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李強
關鍵詞:基督教教會,西歐封建社會,教義,平等,自由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09-0015-05
在傳統(tǒng)觀念“黑暗的中世紀”影響下,基督教被視為西歐發(fā)展的絆腳石。20世紀以來,中外學界重新認識基督教在西方文明發(fā)展中的地位,充分肯定了基督教對社會和科學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部編初中教材九年級上冊在第三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起始的第7課,以“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為題,簡要敘述了基督教在西歐的傳播,但沒有進一步說明基督教對西歐封建社會究竟有什么影響。目前所見部編高中教材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有一個自然段說:“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顯赫。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它也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他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會的指導。教會利用強大的經濟和精神力量,在西歐社會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雹龠@里客觀地描述了教會的經濟地位和精神控制力,包含了對教會的負面評價傾向。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基督教對西歐洲封建時代的影響?本文略作分析,以供教師備課參考。
中古、中世紀都是指5到15世紀的歐洲歷史,大部分世界史學者關注這段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西歐。此時段的開始,西歐建立起許多蠻族王國。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分崩離析,該地區(qū)的羅馬文化也趨于消亡,基督教在精神和文化領域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西歐中世紀歷史無法回避基督教及其教會的影響,不僅在于它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根基,更在于其對當時西歐社會政治、經濟、法律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②基督教對西歐封建時代的影響不是單純的負面影響,也有很多積極作用。
負面影響眾所周知。西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教權至上,教權高于王權。羅馬教皇干涉歐洲諸王國的世俗事務,通過掌握主教任命權的方式對王權加以限制。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通過頒布《教皇札記》宣布:教皇永遠正確;教皇是普世世界的最高領導者。他有權直接任命各地的主教和大主教,通過這種方式,中世紀基督教會實現了對世俗王權的控制。③在經濟上,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領主,通過捐贈和購買等方式,控制了大量地產,使少地失地農民陷入依附地位。與此同時,教會還通過征收什一稅以及販賣贖罪符等方式,大肆斂財,壓榨教徒。在精神上,羅馬教會借助遍布西歐各地的基層教區(qū)組織,一方面宣傳基督教教義、清除有悖教義的其他理念,另一方面通過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打擊所謂的異端思想,進而控制人們的精神生活,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就是“科學的殉道士”喬爾丹諾·布魯諾和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最初大學也不能實行思想自由,教會嚴禁大學傳播違背基督教義的學說。①此外,中世紀基督教宣揚禁欲主義,在15—17世紀的“獵巫運動”中,數十萬計的女性被指為“異端”“巫師”,慘死在火刑或其他酷刑之下。
不可否認,中世紀基督教會的確對西歐社會起到阻礙和破壞作用。但是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歐洲文明誕生于基督教的搖籃之中,中世紀基督教會的諸多理念和活動給西歐封建時代以及西歐文明的發(fā)展同樣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基督教的平等理念,基層教區(qū)組織,以及基督教對科學的發(fā)展和知識的傳播都具有積極的一面。資本主義興起與基督教也是密切相關。
西方社會的平等理念由來已久,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古希臘的“自然平等觀”,中世紀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這三個階段中,中世紀基督教的平等理念經歷時間最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建立在神學意義上的平等。這種平等源于基督教的“原罪”思想。②普世意義上的原罪論直接否定了之前普遍存在的等級社會,提出任何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具體而言,基督教教義中的平等理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普世意義上的平等。平等是所有人的平等,一切人無論是奴隸還是公民,貴族還是臣民,統(tǒng)治者還是被統(tǒng)治者,都一律平等,都不可以被忽略和排斥,都能進天國。這樣一來,國王在上帝面前也是人,他的世俗權力不能被神化。第二,超經驗意義上的平等。人的平等不是建立在人的權柄上,而是建立在神的權柄上,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③人只有在神面前是平等的,才能夠在人面前平等。第三,權利意義上的平等。中世紀基督教的平等不但是一種信仰的平等,還是一種人身權利的平等,也就是說,這種平等具有神的法律的意義,是一種神權意義的保障。④因此,基督教主張一夫一妻制,反對奴隸制。中世紀基督教平等理念的這三個方面相互支持,使其在西歐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逐漸成為西方現代民主文明的重要構成因素。
中世紀基督教的基層教區(qū)組織對于西歐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積極作用。這一制度的形成和確立與羅馬帝國的行省制度密切相關。公元3世紀時,羅馬帝國內外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帝國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為了加強帝國的統(tǒng)治和管理,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四帝共治制,這一制度將帝國的疆土劃分為四大行政區(qū),分別交由兩位“奧古斯都”和兩位“愷撒”管理。在此基礎上,為了便于管理,他進一步將四大行政區(qū)劃分為12個次級行政區(qū)(diocese)。但是,一個多世紀之后,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民族的打擊下,走向衰亡,帝國的統(tǒng)治分崩離析,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蠻族王國瓜分了西羅馬帝國的領土。與此同時,以羅馬大主教為首的西歐基督教會逐漸強大起來,并滲透進西歐各個地區(qū),為了加強教會的管理,他們便繼承了戴克里先所創(chuàng)立的這種12個次級行政區(qū)的組織形式,將其變成基督教的教區(qū),稱為“主教區(qū)”。主教區(qū)的最高領袖是“主教”,“主教座堂”是主教工作的地方,也是整個主教區(qū)的權力中心。于是,羅馬帝國的行政組織逐漸轉變?yōu)榻虝芾砼c服務的組織方式。
公元5—6世紀,隨著基督教逐漸被各個西歐王國所接受,基督教徒不斷增多,而且遍布城市和鄉(xiāng)村。為了布道和宣教的便利,教會在鄉(xiāng)村進一步建立起更加基層的組織——堂區(qū)(parish),將其置于主教區(qū)管理之下。堂區(qū)是教區(qū)體系中的最底層,也是最基本的教會管理單位、最小的教區(qū)地理區(qū)劃。對于大多數教徒而言,堂區(qū)教堂是進行日常宗教活動的場所。堂區(qū)教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為教徒舉行禮拜儀式,與教徒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接觸。大概到12世紀中期左右,一個等級鮮明的基督教教區(qū)體系建立起來了。這是一個以羅馬教皇為頂端,十多個大主教區(qū)為第一層級,數百個主教區(qū)為第二層級,以及無數個堂區(qū)為第三層級的金字塔形的結構體系。通過這種組織化、網絡化的準行政體系,特別是基層教區(qū)的網絡,使教會勢力及其基督教的理念逐步滲入西歐社會基層?;浇探M織的網絡化是教權大于王權的組織基礎,也是民眾普遍接受基督教的原因之一。堂區(qū)不僅管理精神生活,還是社會生活的管理組織。
基督教與科學并非水火不相容,前者是后者生存和依附的母體,正如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就所指出的:“宗教與科學之間,絕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對立,因為二者之中一個是另一個的補充?!雹匐m然希臘科學中包含與基督教相抵觸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抵制,但是同時,在三個層面上,基督教對科學的發(fā)展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早期基督教,以查士丁、奧利金為首的教父們將包含科學在內的古典哲學視作神學的婢女,其目的是利用上述內容中有利于基督教哲學的理論,為神學的合理性進行辯護。這樣,盡管科學的獨立地位被抹殺,但是在客觀上促進了古代科學理論的存在和延續(xù)。中世紀基督教的學者們對科學研究萌生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在醫(yī)學與自然科學等領域開展研究。修道院收集、抄制和翻譯包括科學文獻在內的希臘語和阿拉伯語文獻,也為科學的傳承做出貢獻。更重要的是,中世紀基督教理論不僅不排斥科學,而且倡導以理性認識未知世界。
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將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變成支持基督教義的、比較合乎邏輯的理論體系——經院哲學。經院哲學認為,人的理性是上帝賦予人類的特殊本領。人類運用理性可以理解上帝的意志和教義的正確,也可以認識自然的真理。理性是感性認識的升華,通過概念、推理和分析認識事物的本質。簡單地說,提倡理性有助于科學發(fā)現,鼓勵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基督教對科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有一個不爭的事實:17世紀發(fā)生在歐洲的科學革命,絕大部分科學家都是基督教徒。
中世紀的基督教對文化的傳播也起到積極作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原先的拉丁文化趨于衰退。在帝國廢墟之上日益強大起來的基督教教會及其統(tǒng)治下的各種組織機構,成為了西歐的文化中心,它們通過多種途徑承擔起知識保存與傳播的重任。
基督教繼承了之前的古典希臘羅馬文化,在教會發(fā)展的同時,客觀上也促進了中世紀早期西歐文化的復興。因為基督教的存在,古典學術才沒有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湮滅,而是以教義和宗教故事等形式保留下來。大量的古希臘哲學滲透到基督教教義中,使其更具有理論性和說服力。而基督教傳教士則借助對基督教經典的講解和布道,將包括以色列人的歷史、猶太教、基督教教會史及其公義、公平、憐憫等古典哲學觀點的拉丁文化在西歐繼續(xù)傳播。修道院作為基督教會的重要組織,在文獻的保存和傳承方面貢獻顯著。西歐的修道院被認為是基督教“文化教育的學?!保鴵碛幸欢ㄎ幕男奘總儎t被稱為“文化的傳播者”。②修道院中的修士們通過抄寫和評注,使得大量的古典文獻以及神學著作等作品得以保存和傳承。與此同時,教會學校通過培養(yǎng)教士和信徒,推動了知識的進一步傳播。西羅馬帝國滅亡后,之前的帝國的世俗學校也隨之衰亡。基督教會為了培養(yǎng)教士等人才,以修道院為中心,修建了諸多教會學校,從這里走出去的基督教徒成為社會上和宮廷中主要的知識人士。此外,在中世紀早期,西歐的圖書館大多由基督教教廷和修道院所掌控,它們保存著大量的世俗和教會文獻,從而成為知識保存和傳播的重要來源。
現代大學的原型是誕生于12世紀末至13世紀的西歐中世紀大學。①后者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由修道院學校發(fā)展而來,二是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所形成的諸如行會一般的組織轉變而成。因此,中世紀大學自誕生之初就與基督教存在密切聯系。教會為大學提供經濟和文化上的支持,由此,教會深入地影響到中世紀大學的各個方面。具體而言,在大學合法性的認定、教育目標和課程、學位授予和教師資格認定,以及組織管理等具體方面對中世紀大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順便說一句,1950年之前在中國的教會大學都是教會組織出資辦學,與西方政府無關。
教會對中世紀大學創(chuàng)立和存在的合法性的認可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對已經具備大學組織形式的學者團體頒發(fā)特許狀以承認其地位;另一種是頒發(fā)特許狀以創(chuàng)建新大學。著名的法國中世紀文化和教育學學者雅克·韋爾熱就曾提到:“任何新大學的建立都必須由教皇諭旨頒準?!雹诘?3世紀末,西歐的大學幾乎都得到了教皇的特許權。16世紀,“英格蘭大學經過爭取之后得以直轄于教皇,成為獨立于主教管轄之外的自治法團”,后來才從屬于國家。③教會將大學置于自己的保護與控制下,大學也借助宗教的影響力發(fā)展學術。教會利用大學培養(yǎng)神職人員和虔誠的信徒,但不妨礙科學研究,例如西歐的大學在創(chuàng)立之初都將神學作為主要課程之一,同時也設立法學、語言學、數學等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
教會對大學的管理還體現在對學生學位證書以及教師教學證書授予權的控制。中世紀的學位最初是指任教許可的一種形式。學生畢業(yè)后可以獲得“碩士”“博士”以及“教授”學位,并以此作為出任教師的資格認證。13世紀,負責中世紀大學學位事務的負責人由教會神職人員充任,被稱為掌校教士。教師教學證書的授予權同樣也掌握在教會手中,沒有該證書的教師是不能授課的。除此之外,教會還通過對大學校長的任命、教師的管理、學生入學儀式、生源身份甄選等途徑來影響大學的組織管理。教會對大學的全面干預與影響有負面的,如不允許有違背教義的言論;但另一方面,“大學的出現打破了教會和修道院對教育的壟斷,讀和寫不再是教士和修道士專門的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為各種新思想提供了相互辯論和交流的場所,同時還打破了宗教的禁忌,接受了異教的知識和文化,擴大了人們的眼界”。④
六
基督教與資本主義興起的關系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tǒng)觀點認為,中世紀基督教限制了資本主義發(fā)展,而近年來中外學者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世紀基督教不斷演化的經濟觀念適應了新生的資本主義。首先,中世紀后期,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經院哲學家們的經濟觀念已發(fā)生改變,從而促使中世紀經濟學“可以很容易地容納新生資本主義的所有現象”。其次,中世紀基督教為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中世紀商人為羅馬教廷服務,羅馬教廷則為其提供多重保護,這為商人階層的興起及其經濟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⑤基督教還為金融業(yè)的繁榮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中世紀的銀行業(yè)為羅馬教廷提供多種服務,如征收稅金、接受和轉移稅款、兌換貨幣以及提供貸款,這極大地推動了銀行業(yè)的國際化以及三角平衡貿易模式的形成。①近年來,美國學者運用微觀經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中古教會的各種制度、組織與行為的經濟學意義。他們提出,中世紀基督教在三個方面與資本主義并不矛盾:(1)正統(tǒng)教義并不反對工業(yè)與貿易;(2)作為一個經濟公司,中古教會的經營極為成功;(3)教會是一個坐收漁利者,它在經濟增長中占有很大的股份,經濟普遍繁榮已就意味著它受益。②因此,基督教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生活?;浇塘x提倡的誠信也是契約精神的基礎,遵守合同和承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理念。
中世紀基督教由于其宗教性質以及政治權力和經濟實力的膨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歐社會的發(fā)展,但是它也成為西歐封建制的對立面。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說:“如果一個人可以抵抗教皇的話,他也可以抵抗所有捍衛(wèi)教皇的皇帝和公爵?!?550年,德國馬格德堡的牧師指出:“我們將努力表明,一個基督教政府可以而且應該保衛(wèi)其臣民抵抗一個將試圖強迫人民否定上帝的語言而實施偶像崇拜的上級權威?!雹圻@些神職人員依據《圣經》、篤信基督教,但不迷信、不盲從,認為可以抵抗教皇也可以抵抗皇帝,這與佛教在中國服從皇權大不一樣。因此,在西歐社會中很難形成家天下的統(tǒng)治和個人崇拜。西歐封建制實際只存在三四百年,這與基督教不無關系。
從歷史長時段來看,基督教對西歐文明的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在教學中切不可只強調負面,不講正面。因為馬克思也承認資本主義引領世界潮流,那么,為什么資本主義只發(fā)生在歐洲,基督教對西歐中世紀的影響,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作者簡介】劉霞,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
李強,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講師。
【責任編輯:王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