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葳漪
時光會為相遇放慢腳步,我始終相信。在這個冬天,紀念林清玄先生。
1月23日上午,我正在泛亞技術(shù)中心開會,聽著同事們在做凱迪拉克的品牌解讀,突然收到一條和現(xiàn)場氛圍大相徑庭的推送:臺灣作家林清玄逝世。
最近幾年,和臺灣接觸越來越多。每年兩次的固定到訪、Facebook上交流密集的臺灣朋友,還有各種出版物、書籍、唱片、食物……對臺灣的感覺越發(fā)立體、多元。而之前,臺灣給我的印象,只是林語堂、白先勇、龍應(yīng)臺、林清玄、余光中、李安、朱天心、周杰倫……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快意地成為一篇長文的主角。
林清玄不僅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chǎn)的一位,也是獲得文學(xué)獎最多的一位,最著名的“菩提系列”每本平均銷量達二三十萬冊。他的文字精致、清幽,頗有“克己復(fù)禮”的寓意——這個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顏淵》中,克制己身私欲,為了恢復(fù)禮制;而恢復(fù)禮制,是為了實現(xiàn)仁德。
想看到林清玄的文章很容易,他在大陸出版了《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馬尾》、《人生幸好有別離》等著作。《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上,他的短文如池水中的錦鯉,常常會出現(xiàn)。甚至人教版、北師大版的小學(xué)語文課本也有他的作品。
他說:
“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樣沉靜,一樣的香。一個人內(nèi)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懼浮世?!?/p>
“平靜的樹都能喚起我們的感思之心,何況是翩翩的彩蝶、凌空的飛鳥,以及那些相約而再來的人呢?”
“世人很少對今生有懇切的了解,卻妄圖去了解前世,世人也多不肯依賴眼前的真我,卻花許多時間寄托于來世,想來令人遺憾?!?/p>
“一切因緣的雪融冰消或抽芽開花都是自然的,我們盡一切的努力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因此,開花時看花開,凋謝時就欣賞花的飄零吧!我們盡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來的任何一片葉子回到枝頭,因此要存著敬重與深情的心,對待大地這種無言的呈現(xiàn)。”
“有的人種花是為了圖利,有的人種花是為了無聊,我們不要成為這樣的人,要真愛花才去種花?!?/p>
“如果我們要看見這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對水晶一樣自然清澈的眼睛;如果我們要體會宇宙更深邃的意義,則需要一顆水晶一樣清明、沒有造作的心。”
他曾說自己不知道今生會寫幾本書,但是,“我知道我會寫到離開世間的最后一刻。在一個貧困而單調(diào)的年代,我生長在偏遠又平凡的農(nóng)村,陪伴我長大的,只有很少數(shù)的文學(xué)作品和書包。文學(xué)的情懷,使我養(yǎng)成了純粹的心靈,像司馬相如一樣,無視庸俗與豪奢,無忌流言與蜚語,勇于追求,一往無悔;文學(xué)的情懷,使我能立志,志在千里,壯心不已,從青年到老年,一直向往森林、海洋、云彩、天空與遠方。”
林清玄的文字,有著較深的古典修養(yǎng)和古典審美,并結(jié)合西方美學(xué),唯美又浪漫的藝術(shù)情懷是他始終秉持的文學(xué)精髓。散文中透著的人性樸素、耐性,讓人看得懂且深覺文學(xué)的魅力,比網(wǎng)絡(luò)上的那些“走起”、“燥起來”、“去浪”、“Sgr”實在不知道優(yōu)雅、美好多少倍。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總有人在堅守著昔日華貴的蒼涼,逆轉(zhuǎn)著深邃時間的紋路,營造著幾十年前的夢影。不肯隨波逐流,不肯降格以求。
時光會為相遇放慢腳步,我始終相信。在這個冬天,紀念林清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