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祖紅 仲劍峰
杜甫《詠竹》 、王維《竹里館》 、鄭燮《竹石》、《詩經·淇奧》 、管樺《竹頌》(節(jié)選)、紀錄片《蘇東坡》 。
1.通過詩與畫的閱讀,觀“竹”之韻,形成初步的美感體驗,激發(fā)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2.通過人與竹的比照,品“竹”之格,初步感受“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實現(xiàn)對民族文化中特殊意象“竹”的傳承性理解。
課前學習:從生活、網絡、書籍、師長同伴等多渠道了解竹;搜集、理解、摘抄關于竹的成語、詩句;觀看紀錄片《蘇東坡》。
1.板書課題“觀竹”;播放《竹》文化宣傳片。從課前的視頻里,你捕捉到哪些竹的身影?
2.根據(jù)課前對竹的了解,用四字詞語說說你所知道的竹。相機出示一組關于竹的成語,讀出韻律,讀出情意。
設計意圖:以視頻中的竹,喚醒學生生活中對竹的印象,捕捉印象中的竹之身影。這身影是生活中的,是言語中的,是文化中的。這樣的捕捉,打開了孩子的記憶之門,讓“竹”的形象在孩子們的世界中逐漸從模糊到清晰,從單薄到豐富,激發(fā)言語思維。
出示三幅墨竹圖和三首寫竹的古詩:《竹里館》《詠竹》《竹石》,明確學習要求。
1.讀詩,看圖,把圖和詩連一連。
2.看圖,讀詩,想一想:你從三首詩里分別感受到這是怎樣的竹?在詩句旁邊簡單批注,同桌交流,然后試著帶著你的理解互相誦讀古詩。
(1)自主學習。
(2)集體交流。
a.圖和詩,怎么配的?說說畫帶給我們的感受。
b.借助畫面,你從這三首詩中又讀出了怎樣的竹?談感受,用朗讀表達。
預設:
《詠竹》:秀美的竹,生機勃勃的竹,清新的竹……
《竹里館》:幽靜的竹林,曠遠的竹,高雅的竹……
《竹石》:堅勁的竹,不屈不撓的竹,頑強的竹……
3.配樂師生合作誦讀。
(1)聽一聽現(xiàn)代散文家管樺筆下的竹,感受他眼中竹的神采。邊聽邊圈畫批注。
交流感受:這是怎樣的竹,并朗讀。
(2)同學分享自己收集的寫竹的句子,談談詩句中竹的風韻。
設計意圖:墨竹圖與古典詩詞的對照閱讀,一為學生理解詩文提供了形象的幫助;二使學生在圖、文中領略“竹”的風采韻致,獲得審美體驗。自主搜集的詩文推薦朗讀,一是讓學生參與課程建構,體現(xiàn)學習的自主性;二是通過更廣闊的分享,使得閱讀不拘泥于老師提供的文本,讓學生能初步感受到“竹”文化之浩瀚,“竹”對中國人的影響之深廣。
1.人們如此愛竹,有人甚至愛到癡迷,他說——(出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他是誰?
出示學習要求。
小組思考,討論:蘇東坡和竹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
(提示:結合竹的特點,再聯(lián)系蘇東坡的經歷想一想,你一定會有許多發(fā)現(xiàn)。)
2.集體交流。
小結:這就是蘇軾,一個擁有竹的品格的中國文人。人們把這樣的品格,叫作“君子”。
3.三千多年前,《詩經·國風》里這樣寫“竹”與“君子”——(出示《淇奧》)。
(1)對照譯文自由讀,指名讀。
(2)你讀懂了什么?
(3)從《詩經》到現(xiàn)代,竹的君子品格一路傳承,古往今來,中國的悠悠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了許多如竹一般的人,他們的名字熠熠生輝,他們是誰?
正因為有了他們,我們中華民族也像竹一樣,在一次次寒冬中蓄勢,發(fā)展,繁榮。
(4)再次吟誦這遠古的歌謠。
設計意圖:通過蘇東坡與竹的比較,感受蘇軾身上“竹”的君子品格。通過回溯《詩經》,追憶英杰,感受竹給予中國人的精神養(yǎng)分,帶給中華民族的靈魂支撐。同時,也讓竹的文化意象、精神品格在學生的心里播下種子,無痕傳承。
觀竹,我們一起欣賞了文學作品中竹的風韻和品格,竹是君子,君子似竹。給“墨竹”書簽題寫一首詩,可以是前人寫過的,也可以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把竹的情操和美德,流淌在筆尖,潛藏在生命深處。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yè),將學生對竹的閱讀、對竹的精神的關照延伸到課后,延伸到以后的每一天。
文本選擇,聯(lián)結兒童的經驗世界。“竹”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審美意象,備受青睞,古往今來,詠竹之作不勝枚舉。對于兒童而言,竹的文化意象顯得抽象、晦澀,選擇恰當?shù)拈喿x材料,來實現(xiàn)文化意象的可感、可視,顯得尤為重要。教者充分聯(lián)結兒童的經驗世界,來選擇教學內容。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fā),以竹文化視頻喚起生活中的竹之印象;從兒童思維特點出發(fā),讓“畫”和“詩”互為注腳,讓“竹”與“人”互相印證;從兒童學習能力出發(fā),課前布置學生自主收集關于竹的成語、詩文,作為課堂閱讀材料的重要補充。豐富的閱讀材料涉及詩、文、畫、視頻等,以竹為主題跨界融合,卻又都指向語文的聽說讀寫,指向兒童的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
話題驅動,指向兒童的人文素養(yǎng)。教者從四個話題展開對竹的閱讀。其中,“觀竹韻”“品竹格”是本課的重點話題。風韻和品格,是多元的、抽象的,如何以兒童的方式來品味經典,解讀文本,就需要以兒童的視角、兒童的認知、兒童的策略來架設橋梁。教者先帶著兒童進行畫與詩的對照閱讀,詩與文的遷移欣賞,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課外閱讀,豐滿地呈現(xiàn)出竹的多彩風韻。畫是詩的橋梁,文是詩的拓展。教者又拋出話題,引導學生將竹與蘇軾進行比對,竹的品格在人的身上找到共鳴,一件件具體的事件讓品格這個抽象的概念得以凸顯、具體。然后反觀中國歷史長河里更多擁有竹的品格的英杰,回溯三千年前的《詩經》,使兒童對竹的君子意象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了傳承性理解。兩個話題,從“外形”觸摸到“風韻”,從“風韻”體悟到“品格”,最終讓“品格”留駐心間,點亮兒童的精神世界,提升兒童的人文素養(yǎng)。
策略適切,助力兒童的能力生長??v觀整個主題閱讀,這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基礎的過程。無論是課前的搜集、了解、閱讀,還是課堂上的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教者不僅關注閱讀過程,更關注過程中的協(xié)作溝通能力、思維表達能力、主題閱讀策略等。課堂的中心是學生,而不是課程;教師不只是教練,也是學習伙伴。有了這樣的一節(jié)課,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節(jié)課后學生就會去閱讀更多關于“竹”的作品,甚至去進行以“梅”“蘭”“菊”等為主題的探究閱讀。
作者簡介:薛祖紅,江蘇省海安市明道小學語文教師;仲劍峰,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