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磁州窯陶瓷借鑒并融入了唐代長沙窯瓷器制作的特點,其作品廣泛流傳于民間,成為北方民眾最受歡迎的陶瓷產品,其裝飾具有卓越成就。本文從宋朝磁州窯的裝飾工藝入手,具體分析其裝飾特點,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毛筆繪畫裝飾、刀具劃刻裝飾和釉料裝飾。另外,還對磁州窯的產生和發(fā)展做出了進一步的探究,并有針對性地從技藝方面研究繪畫裝飾、地理環(huán)境層面對釉料裝飾影響、其他工藝對刀具裝飾手法影響三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宋代;磁州窯;陶瓷;裝飾工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宋朝時期,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濟迅速發(fā)展[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和藝術審美相應改善,陶瓷產品得以發(fā)展。對于宋代北方陶瓷工藝的看法,大多對汝窯等官窯比較熟悉,往往忽視民窯陶瓷工藝產品。陳萬里先生曾說過,宋代北方的民窯瓷器,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于中國的瓷器工藝有著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2]本文就宋代北方民窯磁州窯進行探討。磁州窯始于北朝,盛于宋朝。其特點是粗陶細作,運用多種工藝技法進行裝飾,種類繁多,裝飾樣式高達幾十種,創(chuàng)造了諸多藝術形式。[3]陶瓷技工善于應用不同的裝飾材料,熟練應用各種裝飾技術,進一步穩(wěn)定了磁州窯的特色裝飾地位。
按照裝飾工藝劃分,陶瓷劃分為三大種類:一是以毛筆為裝飾工具的陶瓷品種;二是以釉料為主的黑釉瓷和低溫顏色釉瓷器裝飾工藝;三是利用各種工具進行劃刻藝術裝飾。本文以這三種裝飾工藝為例,探討磁州窯陶瓷產品的藝術特點及審美追求。
一、宋代磁州窯的裝飾工藝
(一)毛筆繪制裝飾手法
磁州窯民間裝飾藝術在隋唐裝飾圖案和繪畫技巧的基礎上,吸收了宋代書法、繪畫的新成就,創(chuàng)作出獨特民間藝術風貌的產品。流傳于民間的各種白釉、黑釉和綠釉彩瓷、毛筆繪畫裝飾工藝將傳統(tǒng)技藝融入到陶瓷裝飾。以白釉黑彩裝飾為例,搭配黑白兩種顏色,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裝飾圖案多為一些紋路,具有一定的抽象意義。紅綠彩陶瓷也被人們認為是最具特色的產品之一。將釉上和釉下彩共同用于陶瓷裝飾,在施以白色化妝土的瓷器燒成后繪制紅綠黃彩料,二次低溫燒制,成瓷后表面形成亮光與瓷器釉面結合,使之融為一體,顏色上協(xié)調明亮。反觀宋代的文化環(huán)境,其文人畫盛極一時,在磁州窯陶瓷裝飾上也有一定的體現(xiàn),但其裝飾根本保持民間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說明磁州窯把文人畫的裝飾手法與大眾百姓所喜愛的圖案題材進行結合(圖1),既跟隨了文人畫的時代潮流,又滿足了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
(二)黑釉瓷和低溫顏色釉
磁州窯所造陶瓷器的種類有很多,其中黑釉瓷和低溫顏色釉是比較突出的兩個品種。第一,黑釉瓷。從質地、含量、顏色和裝飾品等方面進行描述,其質地材料必須是本地的黃土,因陶瓷的含鐵量相對較高,遇高溫會發(fā)生一定的色變,這也被稱為“窯變”。第二,低溫顏色釉。這種裝飾技藝與唐三彩的制作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這種釉地主要包含黃、綠、黃綠和翠藍四種釉色,并附以鐵、銅和錳等礦石材料,然后低溫烘燒而成。[4]陶瓷表面較為光滑,色彩艷麗。這種裝飾手法類似于工業(yè)材料的混合裝飾,并結合了唐三彩、劃刻和鐵銹花的工藝技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裝飾風格。
(三)剔、刻、劃裝飾手法
這一類以刀具為主要工具的裝飾手法。這種劃刻工藝主要應用的陶瓷質地有白釉、黑褐釉和珍珠地等,當陶瓷胚胎定型后進行劃刻,是一種傳統(tǒng)的裝飾工藝。其中,以白釉地剔劃為主的工藝裝飾是磁州窯較為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裝飾。其工藝為剔去圖案輪廓外的化妝土,使化妝土和陶瓷胚胎產生對比效果,目的是更加襯托主題圖案,黑釉的剔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類的裝飾手法,巧用材料、肌理、色彩烘托主題,黑白對比、浮雕對比的手法使裝飾更加鮮明,產生了強有力的視覺力沖擊,其特殊性在于裝飾的層面更加豐富,給人以豐滿的視覺感受。
二、追本溯源
(一)技術的成熟
技術的成熟對毛筆繪畫裝飾手法的影響頗大。在磁州窯的制作技巧中,以繪畫技藝和燒制技藝最為突出,受毛筆繪畫裝飾的影響也最大。磁州窯的技工能夠充分把握毛筆繪畫裝飾技巧,并能夠靈活應用。如龍紋,由威嚴兇惡變得和善俏皮;鳳紋、虎紋的繪制簡潔凝練,利用紋飾變化表現(xiàn)動感。傳統(tǒng)工藝中較為死板的裝飾風格慢慢被摒棄,新興的裝飾工藝更加注重自然美感,畫工們不再是單純對描繪對象的臨摹,而是加入自己對生活及藝術的理解,每一筆都成為抒發(fā)感情并含有自然哲理的形態(tài)單元,足以證明磁州窯工繪畫的高超技巧。其次,窯爐的改變。從直焰式演變成半倒焰、半平焰的混合形窯爐,極大地提高了成瓷率,為后續(xù)陶瓷裝飾工藝提供了充足的技術保障。
(二)地理資源豐厚
磁州窯的豐厚的地理資源為其陶瓷產品裝飾釉料提供了穩(wěn)定的保障。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有一處礦區(qū),該地區(qū)礦產資源種類較多,為磁州窯的生產制造提供了豐富的制作材料。這一帶的地下廣泛分布著可以用來制瓷的陶瓷黏土礦資源。磁州窯陶瓷用料主要是本地的青土,這種土質也屬于黏性土壤,生長于底部煤層,隸屬于瓷土礦,在巖石學上稱水云母——高嶺石復礦黏土巖,也稱半軟質黏土。[5]這類黏土層均生成于石炭紀煤系之下部,分布極廣,層位清晰,并且易于開采。 還有制作顏料的高鐵礦石——斑花石,鐵銹花則是用這種礦石粉碎研細后做顏料,繪制于瓷坯上。當?shù)剡€分布著豐富的耐火黏土和鋁土礦“堿石”,是制作化妝土的原料。使用這種化妝土制作而成的化妝白瓷也是磁州窯的代表產品之一。以水冶釉為例,其釉面無色而光滑。磁州窯不僅制作各種陶瓷器具,還盛產各種陶瓷原料、燒制燃料和裝飾顏料。
(三)受其他工藝影響
宋朝的各種民間藝術大放異彩,受到普通民眾的廣泛喜愛,可以說,在磁州窯裝飾藝術的發(fā)展時期正是宋代藝術的興盛時期,為磁州窯裝飾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具體的噴漆、繪畫、劃刻、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都對磁州窯陶瓷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其中受金銀器工藝和漆器工藝的影響最為明顯。珍珠地的劃刻藝術就類似于唐代制作金銀器的工藝,例如魚子紋的應用,在化妝白釉上魚子紋的裝飾工藝顯得別具一格,主裝飾內容外圍劃滿小珍紋飾以襯托主紋樣,主紋樣和珍珠地的結合,突出了圖案和白瓷的對比,簡潔活潑,擁有緊湊而有秩序的美感,彼此呼應,形成了極好的效果。另外,漆器工藝的應用和發(fā)展也對磁州窯裝飾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絞化妝土、絞泥和絞胎的應用。具體來說,利用絞泥工藝劃刻花紋,或直接作坯,或切成片狀嵌于坯上,然后罩釉燒成。 經過如此加工的陶瓷器,其裝飾效果給人以變化萬千之感。絞化妝土工藝是在絞胎工藝上的一種新發(fā)明,將兩種不同顏色的化妝土制成泥漿平灑在工作臺上, 然后將坯體在上面滾動,形成如浮云流水般的花紋。剔花產品的裝飾效果與雕漆如出一轍。
三、結語
磁州窯的陶瓷裝飾種類繁多,從毛筆的繪制、多種釉料結合、剔刻劃裝飾等多種裝飾工藝的開展,打破了其裝飾工藝的單體化。其主要原因受市場消費需求的影響,不同階級的需求迥異導致了該時期磁州窯陶瓷產品藝術個性化表達。以毛筆繪制的寫意圖案來滿足文人階層的審美追求,紅綠彩的配色裝飾迎合平民百姓對生活的喜慶向往,剔刻劃的裝飾技法繪制出靈動通透的裝飾圖案,做到老少皆宜。其產品既滿足大眾群體的消費水平,又做到樣式新穎,符合當時的流行文化,同時兼顧人們的精神審美需求,所以,磁州窯的裝飾上出現(xiàn)了個人獨立的裝飾審美意味。
民窯的性質決定了磁州窯走出了一條兼收并蓄、開拓創(chuàng)新并形成自己鮮明風格的艱辛道路。磁州窯裝飾藝術勇于承、敢于創(chuàng),它以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的風格,實用性和美感的高度統(tǒng)一,為后繼的陶瓷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裝飾藝術參考,促使我國陶瓷飾藝術出現(xiàn)一個繁榮燦爛的局面,是我國陶瓷藝術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此后陶瓷的發(fā)展助力。
參考文獻:
[1]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M].鄭州:中州書畫出版社,1983:9.
[2]陳萬里.宋代北方民間瓷器[M].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55:2.
[3]馮先銘.馮先銘談宋元陶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95.
[4]王建中.磁州窯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45.
[5]王建中.磁州窯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8.
作者簡介:劉星辰(1993-),女,漢族,遼寧撫順人,碩士,研究方向:設計學動畫設計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