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瑩
[摘要]語言哲學家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中對施為行為的成功實施提出了一組適切條件。之后,塞爾將這些適切條件修改并完善。本文認為語用學中對適切條件的討論對語用習得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適切條件的內涵對語用習得的內容與過程研究有重要指導意義。另外,適切條件可提供對學習者的施為行為進行評估的一個分析框架,即滿足適切條件的施為行為才是符合社會語用規(guī)范且正確而完整得以實施的行為,反之,則可以視為語用失誤。本文從適切條件的內容出發(fā),探討其內容對二語語用習得研究的啟發(fā)。
[關鍵詞]適切條件;施為行為;二語語用習得;語用失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6-0131-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5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語言哲學家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重要理論,其中主要內容即提出了一組言語行為的適切條件。他的學生塞爾將這些適切條件進行了修改與完善,對言語行為的適切性具有強大的解釋力。語用學家們多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對適切條件的合理性與解釋力進行思考,而本文從適切條件內容出發(fā),探討這一理論對二語語用習得研究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言語行為理論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國牛津學派語言哲學家奧斯?。↗.L.Austin)提出言語行為理論,它的主要思想是:說話即做事。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基于對日常語言中如下一類特殊的陳述句的分析:
我把這艘船命名為“伊麗莎白號”(在輪船的命名儀式中)
我把我的表贈給我的兄弟(在一份遺囑中)
我跟你賭6便士明天會下雨。
它們在語法上看是陳述句,但是它們不陳述任何事實,也沒有真值。奧斯汀把這一類句子稱作施為句(performatives)。這一類句子最大的特點是說一句話就是做了一件事;這一類話作為直接施行某種行為的語句,它們并沒有真假對錯之分,而只有“得體”(happy)與“不得體”(unhappy)之分。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際語用學(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的重要理論支柱。語際語用學研究涵蓋兩方面內容:一是對二語使用的研究,主要考察非本族語者在目標語中對言語行為的生成和理解;二是對二語學習的研究,主要考察二語學習者如何發(fā)展目標語中言語行為的施事能力及其理解能力。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人們使用語言的目的不光是為說話而說話,或表達一種思想,而是通過說話來實現(xiàn)某種目的,即以言行事。非本族語者、二語學習者在使用外語進行交際時,不僅要善于理解說話人的以言指事的言內行為,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說話人的以言行事的言外行為。語際語用學需要依靠言語行為理論來解釋二語學習者是否能夠理解并成功實施本族語者的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理論中關于言語行為成功與否的討論主要體現(xiàn)在對適切條件的抽象與概括。
二、適切條件
為了檢驗施為句是否得體,奧斯汀提出了以下一系列的適切條件:
(A1)必須存在一個具有某種約定俗成之效果的公認的約定俗成的程序,這個程序包括在一定的情境中由一定的人說出一定的話。
(A2)在某一場合,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情境必須適合所訴求的特定程序的要求。(B1)這個程序必須為所有參加者正確地實施,并且(R2)完全地實施。
(Γ1)如果這個程序(通常)是為具有某種思想或情感的人使用,或者意味著其參加者要啟動一定相應的行為,那么,參加并求用這個程序的人,必須事實上具有這些思想和情感,并且(Γ2)隨后親自這樣做。
A條件(包括A1、A2)是對施為的外部社會語境因素(環(huán)境、情境、施為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考慮;B條件(包括B1、B2)是對施為行為的過程(正確性和完整性)進行考察。A條件和B條件一起構成了考察施為行為是否合適的框架,如果這四個條件中的任意一條被違反,施為行為就不能得到恰當?shù)膶嵤?。他還專門用羅馬數(shù)字Γ來表示另外兩個適切條件,以區(qū)別于這四個關于施為行為本身的條件。Γ條件(Γ1,Γ2)針對施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是否真誠)和后果(是否執(zhí)行相應的行為)而制定。當施為者遵守了A條件和B條件,則意味著施為行為成功完成,但是如果施為者違反了Γ條件中的任一條,則意味著施為行為不真實(insincere),或是對施為行為的濫用(abuse of theprocedure)。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在他的學生塞爾的批判和繼承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塞爾基于對“承諾”(promise)行為實施的條件進行分析,總結出四類適切條件:先決條件(preparatory)、真誠條件(sincerity)、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基本條件(essential)。其中,基本條件決定其他條件,不同的言語行為有其具體的適切條件。塞爾試圖通過對這四類適切條件的分析尋找各種交際語境因素與發(fā)話者意圖之間的規(guī)律性聯(lián)系。
對比塞爾和奧斯汀對言語行為適切條件的討論發(fā)現(xiàn)先決條件即是A條件的具體化,命題內容條件和基本條件是B條件的操作化,而真誠條件與Γ1條件同樣針對說話人的心理進行判定,而對Γ2條件沒有涉及。因此,塞爾提出的適切條件其實是對奧斯汀的適切條件框架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其本質內涵基本相同,不過其側重對言內行為和言外行為的分析,不關注言后行為。另外,塞爾并沒有像奧斯汀那樣具體討論不滿足適切條件的后果。本文擬討論適切條件為二語語用習得研究提供的啟示,著重討論語言學習者由于二語語言能力不足,在二語交際中可能出現(xiàn)言語行為不恰當現(xiàn)象,并不涉及對具體言語行為適切條件的分析,因此采用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為適切條件為分析框架,著重探討A、B條件對語用習得的啟示。
三、語用習得研究
語際語用學研究重點之一即關注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和表現(xiàn),是二語習得和語用學的交叉學科。Bardovi-Harlig第一次明確提出(二語)習得語用學的概念,強調對二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發(fā)展的研究是語際語用學的重要內容,并進一步指出二語習得語用學(12 pragmatics)的研究從本質上是語言習得的研究,應該結合二語習得的理論和語用習得的特點進行更加深入地對學習過程的研究。因此,二語習得語用學從本質上是二語習得研究的范疇,但是它必須依賴于語用學理論支撐。
學習者的二語語用能力即用外語行事的能力是語用習得研究的主要內容,其具體內涵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其中最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種理解是認為它包括語用語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會語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兩方面:前者指理解和運用附著于特定話語之上的施為用意的能力;后者指說話人根據(jù)交際對象的身份、地位、權勢等社交因素產出適切話語的能力。比如,聽話人在聽到Could youpossibly fetch this paper to John?時,能夠推理出說話人剛剛實施了一個請求的言語行為,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詢問聽話人有沒有這項能力的句子,這就體現(xiàn)了聽話人的語用語言能力;從另一個方面看,如果說話人向同事說出此話語,則比較適切,但是,如果是在好朋友之間用這句話就顯得過于正式,對會話對象的這些社會性質做出判斷的能力即社會語用能力。
每一個施為行為的實質都是說話人在相應的情景下對其中的社會因素和相應的語言形式進行判斷后的結果。因此,語用語言能力和社會語用能力之分更多的是理論層面上的解析,而在對學習者的語言使用不當情況的具體分析中很難操作化。例如,當學習者對他一個好朋友用上句Could you possibly fetchthis paper to John?時,既有可能是對這句話體現(xiàn)的會話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判斷失誤,也可能是受語言水平限制,不知道其他的表達。因此,本文從適切條件的內涵出發(fā),探討以適切條件為分析框架的語用習得研究。
四、適切條件與語用習得研究
二語習得指對學習二語的人(群)的研究,和對學習二語過程的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二語學習者學習的內容是什么?
(2)學習者如何學習相關知識?
(3)為什么有些學習者的學習更加成功?
鑒于我國外語教育現(xiàn)狀,本文重點關注在外語環(huán)境下的語用習得:“學什么”即語用習得的內容,關注學習者要學習哪些知識才能提高其外語語用能力;“怎樣學”即語用習得的過程,具體指學習者外語語用能力發(fā)展過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學成功與否”即外語語用習得的終端狀態(tài)如何,語言學習者能否成功習得語用能力。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可以給以上幾個語用習得的根本問題提供啟示。
(一)語用習得的內容
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包含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如果言外行為符合適切條件,則施為行為得以恰當實施。語用習得的目標是恰當?shù)赜枚Z進行交際,因此其內容應該包含如何準確而恰當?shù)貙嵤┭詢刃袨楹脱酝庑袨?。準確地實施言內行為即在語音、詞匯、句法、語義層面上對語言的操作符合語言規(guī)則,是實施言外行為的先決條件。對外語學習者而言,要全面學習二語的各層面的知識體系才能準確地理解和實施言內行為。因此,外語語音、語法、詞匯等基礎知識也是語用習得的基本內容。而語際語用學關注的外語語用能力一般指學習者理解和產出言語行為的能力,即理解和實施言外行為的能力。因此,狹義的語用習得的內容指理解和恰當實施言外行為的相關知識,即對每個言語行為適切條件的學習。A條件(包括A1、A2)是對言語行為的外部語境因素的考量,具體指相應的社會情境下會話雙方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社會語言因素)、目標語社會文化習俗(社會文化因素);B條件(包括B1、B2)指言語行為過程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具體表現(xiàn)在言語行為的語言表達與其語力之間的匹配關系,及語言表達本身是否完整;r條件指某些言語行為相應的心理、情感狀態(tài)。因此,狹義的語用習得的內容應包含目標語文化風俗、社會關系、實施言語行為的各種語用策略及其語力的關系,及理解言語行為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而廣義的語用習得還包含目標語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學習。
(二)語用習得的過程
語用習得的豐富內涵也決定了語用習得的過程,即外語語用能力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諸多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相關研究指出主要有以下因素影響二語學習者的外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語用知識輸入、課堂教學、外語水平、在外語環(huán)境中的生活時間和語用遷移。另外,學習環(huán)境和語用學能(1earnersaptitude for pragmatics)也會影響語言學習者的外語語用能力的發(fā)展。二語語用能力發(fā)展的研究大都集中討論其中一、兩種因素與語用能力發(fā)展的線性關系,但是,鑒于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復雜性,應該在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框架下研究語用習得,把學習者的語用發(fā)展置于外部學習環(huán)境和個人學習、生活經歷相互作用的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研究。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要掌握目標語言語行為的適切條件,意味著需要足夠的目標語文化、語言知識的輸入和相應的語用教學。現(xiàn)代網絡技術能提供豐富的目標語影視文化,各類網絡社交媒介帶來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交際的機會,這些都可以很好地彌補現(xiàn)有的外語課堂教學在語用教學資源方面的不足。語用習得的過程是各子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復雜、動態(tài)的過程。二語語用能力發(fā)展的研究應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帶來的豐富的目標語文化資源和新型的跨文化交際形式,探討其非線性的發(fā)展軌跡,注重歷時研究。
(三)語用習得的終端狀態(tài)
語用習得的最終目標是恰當?shù)厥褂谜Z言進行交際,只有習得言語行為的社會規(guī)范和相應的語言形式才是成功的習得。奧斯汀提出的適切條件是針對母語環(huán)境下的施為行為提出的,所以他沒有討論語言本身的也可能出現(xiàn)錯誤的情況。但是,根據(jù)二語語用能力的內涵,適切條件也可以充當對學習者的施為行為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滿足適切條件的施為行為就是符合社會語用規(guī)范的且正確而完整得以實施的行為,反之,則可以視為語用失誤。適切條件中的A、B條件分別與二語語用能力內涵中的社會語用成分和語用語言成分有著類似的含義,以下試用這個分析框架對二語學習者的語用失誤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