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雁飛
摘 ?要:課堂革命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從這樣三個方面去做:學生能自學的就自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需要合作探究的,就要各抒己見,互助合作,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能人;需要踴躍展示的,人人都做小老師,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強人。
關(guān)鍵詞:課堂革命;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踴躍展示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是學生的活動場。因此,要想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進行課堂革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職責不在教,而在于教學生學。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作為一名小學數(shù)學教師,筆者認為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更需要教學生學,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能人、強人。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一、自主學習,人人做學習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fā)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币虼?,在我們的課堂革命中,要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與書本對話,學生能學的教師決不講。
案例一:《認識時分》一課中,筆者是這樣設計“認識整時”的教學的。
1. 出示自主學習單。
(1)讀一讀:閱讀書本第8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圈畫。
(2)認一認:介紹整時的讀寫和整時的認法。
(3)撥一撥:在鐘面上撥出整時。
(4)寫一寫:完成書本第8頁的“試一試”。
2. 學生自主學習后,校對“試一試”,并說想法。
3. 總結(jié)整時的讀寫,并進行追問。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初步認識整時的讀寫;接著通過撥一撥,進一步認識整時;最后通過寫一寫來檢測自學效果。這樣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自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真真正正地投入到學習中。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案例二:《加法運算律》一課中,筆者是這樣設計加法交換律的教學的。
1. 出示自主學習單。
(1)自學課本第55頁例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或記錄。
(2)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46+( ? )=52+( ? ?)
( ? )+□=( ? )+30
甲+( ? )=乙+( ? ?)
2. 學生自主學習后,校對填空題,并說想法。
3. 揭示加法交換律的名稱、內(nèi)容及字母表示,并進行追問。
【設計意圖】加法交換律在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見到它的影子,比如一年級時候的一圖兩式,二年級時候的交換兩個數(shù)的位置來驗算,等等,本質(zhì)上都是利用了加法交換律,只是我們沒有提它的名字。可見,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基于這樣的學情,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教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這一部分讓學生自學顯得更加合理、有效。因此,這里設計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進行自學,并通過練習來檢測自學成果,放手讓學生自學。此時,教師的“不教”留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挑戰(zhàn)欲望。
總之,課堂革命通過自主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而且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二、合作探究,人人當學習的能人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xiàn)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币虼?,在我們的課堂革命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探索、發(fā)現(xiàn)的機會。
案例一:筆者在《認識時分》一課中,對教學重難點“時分的聯(lián)系”是這樣設計的:
(1)視頻介紹1大格和1小格 。
(2)同桌交流,發(fā)現(xiàn)1大格有5小格。
(3)合作學習。
合作探究單:
1. 數(shù)一數(shù),填一填。
鐘面上有( ? ?)個大格,一共有( ? ?)個小格。
2. 想一想,說一說。
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你是怎樣快速數(shù)出一共有幾小格的。
3. 比一比,議一議。
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概念的認知有不到位的地方,所以這里設計了層層深入的活動,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真正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數(shù)學學習是師生間、生生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本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再通過小組合作、全班展示的方式感受在數(shù)的過程中方法的多樣化,并在比較中進一步優(yōu)化方法。學生通過互助合作、探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沉浸在探索的樂趣中,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案例二:筆者在《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一課中,對教學重難點部分是這樣設計的:
合作探究單:
(1)填一填:長方形的長和寬可以是多少?填在表格中。
(2)說一說:你找到了哪些不同的圍法?
(3)比一比:誰的圍法最全?他是怎么找的?
(4)議一議:怎樣圍的面積最大?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內(nèi)成員間的合作互助,討論交流找全不同的圍法,并在組內(nèi)互相比較中,完善找全的方法,最終找到怎樣圍的面積最大的秘訣。這樣的設計給了每個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也給了每個孩子及時糾正錯誤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都真正投入到了學習中,或表達或傾聽,或贊同或質(zhì)疑,學生的思維是在高速運轉(zhuǎn)的,是一種十分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
總之,課堂革命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這種發(fā)現(xiàn)是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能人。
三、踴躍展學,人人成學習的強人
魏書生先生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睕]錯,課堂革命就要徹底把課堂還給學生。
案例一:筆者在《加法運算律》一課中的作業(yè)是這樣設計的:
1. 必做題:
(1)連一連。
59+0=0+59
(74+49)+51=74+(49+51)
33+(48+67)=(33+67)+48
(2)填一填。(在○里填上合適的內(nèi)容)
47+○=23+○
(56+○)+c=56+(d+○)
2. 選做題:1+3+5+…+17+19=( ? ?)。
【設計意圖】 層次鮮明的練習,滿足了每個孩子的需要。在本環(huán)節(jié),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樣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在學生解答完以后,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中交流,在互幫互助中把簡單問題及時消化,真正實現(xiàn)“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又?,教師再問,這里有哪些題需要講解?于是,學生便把有難度的、錯誤率高的題一一拋出來了。此時,再邀請思路清楚、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當小老師一一講解,學生聽得特別專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筆者在《加法運算律》一課中的作業(yè)是這樣設計的:
1. 學一學。
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柵欄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的面積最大?
答:圍成長( ? )米,寬( ? )米的長方形,面積最大。
2. 填一填。
王大叔用12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草皮鋪大長方形,怎樣鋪的周長最短?
答:鋪成長( ? )米,寬( ? )米時,周長最短。
3. 練一練。
王大叔準備在剛才圍好的花圃里種上玫瑰、百合、郁金香,最少種一種,最多種三種,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種植方法?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解答完后,同樣采用了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小組內(nèi)校對答案,有問題的各抒己見,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在小老師的耐心講解下,把簡單的問題及時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再一次深刻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接著,再全班針對有難度的第三題進行交流,在小老師的講解下弄懂思考方法,不僅講解的同學得到了鍛煉,體驗了成功,其他同學也在聽講的過程中,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想當小老師的欲望。
總之,課堂革命通過踴躍展示,讓每個孩子都能及時分享所思所想,掌握所見所聞,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強人。
綜上所述,課堂革命要從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要去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