研究的,其犯罪原因大多都能從其童年經歷的負面潛意識中找到。可知,潛意識對人生的影響之重要。可是,潛意識塵封在人的意識深處,不為人們的意識所感知,在沒有外物的刺激之下,有些可能塵封一生而不被發(fā)現(xiàn)。
人在童年時期,思想純凈,很少有欲念參與進來,是本我的最真實時期。正能量紅色歷史信息的傳輸,因外來因素干擾其思維的可能性很小,故印象深刻,雖然這種潛意識長大后大多被塵封,但真實的本我隱藏在靈魂深處。成年后,人進入自我狀態(tài)時期,人們的意識常常受到眾多雜念及規(guī)則的左右,很少能反映真實本我。成年人的夢境常常是本我的真實體驗,潛意識常常在夢境中得到再現(xiàn)。
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良好環(huán)境的感染和熏陶,包括學校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即良好的校風和家風。師范生的培養(yǎng)需要更多培養(yǎng)他們進入追求人生意義的超我境界,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信念堅定的名師、大師。紅色歷史認同是科學信仰的前提,而科學信仰的養(yǎng)成需要進入超我境界才能達到。通過給他們提供紅色歷史的意境,如榜樣的樹立、紅色歷史的再現(xiàn)、重溫入黨誓詞儀式等,激發(fā)他們潛意識的發(fā)掘。通過給他們充足的思考空間,為他們創(chuàng)設注意力、思考力高度集中的環(huán)境,使他們學會進入排除雜念、進入無我空間的冥想狀態(tài)。
(二)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要反復信息暗示或明示輸入潛意識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個體潛意識是一種情結,情結的形成需要反復信息暗示或明示輸入潛意識。2014年國家確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12月13日為國家公祭日,即以后每年這一天都會舉行國家層面的公祭活動,告誡國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如此類似紀念活動還有“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七七事變”紀念日、毛澤東誕辰紀念日、清明英烈祭掃日等,這些都是通過反復信息明示向民眾輸入潛意識。
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需要上好大學思政必修課。我國中學有思政課、大學有思政課、碩士生、博士生同樣也有思政課,雖然內容由淺入深,但其本質內容是一致的,這也體現(xiàn)了潛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信息的反復輸入。師范生要上好思政相關必修課程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從理論體系上構建紅色歷史體系,為其紅色歷史認同提供理論基礎。當然課程體系及講課方式要不斷創(chuàng)新,求新、求活、求實效,適應現(xiàn)代年輕學子的口味。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川老師,因講黨課廣受青年學子的歡迎而“火”了。徐老師的黨課風格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截然不同,他講課的原則是講的人得自己信、講的人得講自己、聽的人得愿意聽、聽的人得聽懂。
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需要把控輿論陣地的主導權。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網絡信息的即時性、廣泛性、互動性和內容可反復閱覽性,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占領網絡這塊輿論陣地。師范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年青人在網上愛聽什么,消彌情感代溝,把紅色歷史教育課搬到互聯(lián)網上,通過微信公眾號等載體派有經驗的思政老師為學生及時和“以心換心”的形式解答年青人的思想困惑。
(三)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要進行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
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的培養(yǎng),要尊重其規(guī)律掌握其方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方法引導。
首先,要存儲積極的潛意識信息。心理學認為,人的習慣與其潛意識存儲密切相關,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品德具有一致性,潛意識內容的存儲起決定性作用。在師范生思政教育中,焦點是學生潛意識存儲中積極信息的存儲。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人類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種高級社會形態(tài)的科學理論,而紅色歷史是中國廣大馬克思主義者為實現(xiàn)這種社會而不懈努力形成的階段性歷史。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是在師范生中踐行積極潛意識信息存儲的體現(xiàn)。
其次,要發(fā)揮創(chuàng)傷性記憶的積極作用。創(chuàng)傷是人的潛意識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創(chuàng)傷性記憶這種潛意識一旦形成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紅色歷史內容與近代中國人民被侵略、被殺戮、被傷害的過程是必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且這種創(chuàng)傷性記憶具有傳承性。而中國人民曾經的這段創(chuàng)傷性記憶并非完全是消極的,如同韓信曾受胯下之辱,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它在潛意識中的積極作用,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加快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我們今天銘記近代“二十一條”“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國難史,其意義正在于此。
再次,要反復輸入潛意識信息。習慣是潛意識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而潛意識的形成需要信息反復不斷地輸入,如同我們的學習需要不斷的復習才能牢固的掌握。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而反復的過程才能實現(xiàn)。紅色歷史信息豐富而多樣,在紅色資源的發(fā)掘中我們既要繼承更要發(fā)揚,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形式反復訓練。其形式和手段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如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又適應了中國國情。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其形式和手段不能僵化不變,需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青少年心理特征,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潛意識和意識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應尊重轉換規(guī)律,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轉換方法。
意識和潛意識是互相依存,又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潛意識是意識存在的基礎,是潛能,意識主導潛意識,是顯能。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一定條件之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首先,任務的價值和意義是二者轉換的關鍵。在關鍵時刻潛意識被激發(fā)出來,可以形成意識。其次,信息的強度變化會影響二者的轉換。如出生在革命家庭的師范生,由于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愛國主義情感會比較濃烈,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這種情感被隱藏為潛意識,但在民族危機和國家危難時刻這種潛意識會被激發(fā)出來形成意識而決定其愛國主義行動。再次,熟練程度影響著二者的轉換。如一首眾所周知的紅色歌曲《歌唱祖國》,當我們聽到熟悉的旋律時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歌詞會情不自禁的被我們唱出來。因為這首紅歌我們從小就開始聽,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會經常聽到。
四、結論
綜上所述,師范生特定的職業(yè)定位及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對其科學信仰培養(yǎng)意義重大。在我國,師范生科學信仰培養(yǎng)指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培養(yǎng),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生思政教育的焦點之一。當下師范生信念培養(yǎng)既面臨復雜挑戰(zhàn)又充滿多重機遇,師范院校對其科學信仰培養(yǎng)任重道遠。以潛意識理論研究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是一種根本而有效的方法。紅色歷史認同的形成需從潛意識領域著手,潛意識決定人的人格,激發(fā)人的語言、情感和行為的驅力、沖動和本能。潛意識在紅色歷史認同培養(yǎng)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師范生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培養(yǎng)的根本有效路徑是要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進行感染和熏陶,使其在本我基礎上,走出自我,達到超我境界;要對師范生進行紅色歷史認同信息反復暗示或明示輸入潛意識;要對師范生進行紅色歷史認同潛意識養(yǎng)成及意識與潛意識轉換的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
參考文獻:
[1]羅檢秋.梁啟超心語[M].長沙:岳麓書社,1999.
[2]劉建軍.信仰書簡:與當代大學生談理想信念[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撰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梁恒豪.信仰的精神性進路——榮格的宗教心理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jess Feist,Gregory J.Feist.人格理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6]劉靖華.馬克思的意識感念[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張體松(1970—),男,江蘇省鹽城市人,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萬東升(1978—),男,河南省周口市人,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社會問題。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