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當下的語文教學似乎有一種“重人本,輕文本”的現(xiàn)象。不同的老師可以對文本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學生對文本也有不同的理解,然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以文本作為載體的,文本是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憑借,教師應通過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1.以文本作者為基點,使理解更透徹。闡釋學強調(diào)根據(jù)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本身,真實客觀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有時僅就孤立的文本難免有隔靴搔癢、霧里看花、盲人摸象的感覺,很難觸及作家心靈的深處。在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如果僅僅是就文本學文本,學生的理解難免比較膚淺。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向?qū)W生推薦作家的其他相關作品,補充閱讀量,讓學生開闊視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船長》,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的節(jié)選。船長鎮(zhèn)定自若,指揮船員救出所有乘客,自己卻隨“諾曼底號”融入大海。雨果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作家,也是一名軍人,他的作品充滿了正氣,飽含愛國主義熱情,深受法國人民的歡迎,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青睞。教完《船長》后,我向?qū)W生推薦《悲慘世界》(少兒版,原著太長,共十卷),讓學生初步感知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極端虛偽,作者借作品表達了拯救社會、拯救人民的企盼?!督o家鄉(xiāng)孩子的信》體現(xiàn)了巴金對家鄉(xiāng)孩子的關懷、勉勵和期盼。在學習文本之前,我搜集了報刊上介紹巴金生平事跡的文章,整理后印發(fā)給學生。這些故事和事跡都折射出巴金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創(chuàng)作成就,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悟到作家勤勉的學習精神、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2.以節(jié)選內(nèi)容為基點,使理解更全面。由于篇幅等原因,不少文本都是從優(yōu)秀作品中“肢解”出來的,這樣的文本使學生對完整的作品缺少整體感知。通常情況下,一部完整的作品,其脈絡、結(jié)構(gòu)、表達、主旨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因此學生需要“目有全?!薄1彼螐堓d說:“觀書必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如教學《負荊請罪》時,教師給學生推薦《史記》;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給學生推薦《水滸傳》;教學《三打白骨精》時,給學生推薦《西游記》。在課內(nèi)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再去閱讀原汁原味的原著,這樣,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在閱讀原著時,閱讀點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帶著目的性和指向性去閱讀。閱讀《西游記》時我就重點讓學生關注原著的語言?!段饔斡洝返墓适拢瑢W生已經(jīng)通過不同途徑看過很多遍,像《三打白骨精》這樣的經(jīng)典每個學生都能流暢講述。學生對故事的熟悉很大程度上源于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而非語言本身。因此,在教學中盡力引導學生去體會課文語言文字的精妙,并將原著中精彩的片段引入課堂。教師將文本與原著有機整合,引導孩子在比較中閱讀,在閱讀中比較,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用心感受《西游記》語言表達上的妙處。那么,重讀《三打白骨精》就有了新的收獲。在教學中,我還補充了原著中的環(huán)境描寫、對村姑的外貌描寫、對老公公的外貌描寫、對金箍棒的描寫、對孫悟空被唐僧趕走后的描寫等等。這樣的補充一方面豐富了教材中文本的內(nèi)容,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感受,另一方面也契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更讓學生體會到原著語言的精妙。
3.以同類文本為基點,使理解更清晰??死锼沟偻蓿ǚǎ┱f:“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辈还苁悄囊粋€版別的教材,通常都是以主題來進行單元的組織,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就分別以“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民風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風采”“讀書有方”等為主題組織了七個單元。不少文本都可以在同一版別或者不同版別的文本中找到相似的文本,可能是主題的相似,也可能是原型、結(jié)構(gòu)或者寫作方法的相似。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就與人教版教材中的《挑山工》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我給學生推薦閱讀了《挑山工》一文。馮驥才在文中沒有沉醉于泰山的雄奇峻拔,而是把目光聚焦于挑山工,凸顯了挑山工堅韌不拔的毅力。同樣陳章武的目光聚焦于掃路人,一名豁達開朗、以苦為樂的老者躍然紙上。通過比較,學生對描寫對象、描寫方法、文章結(jié)構(gòu)、文章主旨等方面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1.以意境為基點,進行創(chuàng)寫練習。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對意境的含義作了闡釋:藝術家所表現(xiàn)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diào)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gòu)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以詩歌文本為例。詩歌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起源最早。詩歌用簡練的文字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情意,語言是詩人情意的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選編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就“言師采藥去”這句詩文來分析,意味深長。隱者是“采藥”而不是“砍柴”“采花”“鋤禾”,如果把“采藥”換成任何一個詞都缺少了一種蘊含生命的境界。據(jù)此可以引導孩子從詞到句、從句到篇理解??吹搅耸裁??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當然孩子的感悟需要符合孩子的認知和經(jīng)驗水平,不強求和詩人的意向相契合。
2.以留白為基點,進行擴寫練習。留白,是獨具中國美學特征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不僅是書畫,在文學和戲曲中均有體現(xiàn)。留白使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既有空間,又很協(xié)調(diào),形成了一種妙境。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都有留白。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錢學森》描述錢學森回到祖國的過程時僅僅用了兩句話:“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過。經(jīng)過五年的漫長歲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終于踏上了歸國的航程。”五年,錢學森遇到了什么困難,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周總理是如何關心他的……文中只字未提。再說《尋隱者不遇》,作者為何而尋,怎么尋,尋的什么人,為何隱,這些都是“白”。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留白的地方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進行擴寫練習。
3.以寫法為基點,進行仿寫練習。教材都是以單元為主題編寫一組文本,其目的之一就是從一組文本中學到寫作的技巧。還以《船長》為例,文本在寫作上有兩大特點:一是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刻畫人物,體現(xiàn)船長的精神品質(zhì);二是在描述中融入議論,發(fā)人深省。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以《母親》為題進行仿寫。這是一個永恒而偉大的題材,表達對母親情感的方式也是豐富的。這次習作要求在描述中融入議論,結(jié)果學生的習作顯得靈動而深刻。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文本《我們愛你啊,中國》,結(jié)構(gòu)精巧,尤其是分寫的部分,都是以“我們愛你——”作為起句,從一個方面具體描寫祖國的可愛。其實祖國的可愛還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于是我引導學生學習探究文本的寫法,另選角度,進行仿寫,這樣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對文本的準確解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技能,文本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生長的基點,也是支點。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京市力學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