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麗
隨著人們對核心素養(yǎng)落地途徑的探索,深度學習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度推進,如何轉(zhuǎn)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不斷深入,而“深度學習”也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由于應試的影響,很多時候?qū)W生對文本缺乏深度解讀,更多地形成了到文本中找問題答案的模式。顯然,我們并不需要這樣的文本解讀。那有深度的文本解讀又應當是什么樣子呢?在深度學習的視角下,筆者對這一問題嘗試給予回答。
深度學習是基于理解的學習,需要學生高階思維的參與。深度學習常常直面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思想,并且能夠?qū)崿F(xiàn)知識在不同情境中的遷移。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而言,深度學習需要學生在解讀文本的時候,一方面借助于已有的文本解讀經(jīng)驗,以將曾經(jīng)的知識與能力遷移到新的文本解讀過程中來;另一方面需要學生在新的文本解讀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思維創(chuàng)新特征,從而確保思維處于有深度的狀態(tài)。這就意味著深度學習下的文本解讀,會呈現(xiàn)出與淺層文本解讀不同的狀態(tài)。這正如研究者對新形態(tài)所進行的描述:基于深度學習的探究性閱讀教學形態(tài),既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又符合教學的本質(zhì)特性,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譬如《荷塘月色》一課。傳統(tǒng)解讀多是邊讀邊想,想到啥是啥,凡是超越自己(學生)所想的,皆由教師“引導”。這樣的教學中,不能說學生沒有文本解讀的過程,畢竟學生的初讀與再讀,都有原有經(jīng)驗與文本相互作用的過程,但這樣的解讀不具深度,學生未能在原有認識上有所突破。那么深度學習下的文本解讀形態(tài)應當是怎樣的呢?筆者的設計如下。
首先提出問題,在你的心目中,與寫景有關的散文,最好的是哪一篇?能否說出好在哪里?教師在分析歸納學生觀點的基礎上,提煉學生的認識。譬如有學生認為“真正好的寫景的散文,一定與寫人相關”等。其次,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給你一幅月下荷塘,你會如何寫出一篇散文?明確此處所說的“寫”并非真的寫,只是思路的構思。問題可以驅(qū)動學生思考,必要時借助現(xiàn)代教學手段,呈現(xiàn)月下荷塘的美圖,讓學生可以調(diào)用自己的形象思維進行思考。實際上學生這個時候是容易想到“荷塘月色”一詞的,因為有的學生讀過此文,有的學生則聽過同名歌曲。由于前面已經(jīng)明確了好散文的標準,因此學生此時的思維多在這些觀點的影響下進行,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的思維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深度。最后,打開課本,大家閱讀朱自清是如何描寫荷塘月色的……
這樣的教學設計,通過問題驅(qū)動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促使學生將自己與荷塘、月色、朱自清聯(lián)系在一起。由于自己有了初步的構思,因此閱讀到朱自清的文字時,學生的感受完全不同,較之于傳統(tǒng)的直接閱讀,無論是體會朱自清對于文字的運用,還是對文章意境的感悟,都有著質(zhì)的變化。這意味著深度學習已然驅(qū)動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呈現(xiàn)出一種新的狀態(tài)。
深度學習下的文本解讀,固然要追求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文本解讀并非拿著文本直接閱讀,如果尋找不到“文眼”(當然也有的文章的文眼就在文章的開頭),不能尋找到文本解讀的切入點,那自然也談不上有效的切入。有同行指出:深度學習的源頭是文本,只有深度解讀文本,才能讓深度學習變成有源之水。當然,這樣的表述還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說深度學習的源頭是文本固然不錯,但面對整則文本,尤其是高中階段面對大篇文本時,如何有效切入,仍然值得思考。
《荷塘月色》一文中,文眼在哪里?目前相對較為認同的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一句,正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所以“乘涼”的時候才會“想起過往”,才會“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心里也才會感覺到“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所以抓住這個文眼,就更加容易發(fā)現(xiàn)課文背后的邏輯,而要讓學生認識到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顯然也只有抓住文眼,之后梳理課文邏輯,才能形成這樣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文眼的尋找本身也是深度學習下文本解讀的內(nèi)容之一。作為教師,可不必急著告知學生,素讀、重讀,都是發(fā)現(xiàn)文眼的重要途徑。
深度學習是文本解讀的重要途徑,但深度學習又不宜直接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生而言,文本解讀是直接參與的,當文本解讀有了深度進而體現(xiàn)出深度學習的意蘊時,深度學習就真實發(fā)生了。
從這個角度講,高中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是需要教師悉心研究的,深度學習是應當追求的。用有深度的文本解讀彰顯深度學習的內(nèi)涵,應當成為語文教師教學的應然取向。對于教師而言,對深度學習的理解仍然是必需的,其是教師教學研究的依據(jù),而深度學習所具有的理解與批判、聯(lián)系與建構、遷移與運用的特質(zhì),應當成為研究、評價包括文本解讀在內(nèi)的所有學習行為的重要依據(jù),如此深度學習才會行走在合理的軌道之上。
作者簡介: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中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