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摘要: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的蓬勃發(fā)展,海外孔子學院、各語言學校、各所大學的中文課程數(shù)量驟增,對外漢語教學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果實。任務型教學法,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有效的教學理論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它突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漢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本文將以任務型教學法在各地區(qū)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為例,分析其在應用過程中的異同以及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原則;設計過程
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在用中學”的語言教學途徑。任務型教學法的關鍵在于引導和指示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圓滿完成這些任務后,學生的書面語和口語交際能力也會逐漸提升。本文將通過列舉任務型教學法在五大洲七個人國家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并重點對比其設計原則和設計過程在具體情境下運用的異同,分析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積極意義。
一、亞洲泰國地區(qū)
(一)設計原則異同對比研究
喻鵬飛在《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泰國春蓬華民公立學校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強調任務型教學法在設計任務內容遵循的原則分為是:要具有真實情境,要有目的性,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有趣味性和多樣性。其中,要有真實情境對應劉亞楠提出的真實性原則,要以學生為中心對應劉亞楠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原則,要有趣味性和多樣性劉亞楠提出的趣味性原則。
(二)設計過程異同對比研究
喻鵬飛將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過程設計可分為任務前階段、任務中階段、任務后階段。任務前階段包括任務導入,語言輸入性活動,任務布置和示范。任務中階段包括輸出性任務,報告任務。任務后階段包括教師點評,語言形式操練。
二、歐洲匈牙利地區(qū)
劉琳在《任務型教學應用于匈牙利大學初級漢語口語課堂的反思與建議》中將任務教學設計原則分為真實性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原則、目的性原則、信息交流原則。其中以信息交流原則為中心,進行教學。劉琳在實施具體教學時,將11個話題整合為10個話題,并根據(jù)每個話題下的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任務活動。將設計過程分為任務前、中、后三個階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美洲美國地區(qū)
丁清在《任務型教學法在美國小學初級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提出,美國的小學對漢語教學的要求一般不高,制定的目標并不明確。丁清將任務型教學法的設計過程分為:任務前階段。任務環(huán)階段。語言聚焦階段。其中語言聚焦是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評估成果,教學重心由意義轉向形式,評估的重點是學生語言輸出是否流暢,是否促進了任務的完成。
四、總結
任務型教學法在設計過程和設計原則的應用上,各地區(qū)的情況基本相同,對外漢語教師會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適當增減相關的特定內容。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可主要針對囿于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不敢表達觀點,不敢開口講漢語的學生進行教學,這樣能夠很好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漢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要圍繞教學目標開展任務,遵循任務型教學法的設計原則和設計過程,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進而促進漢語習得。
參考文獻:
[1]郭慶.談任務型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8(26):34+36.
[2]張璐.任務型教學法在對韓漢語口語課中的應用——評《國別化:對韓漢語教學法(上、下)》[J].高教探索,2018(05):131.
[3]李美慧.任務型教學法在中級口語課中應用與研究[D].渤海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