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種常用手段。通過朗讀,無聲的文字轉變?yōu)橛新暤恼Z言。好的朗讀能夠助推學生理解文本?;谛W中年段學生的認知特質,他們不宜采用默讀,而應采用朗讀的方式。這樣教師能夠對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朗讀?本文以蘇教版教材為例,略談幾點不成熟見解,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在小學階段,許多教師對學生朗讀指導很多,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朗讀內容不甚理解,或者沒有切實把握。朗讀,首先要引導學生沉浸文本,認識到“作者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展開真正的朗讀。
一位教師執(zhí)教蘇教版四上《普羅米修斯》,對于課文中第六自然段宙斯懲罰普羅米修斯,是這樣引導學生沉浸文本進行朗讀的:“在第六自然段,有哪個詞語最能表現宙斯對普羅米修斯的懲罰?”有學生認為是“鎖”,有學生認為是“沉重”,有學生認為是“啄”,還有學生認為是“兇惡”,等等?!澳囊粋€詞能將這些懲罰都概括進去?”于是,學生找到了“折磨”。“什么是折磨呢?”顯然,沒有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學生對“折磨”一詞的感受、體驗是膚淺的。為此,教師補充了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的部分內容,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內容補充,學生細讀文本,他們想象到“烈日炎炎,普羅米修斯渾身上下被烤焦了”,想象到“雷電劈打在普羅米修斯身上”,想象到“萬家燈火時,普羅米修斯被孤零零地綁在懸崖峭壁上,忍受漫長的夜的寂寞”等。有了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學生的感情油然而生。這時,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學生就不再裝腔作勢,而是帶著文本理解,全身心地融入到朗讀中去。
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融入進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感促讀,以情促讀,以理促讀,朗讀,對學生來說才不是一種外在脅迫,而是一種表達內在文本理解的需要。通過沉浸式朗讀,學生能深入地把握文本的言意。
學生的朗讀不僅僅表示文本意義,也是傾聽自我聲音的過程。朗讀,不僅僅要有意義,更要有意思。有意思,就是對文本形成獨特理解、感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文本思維,催生學生文本想象,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朗讀。
教學蘇教版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對于課文中的薩沙和媽媽的對話,“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干嗎這樣做呢?”不同學生基于不同理解,讀出了不同語調。如有學生用質問的口氣朗讀,在句子最后提高語調,認為這是小薩沙不甘心做弱小者;有學生用詢問的口氣讀,認為這是主人公薩沙對媽媽做法的不理解。對同樣一句話,不同學生用不同停頓、節(jié)奏、語氣、音量等來表現,形成不同表達效果,這就是個性化朗讀的魅力。
通過個性化朗讀,學生能表達自我情思。文本中的同樣話語,經過不同學生的不同朗讀,就能產生不同表達效果,就能讀出無窮意味。個性化朗讀,有助于學生賦予文本以意義。在這種朗讀中,沒有教師的苦口說教,沒有無意義地亂貼標簽,學生在朗讀中自然表達自己的感悟。
朗讀是一種發(fā)出聲音的讀,朗讀所表現的意義就蘊藏在聲音之中。所以,有專家認為,“朗讀之美在于它的音響當中”。沉浸式朗讀,學生盡管理解了文本,但卻顯得比較拘謹,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內在思想、情感不容易表達出來,容易滑向朗讀標準化、統(tǒng)一化窠臼。個性化朗讀,學生容易拿腔拿調,當你問學生讀的是什么時,有學生便支支吾吾,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而人格化朗讀,卻能在文本的客觀之象與學生的主觀之情、主觀之意之間達成某種狀態(tài)的和諧。這種狀態(tài),既能表現文本,又能表達自我。
教學《特殊的葬禮》(蘇教版四下),我這樣指導學生的朗讀:“同學們,如果我們將塞特凱達斯瀑布比作一個人,在你的心中,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對課文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洶涌的河水從懸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這句話,我們應該怎樣朗讀?”這時,學生紛紛將“塞特凱達斯瀑布”作為一個人,與他進行“我與你”的平等對話。如有學生說,“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一個大嗓門的人,我們應該將這句話讀得如洪鐘般響亮”;有學生說,“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一個肌肉強健的人,我們應該將這句話讀得鏗鏘有力”等等。正是通過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想象成一個人,文本在學生的眼里就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學生能真正融入文本之中,同時又能讀出自己的個性來。這種“人格化朗讀”,既是沉浸式朗讀,又是極富個性化的朗讀。
朗讀不是隨便地讓學生發(fā)聲,而應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又能陶冶學生情感,放飛學生想象。人格化朗讀,讓學生真正成為朗讀主體,獲得一種快樂體驗。人格化朗讀,既是學生揣摩、品味文本意義的過程,也是學生豐富自我情感、思想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生動的、有意義的。
文本不是外在于學生的朗讀對象,它應當成為學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積極的對話、交流,讓學生將文本納入自我的生命,從中獲得感悟、體驗,學生才能真正地展開有意義且富有個性的朗讀。通過朗讀,學生和文本不斷碰撞,并基于文本建構出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江蘇省啟東市長江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