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苗連貴 圖_劉昌海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乃生活之必須:自飲;客來敬茶。
舊時閑人更愛上茶館,茶館水滾茶香,茶氣氤氳,淺斟慢飲,海闊天空閑聊,何等受用!那時茶館還有戲文、說唱,備有小吃食、點心,老茶客甚或三餐也吃在茶館里,樂而忘歸。
文人愛茶自不待言。梁實秋在《喝茶》里說,他去茶葉店,“在柜臺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伙計稱茶葉時,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伙計可以媲美。”觀察得如此細,可見他是茶葉店的老客。魯迅也有一篇《喝茶》,寫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紫缺仨氂泄Ψ?,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笨梢娖浜炔栀Y深,頗具心得。
偉人好茶者眾。毛澤東喝茶與眾不同,不僅飲茶水,還把杯中茶葉放進嘴里咀嚼,啜英咀華,將茶汁榨盡,然后吃下去,丁點不浪費,這是從小在鄉(xiāng)下養(yǎng)成的節(jié)儉的習慣。毛澤東愛綠茶,尤喜龍井,茶要泡釅,茶葉放得多,每月要喝掉三四斤西湖龍井,消費不低,但一般從工資中開支。在延安時,史特沫萊請他喝咖啡,他嘗了一口,說比茶好喝,但仍終生喝茶。茶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不是其它飲品可以撼動的。
茶的歷史悠久,茶與人過從密切,自然而然形成了茶文化。茶文化似與佛緣份不淺,俗云:“吃茶是和尚家風”,自古“名寺出名茶”,僧人采茶,制茶,品茶,寫茶詩,著茶文,大大豐富了茶文化,世間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即出自詩僧陸羽之手。僧人親茶,據(jù)說與參禪有關,唐高僧從諗禪師嗜茶成癖,他教誨弟子時有一句口頭禪:“吃茶去?!睆拇顺蔀槎U林法語,作為禪的“悟道”方式之一。禪學大師趙樸初因之提出“茶禪一味”說,并寫有禪詩:“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粘智О儋?,不如喝茶去?!保ā捌咄搿?,典出《七碗茶歌》唐·盧仝)喝茶斂心養(yǎng)性,品味茶趣,參悟之所得,甚至超過了誦經的感悟。
或許受浮屠熏陶,世人喝茶也看重茶的精神內涵,追求的不單是茶的色香味,更在于茶的意境。茶性儉、自然、平和、中正,一茶在手,清氣裊裊,茶香幽幽,慢啜細品,不啻讓一股涓涓細流浸潤身心;茶可以平復浮躁,消除煩惱,使人不生妄念,不作奢求,遠慮修身,常持一顆平常心;勞累之余,啜飲清茗,讓生活張馳有度,工作更有條理,其實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茶樹歷經四季,飽受雨露風霜,茶葉得來不易;茶葉在杯中不斷被沸水沖沏,激揚而起,飄然落下,浮浮沉沉,使人產生風雨人生,浮沉不定的聯(lián)想;茶味是先苦澀而后回甘,生活也是苦樂相伴的——但生活終究又是進步的,正視現(xiàn)實,放眼未來,當是進取的人生觀。由是,以品茗品味人生,亦是茶道之一味也。茶中,我尤喜茉莉花茶,價親民不說,開水一沖,那種清芬芳芷香味,令人悠然神外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