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要: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單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效率。文章指出,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來設計概念引入,由此來幫助學生對概念形成認識和理解,提升概念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引入策略
數(shù)學概念是學生掌握數(shù)學理論,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的根基所在,因此概念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點尤其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畢竟小學階段是學生系統(tǒng)化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開始,能否幫助學生彌補抽象思維能力不足的短板,能否讓學生在概念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厘清知識的脈絡,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予以積極而有效的關注,并在概念引入的過程中巧妙操作,提升概念教學的質量。
一、優(yōu)化導入情境的創(chuàng)設,增強感性體驗
小學生的思維形式主要還是具象思維,他們更容易接受那些具體而直觀的概念和認識,如果概念太過抽象,這無疑會增加他們學習的難度。因此在概念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尤其需要關注情境的創(chuàng)設,我們需要通過立體而直觀的場景讓學生產生更加生動而形象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有效依托于事物的表現(xiàn),在此基礎上展開歸納總結等工作,他們也將更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
在概念引入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具體模型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展開比較,讓學生對事物的共同點進行總結,進而有效形成概念。教師在選擇相關實例或模型時,務必要選擇那些具有典型性的素材,一定要減少對學生認識的干擾,這樣也更易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探索中明確隱含在概念中的本質內涵 [1]。
比如有關圓柱的認識,教師可展示茶葉罐、爆竹、茶杯等實例,然后讓學生將這些實物與圓柱的教具模型進行比較,由此讓學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提煉和總結。此外,圓柱的其他概念也可以讓學生圍繞著具體模型來進行認識,比如什么是圓柱的底面、什么是側面、什么是高,這些內容整合起來將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圓柱表象。
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要善于采用多元化的信息來對學生進行刺激,從而讓學生形成更加廣泛而全面的認識。依然以圓柱的概念引入為例,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時,可以播放圖片:學校禮堂前的石柱、學校操場的旗桿、樓梯邊的自來水管,等等,這些畫面可以讓學生對即將所學的內容產生一個大概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實踐操作的方式來探索,安排他們自己制作一個圓柱,學生在自主制作的過程中,必然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圓柱各個部位的名稱,同時還能把握其在形狀上的基本特點。
在概念導入階段,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設計,可以為學生的概念建構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學生也會由此而自發(fā)地對事物和概念展開比較,并最終在概念認識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概念總結能力。
二、設計活潑生動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學習本就是一個辛苦而枯燥的過程,如果我們的教學只是純粹的理論灌輸,這將進一步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在概念學習的過程中,概念是數(shù)學抽象的結晶,學生如果要形成理解,本來就需要付出大量的艱辛,如果沒有學習興趣作為支撐,他們的學習效率將很難得到保障。
為了更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設計各種生動且有趣的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故事的講述,可以是數(shù)學實驗的開展,只要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投入到概念學習之中,這些活動就是有益的。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應該順應學生的興趣特點,所以我們應匹配學生的心理需要來設計各種活動,并且將相關概念教學融入其中,能夠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2]。
比如在指導學生研究“體積和容積”時,筆者就是通過魔術加實驗的方式來組織課堂的,這樣的處理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提升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有效對接教學內容的魔術和實驗必然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對概念的屬性產生更加深刻而透徹的理解,這對學生的概念建立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筆者在教學中所設計的活動有這樣兩個:(1)趣味小魔術,比較兩個形狀完全相同的杯子所能盛水的量,在其中一個杯子中放入立方體,由于立方體擠占了空間,這自然會導致這個杯子所能容納水的量比較小,這個小魔術的揭秘過程可以讓學生理解“占空間”這個關鍵詞;(2)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會不同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差別,從而感受“容納”的含義。兩個活動相互對比,可以讓學生對體積與容積產生較為深刻的認識。
三、結合生活經驗組織教學,激起學生共鳴
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對生活經驗展開回憶,進而讓學生重組已有認識,并完成概念的自主提煉。對學生來講,如果教師能夠聯(lián)系他們的實際經驗來組織教學,將讓學生產生心理共鳴,并且在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中獲得更加顯著的提升和認識 [3]。
比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平行線的概念,教師可以用筆直的火車軌道為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兩條鐵軌沿著直線方向無限延伸,那么是否可能出現(xiàn)交點呢?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出問題:操場上雙杠如果無限延伸,是否可能出現(xiàn)交點呢?操場上的跑道線是否也有類似的結論呢?這些都是直接從學生的生活中選取的素材,學生也能夠產生更加實在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平行線產生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組織教學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而且教學內容更接地氣,也能夠讓課堂更加親切,尤其對小學生來講,他們的抽象思維還比較單薄,所以直接選取他們所熟悉的內容來建構課堂往往能夠讓他們產生理解和認識,這對學習難度的降低非常有效。
當然,也必須要指明的是,學生的某些生活經驗也存在片面性,所以教師在這里尤其要注意對學生的已有認識和經驗進行分析和研究,要及時幫助學生更正那些錯誤的認識,防止錯誤經驗干擾學生正確概念的建立。比如有關“生活中的比”,很多學生將體育比賽中的比分也拿過來混為一談,這是需要教師在引導中幫助學生進行辨析的,即我們要讓學生明確“比”和“比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shù)學的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站在學習主體的地位,圍繞學生的學習需要來設計各項教學活動,特別是在概念引入時,教師必須有效對接學生的認知習慣和經驗基礎,讓課堂教學為學生的概念建立提供切實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陳長河,李建明. 數(shù)學概念探究教學中“教師引導”的作用不可替代[J]. 數(shù)學通報,2009(3).
[2] ?程新展. 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十種常用策略[J]. 中國數(shù)學教育,2010(4).
[3] ?金賓賓. 小學數(shù)學概念引導型教學實踐分析[J]. 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