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在高中語文文本審美教學中,教師及學生普遍都停留在鑒賞層面,對文本無限地進行“吹噓”,將作者的觀點作為無上的旨意。這樣的閱讀方式必然會使學生喪失批判能力。不僅如此,學生還因為忽略文本與客觀世界的區(qū)別,導致自己無限地沉溺于文本而脫離現(xiàn)實世界。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的審美向前一步,尤其是在外國文學教學的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單純的鑒賞過渡到批判。
外國文學是作家以本國社會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雖然在書寫的過程中是本著全人類的視角進行的,但仍然被已扎根于內心的價值觀所束縛,不能毫無差別地表現(xiàn)各國人們普遍的精神和境況。所以,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意識,避免對外國文學中所闡述的價值觀全盤吸收,進而導致自己的價值觀西方化,與中國的國情和生活現(xiàn)狀背道而馳。在這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對外國文學價值觀的判斷切入,對外國文學進行評判,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
以卡爾·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為例。在文中,作者首先表達了青年在選擇職業(yè)的過程中應遵循兩個原則:怎樣選擇職業(yè)的原則,選擇怎樣職業(yè)的原則。在最后作者還激情洋溢地敘述自己所向往的職業(yè),即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的職業(yè)。文章有些觀點如影響選擇職業(yè)的因素等都能被人認同,至于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則是每個人特有的理想愿望,并因個人的價值觀決定,因此不能被教條的觀點限制。所以,以鑒賞為前提,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價值判斷切入,對該文本進行評判,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例如,有學生回答:“作者所向往的是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的職業(yè),但這僅僅是他在17歲時向社會發(fā)出的激情宣告,不能代替一生全部的職業(yè)追求。前面作者已經說了,職業(yè)的選擇受一些因素影響,如體質、能力、父母長輩等影響,這些影響有時候幾乎不可逆轉,而且瞬時變化,所以對職業(yè)的追求方向也是可瞬時變化的?!?/p>
學生通過從價值觀判斷切入,對外國文學進行評判,更能深刻地理解有關職業(yè)選擇的原則,這應該比引導他們沉浸于文本更加有效。
批評鑒賞并不是說教師引導學生推翻作者的論證就完成了任務。如果到此戛然而止,學生會因為文本觀點被推翻而又沒有正確、可被認同的觀點可以依靠而感到迷茫。所以,教師還要從理性建構切入,引導學生自己去完成“觀點大廈”的建造。而建造不是任意的,需要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居住”條件去設計。換言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推翻作者觀點之后,結合自身進行理性建構。
還以卡爾·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為例。學生并不滿意作者對怎樣選擇職業(yè)及選擇怎樣的職業(yè)發(fā)表的觀點。教師在學生推翻這些觀點之后,還要引導學生從理性的建構切入,結合自身,建立適宜自己的“觀點大廈”,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表,對職業(yè)的選擇、選擇怎樣的職業(yè)作統(tǒng)計。如在選擇職業(yè)的影響因素一欄,絕大部分學生將是否能改善生活、是否離家近、作息時間是否適宜、父母是否同意、是否感興趣作為選擇的依據。
在這里,批評鑒賞的實行,將學生從文本引入現(xiàn)實生活,在實踐中檢測思維的科學性,更發(fā)揮文學文本的啟示導引作用。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風土人情,而這些便是作家和詩人寫作的最基本素材。他們圍繞這些素材,寫出具有異域特點的文章作品。讀者從中感受到的審美對象皆是新鮮的,與客觀世界的事物相區(qū)別。而這種差別是語文教學的財富。學生可通過區(qū)別,更加理解現(xiàn)實世界事物不一樣的美,以及文本中異域世界的精彩。因此,在進行外國文學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對審美對象的解析切入,分析文學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
以喬治·薩頓的《東方和西方的科學》為例。這是一篇科學隨筆,表達了作者對東西方科學和全人類科學發(fā)展的看法、觀點及主張,即科學的種子來源于東方;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西方文明存在弊端;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等等。可以說,作者是將西方作為東道主來敘述的。他的參照物是東方的科學,所以極盡東方科學之精彩,敘述自己身處之地——西方之不足。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其道而行,從對審美對象的解析切入,即從西方科學切入,將西方科學作為參照,進行東方科學弊端的探尋,并將作者對東方科學的闡述加以驗證,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
對于閱讀鑒賞來說,批判思維是很重要的能力。在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批判意識,從價值觀的批判、理性的建構和對象的解析入手,引導學生跳出既定的權威評價,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敢于說出經過深度思考的見識,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