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朱國定
摘要: 以初中化學“爆炸條件探究”的實驗課為例,介紹面粉爆炸實驗的探索和改進,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組織作了闡述與反思。提出真正的改進實驗應安全可行、現(xiàn)象明顯、重復性好,不僅給學生實驗探究帶來便利,也要給同行更多啟發(fā)。
關(guān)鍵詞: 實驗改進; 面粉爆炸; 教學反思; 價值追求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9)1007303 ? ? ?中圖分類號: G633.8 ? ? ?文獻標識碼: B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科學,實驗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guān)的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1]。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不僅安排了眾多的教師演示實驗,還專門設計了8個具有化學特色的分組實驗。筆者在設計組織“爆炸條件探究”實驗課中,堅持以學生分組實驗為主體、以探究學習為基礎(chǔ)設計教學內(nèi)容,突出化學學科特色。下文介紹筆者在教學設計與組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和解決方法,與同行們交流。
1 教學內(nèi)容分析
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95頁,正文插入了定向爆破、面粉爆炸和爆炸極限的介紹[2]。教材指明了教學重點: 了解燃燒型爆炸的基本條件和體會爆炸極限的存在。本節(jié)課在設計中應注重以下4個方面[3]:
(1) 面粉爆炸、氫氣燃燒爆炸都屬于由燃燒引起的爆炸,屬于化學變化,在教學中應與物理爆炸作比較。
(2) 爆炸實驗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燃燒型爆炸的特征: 固體可燃物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氣體與熱量,這兩者使體積有限的空間內(nèi)的氣體體積迅速膨脹,壓強急速增大從而發(fā)生爆炸,且壓力差越大爆炸的效果越劇烈,讓學生從實驗中了解燃燒型爆炸發(fā)生的基本條件。
(3) 氫氣爆炸實驗的主要目的除了使學生認識爆炸現(xiàn)象外,還應該讓學生體會爆炸極限的存在,引導學生認識到可燃性氣體爆炸與爆炸極限有關(guān),從而建立點燃(或加熱)可燃性氣體之前必須驗純的意識。
(4) 教學中,還應結(jié)合實驗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各種爆炸現(xiàn)象,學會預防和避免爆炸發(fā)生,強化安全意識。
2 “面粉爆炸”實驗的設計和改進
筆者設想把教材中的面粉爆炸實驗(見圖1)設計成分組實驗(4人一組,一個班級分成12組)。發(fā)現(xiàn)問題如下: 洗耳球不能將面粉充分揚起,蠟燭火焰很難點燃面粉,失敗概率較高;實驗使用的食用油瓶罐,難以大量準備,且大小不一,不同空間對實驗有一定影響;蠟燭固定在塑料瓶靠邊一側(cè),易使塑料瓶壁受熱融化變形,不易多次或重復操作。
筆者嘗試了不同的改進裝置(見圖2、圖3),收集了圓筒式外賣盒、飲料瓶、“農(nóng)夫山泉”超大桶礦泉水等容器,實驗的結(jié)果都不理想。資料中改進實驗也有很多,經(jīng)過反復實驗,事實與理論相差甚遠。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和思考,做了如下改進(見圖4)。
改進1: 無底HDPE塑料瓶代替食用油桶。
優(yōu)點: (1)便于收集,市售1.5L飲料瓶大都是由這種白色、半透明硬質(zhì)塑料制成;(2)耐高溫,可經(jīng)受反復實驗,高溫下不變形、不軟化。
改進2: 蠟燭位置由邊緣移至中間,用固定在橡皮塞上的燃燒匙支撐,橡皮塞打雙孔,一孔插玻璃導管,另一小孔插燃燒匙。
優(yōu)點: (1)蠟燭火焰遠離瓶壁,避免塑料瓶軟化變形;(2)蠟燭高度可以通過燃燒匙的高度調(diào)節(jié),使火焰位于瓶中央偏下,更容易點燃粉塵;(3)燃燒匙凹槽朝下,且直徑大于蠟燭底面,可抵御打氣筒直吹的強風,有效避免蠟燭熄滅,重復性較高。
改進3: 鼓氣設備改用打氣筒替換洗耳球。
優(yōu)點: (1)方便收集,物理實驗室或者市場有吹氣球的氣筒出售;(2)打氣筒鼓氣量足,可以將面粉充分揚起。若無硬紙板覆蓋,沖出塑料瓶的火光可達0.5m高,效果十分明顯。
注: 加入食用面粉即可,無需加熱烘干等處理,簡化實驗過程;用50mL燒杯盛兩次即可滿足實驗用量。
3 教學過程設計
實驗的改進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江蘇無錫教科院何翔曾指出: 化學實驗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認知和學習,如果實驗的改進單單停留在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不能引領(lǐng)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探究原理,這反而會削弱化學實驗的教學功能[4]。
3.1 情景創(chuàng)設,引入主題
[視頻]加油站工作人員用滅火器噴向吸煙男子。
設計意圖: 視頻真實且夸張地突出加油站“禁止煙火”的重要性,與本節(jié)課的主題“爆炸條件的探究”相呼應。加油站的情境也貫穿整節(jié)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3.2 感受爆炸,激發(fā)興趣
教師: 你能制造一場爆炸嗎?
[實驗]食品包裝袋填充空氣,扎住袋口,用手擠壓爆炸(學生動手);由帶橡皮塞的打火槍引燃氫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爆炸(教師演示)。
設計意圖: 區(qū)分物理爆炸和化學爆炸的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氫氣爆炸震耳欲聾,塑料瓶飛出十幾米,學生對“化學爆炸”印象深刻。
3.3 嘗試爆炸,探索未知
教師: 你相信面粉也會爆炸嗎?
[活動]參考教材組裝面粉爆炸(改進)裝置,完成實驗;思考面粉爆炸需要的基本條件。
設計意圖: 由于學生打氣的力度和角度不同可能會影響爆炸效果,一定會經(jīng)歷失敗的過程,而改進后的裝置重復性高,能讓學生反復實驗,在成功和失敗中總結(jié)經(jīng)驗,突出科學探究的樂趣;且?guī)е鴨栴}去動手實驗,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意義。
3.4 啟發(fā)誘導,小結(jié)知新
[板書]小結(jié)面粉爆炸的基本條件。
設計意圖: 觀察爆炸不是目的,引導學生總結(jié)爆炸條件才是目標。不同班級上課時,學生都能獨立總結(jié)出爆炸條件。如: 學生回答:“燃燒的蠟燭是給爆炸提供明火”;“面粉被吹起來作為可燃物”;“只有被打氣筒吹起來的面粉才能因為燃燒而爆炸,桶內(nèi)沒有被吹起來的面粉便沒有燃燒,得出爆炸需要面粉和氧氣充分接觸”等。由于反復實驗的經(jīng)驗積累,學生的回答多次運用對比的方法,語言較規(guī)范。但此時學生并未提出“爆炸極限”的概念。
3.5 演示啟迪,引發(fā)沖突
教師: 你確定這樣就可以爆炸嗎?
[演示]釋放打火機中的氣體至實驗室中并點燃,沒有爆炸;家里燃氣灶用火點燃也沒有爆炸。為什么看起來滿足了爆炸條件卻沒有發(fā)生爆炸呢?
設計意圖: 從已知出發(fā),產(chǎn)生矛盾沖突,學生回答是因為可燃性氣體的濃度(體積分數(shù))不夠,順理成章引出爆炸極限的概念。
[活動]探究氫氣爆炸極限,用350mL礦泉水瓶做容器,利用排水法分別收集體積分數(shù)10%~90%范圍內(nèi)不同濃度的氫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并用瓶蓋旋緊(學生活動),用帶有橡皮塞的打火器替換瓶蓋并點燃(教師指導)。
學生分組實驗不能驗純(后面反思中介紹原因),也不能讓學生將瓶中的水完全排盡,后果是大量氣體從瓶口逸出,導致體積分數(shù)不準確。這個實驗安排只是讓學生體會“爆”與“不爆”,感受爆炸極限。課上設計讓兩組學生同時收集相同的混合氣,避免其中一組收集的氣體誤差太大而失敗。
3.6 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
[應用]請給加油站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來預防爆炸;如果夜間發(fā)現(xiàn)管道煤氣泄漏,你該如何處理;剛才收集氫氣實驗過程中,老師做了哪些預防爆炸的措施?
設計意圖: 以多元化活動鞏固學習的知識,檢驗學習成果,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安全意識。上述最后一個問題傳達給學生一個理念: 化學實驗有危險,但只要正確運用知識,合理操作,危險是可以避免的。
4 教后反思
4.1 謹記安全第一
備課組成員曾提出本節(jié)課不適合給學生分組,尤其是探究氫氣爆炸極限實驗,一旦教室中出現(xiàn)明火且學生實驗過程中泄漏過多氫氣,極易發(fā)生爆炸。為了避免危險,應采取以下3個措施: ①發(fā)生裝置統(tǒng)一使用初中階段還沒有接觸的啟普發(fā)生器,避免氫氣泄漏;②在第二個分組實驗學生準備收集氫氣和空氣混合氣前,回收火柴,杜絕火種。同時也解釋了學生收集氫氣時,無法驗純的原因;③實驗過程中應確保教室開窗通風。
4.2 改進實驗的初衷
實驗籌備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材安排的實驗很難成功,查閱文獻,收集大量改進實驗,皆以失敗告終。文獻中的失敗,不能說是作者改進方向失真,也許作者本人成功了,但缺少對實驗細節(jié)的介紹和描述,導致讀者無法重復;較多改進實驗文獻中只有實驗裝置的圖示,缺少成功案例的真實展示,是否只是一種設計,并未得到證實?個別改進實驗準備的用品多達幾十種,化簡為繁,實不可取。
因此,改進實驗必須要安全、可行、現(xiàn)象明顯等,更要兼顧重復性、操作簡便和材料易得。真正的改進,不僅要給學生學習帶來便利,也需給同行們更多啟發(fā)。
4.3 實驗探究的價值追問
課后交流過程中,有的教師提出:“我平時講課中對爆炸條件的講解基本上是運用閱讀、填空形式,十分鐘就講完了……?!惫P者認為,化學學習課堂是需要輕松、有趣、豐富、真實的實驗來滋潤的。雖然本節(jié)課只有兩部分組成,學生的收獲在應試中也很難以紙筆的形式得以體現(xiàn),但是學生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的學習熱情和得以培養(yǎng)的學科素養(yǎng)是其他課堂無法給予的。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學習時感悟、感悟后升華才是科學的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王祖浩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上冊)[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95~96.
[3]沈健.中學理科實驗教學指導——初中化學分冊[M].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12: 141~145.
[4]何翔.基于比賽作品分析的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設計思考[J].化學教育, 2014,(13):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