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8)
目前,臨床范圍內,尚缺乏對腦卒中后遺癥的高效治療方式,多數患者需要依靠長期的康復護理,逐漸恢復部分功能[1]。本文旨在研究家庭參與式健康管理在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居家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腦卒中后遺癥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紅藍雙色球法將其均分為兩組(n=43),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62~78(70.4±2.5)歲;觀察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60~79(71.1±2.1)歲。參與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屬均獲知情權。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居家護理,由家人協助患者進食、活動,肢體功能鍛煉等,護理人員定期隨訪進行指導。
觀察組患者給予家庭參與式健康管理下的居家護理:
1.2.1 心理指導
意識功能良好的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易出現煩躁、悲觀、恐懼等情緒,對他人喪失信任,尤其是伴有語言障礙的患者,常出現拒絕配合康復訓練的行為,不利于患者各項功能的恢復。因此,應盡量選擇患者較為信任和親近的家屬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對患者情緒進行安撫,在護理人員指導對患者心理壓力進行疏導,使患者意識到配合訓練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樹立康復信心。
1.2.2 生活護理
對患者居住環(huán)境的布置應盡量溫馨、舒適,適當控制室內的溫度和濕度,設置相應的安全設施,將患者必須的生活物品擺放在方便使用的地方,且室內不應擺放過多家具,妨礙患者室內行動,地面應做防滑處理。在家庭飲食管理方面,應結合患者的病情,盡量避免高膽固醇、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攝入,以清淡、易消化的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食物為主。并鼓勵患者多飲水,養(yǎng)成健康的排便習慣,家庭護理成員可適當給予患者飲用蜂蜜水,并按摩患者腹部,防止便秘。
1.2.3 康復訓練
家庭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選擇適當的休息體位,可以側臥位、仰臥位、健臥位交替使用,其中,患側臥位可刺激患者傳入神經,促進患肢功能的康復。另外,定時協助患者更換體位和刺激其全身反應,預防痙攣現象。除體位更換外,家庭參與式管理還應協助患者展開被動活動,如關節(jié)屈伸、站位、坐位等,并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如穿衣、刷牙、如廁等,以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
依據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2]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3]對患者護理前和護理4個月后的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越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高,二者呈正比例關系。
采用SSP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收集到的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病例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n)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P<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運功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對比明顯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4個月后,兩組患者的運功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的評估分值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依次為:t=3.113,t=2.90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4個月后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4個月后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s)
組別 例數 運功功能(分)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護理前 護理4個月后 護理前 護理4個月后對照組 43 69.35±13.68 75.55±15.89 53.55±13.68 59.66±13.97觀察組 43 68.65±14.70 84.82±11.35 52.98±12.25 69.22±16.47 t 0.229 3.113 0.204 2.903 p 0.410 0.001 0.420 0.002
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常見癥狀,而因大腦中樞神經損傷,多數腦卒中患者都會留下語言障礙、運動障礙等功能障礙后遺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4]。且在照顧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中,家庭成員往往因找不到正確的康復鍛煉方法,使日常護理缺乏成效,從而易感到疲憊[5]。本次研究顯示,在家庭參與式健康管理下的居家護理中,觀察組患者的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上升。這說明,家庭參與式健康管理可將心理疏導、生活護理和康復訓練進行有效結合,使日常護理工作具有成效性。這在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可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家庭參與式健康管理應用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居家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