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溫克族(俄語:Эвенки)是位于東北亞地區(qū)的一個民族。由于歷史原因,這個民族在俄羅斯與中國等地均有分布,在俄羅斯,鄂溫克族又被稱為埃文克族(Evenki,亦作Evenky)。
【關鍵詞】鄂溫克族;穹;服飾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由于鄂溫克族的日益遷移,其他民族也稱其為“索倫”“雅庫特”“通古斯”。新中國成立以后,以上三種稱謂全部取消,統(tǒng)一稱為“鄂溫克族”。
在鄂溫克語中,“鄂溫克”是“在南山坡或者在大山林居住的人們”的意思。
一、鄂溫克族的建筑
(一)穹
由于當時的歷史原因,鄂溫克族還沒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對日常必需品進行獲取的方式主要是漁獵,為了適應這種生活方式,一些容易搭建和拆卸的建筑成為了首選,于是,“穹”出現(xiàn)了。鄂溫克族管其叫做“仙人柱”或者“斜仁柱”(音譯為“穹”),如圖1。在鄂溫克語中,將用來對斜仁柱進行搭建的樺木桿為(斜仁)叫做斜仁,而將房子稱為柱,因而,斜仁柱即借助木桿創(chuàng)設的房屋。
搭建“穹”需要兩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對承重結構進行搭建,也就是用30根左右的木桿進行空間結構的搭建,形狀為圓錐形,可以有效地防風。有的還會把木桿的底部插入土中寸許,從而起到固定作用。正中心會留有綁著短木的木桿,連接著正對門口的一段斜木桿用作掛吊鍋使用。在穹的頂部還留有通風口,這樣在內部點火引起的煙能很快從頂部散發(fā)出去。由于“穹”這種獨特的結構,導致底部至出口間溫度是逐漸上升的,這樣,會形成氣流,在空氣流通的同時將內部的蟲子吹出去,同時頂端還設有一個樺皮做的水槽,這樣即使下雨,也不會有雨水滲漏熄滅篝火。其次是將材料覆蓋在之前搭建的承重結構上面,我們可將其稱為“圍子”。夏季的時候,主要是運用便于采集的樺樹皮進行“圍子”的搭建,樺樹皮有著良好的透氣性,并且還能夠對蟲子起到防治作用,且較于冬季,夏季的“穹”會建造得稍微小一些。到了冬季,由于長達10個月的寒原天氣,“圍子”的選擇便改用保暖的雪鹿皮和狍皮等獸皮圍蓋。在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中,可以到處找到這樣的覆蓋材料。搭建完穹之后,還會在穹的周圍圈上一圈籬笆一樣的建筑,這是為了防止馴鹿進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鄂溫克族,“穹”一般都是由女人建造的,它的大小與家庭的貧富有關,富人的居住面積比窮人的大得多。
鄂溫克族人過去的住宅,都是呈(一)字形排列,最多十多戶。不同于中原地區(qū)的圓形房屋布局,據說這是為了進行在氏族社會中所有成員都地位相等的精神。每個“穹”高度為5-7米,直徑3-5米。皮棚內,都是圓形,圍繞著火塘布局室內,3個鋪位對火位圍繞,中間的鋪位和入口相對,叫做“瑪路”,這個位置顯赫,通常都是對偶像神“魯瑪”進行供奉,其下的一般其居住者多為貴客或者年邁的人。而且只允許主婦和未滿十五歲的女孩接近,別人不得靠近。左右鋪位稱作“奧路”,右側的奧路為老年夫婦的席位,而左側為青年夫婦?;鹛廖挥诮ㄖ恼行?,由于火對于鄂溫克族的特殊意義,火塘中的火是不允許熄滅的,也不允許將其他無關物品丟到火塘中焚燒,并且從火塘上跨過去被認為是對火神的不尊敬,而在每一次遷徙的過程中,鄂溫克族人都會將火種精心保存,帶到下一個駐地。
在鋪位和火塘間的位置屬于活動空間,通過筆者在俄羅斯的考察發(fā)現(xiàn),房屋的入口正對面是男人的區(qū)域,可放置槍和勞動工具。女人的區(qū)域在入口處,如圖2。
這種布局與鄂溫克族的傳說有關。傳說認為,神明保護外出的男人,而“穹”內的神明,保護著內部的女人。并且“穹”的主人年齡越大,內部的神明就越強。但是具體是何種情況有待進一步考察。
鄂溫克族的基本社會單位是烏力愣,一個烏力愣由多個小家庭構成,一個家庭住一個烏力愣,當一個烏力愣已無法居住下全家的人口就要實行分居一般由長子的家庭先搬出去,在像火神進行禱告后,父母們會在自己的火塘中分一些火放入孩子的新家,這意味著生命的延續(xù)與傳承,而他們搬入新房前,會讓牛羊等七種動物先進去,這是他們對“穹”表示尊敬的一種做法。同時,他們認為不能夠繞房子走一周,這樣會打擾“穹”內的神明,神會報復。而在走入“穹”之前,槍是要放在外面的。在“穹”的后面常常有幾棵小樹掛上樺皮盒,供神偶使用,這里也是禁止婦女進入的場所。
(二)靠勞寶;木楞刻
靠勞寶是鄂溫克民族的倉庫,又被稱作“木楞刻”。這個倉庫是懸空的,搭建在樹上。搭建時主要是選取幾根可以將平面構成方形或者長方形的樹木,并且它的距離要相當于倉庫的面積,高度要能夠保證熊一類的野獸無法進入。然后將這些自然生長的樹木去掉樹冠,把他們當做搭建建筑的柱子,在此基礎上,用圓木相互交疊形成倉庫的四面墻壁,再將板片搭建成“人”字形的屋頂。入口設在房子的底部,在地板上取一個開口,支上一根斜著的木頭,在上面刻出凹槽,當梯子作攀爬用,這樣一個“靠勞寶”就搭建完成了,如圖3。
它通常建在狩獵區(qū)域的中心點或者在遷徙途中會路過的地方,儲放不屬于當季的物品。一開始是作為居住點存在,后來逐漸演變?yōu)閭}庫。最早的時候,這些倉庫是一個烏力愣的人們共同建造,可以公用的,后來逐漸私有化,并開始有了上鎖的現(xiàn)象。
(三)地窨子
地窨子是一種半地下建筑,具有居住和儲藏功能。窨本身的含義就是地窖或者地下室。地窨子的選址主要是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大多于小山坡上。它的建造是從地面往下挖一個深坑,具體的大小由居住的人數(shù)來決定。然后,在土坑的中間立上兩根柱子作為支撐, 再用椽子搭建成“人”字型的屋頂結構,鋪上一層毛草等物品防風,最后在茅草上壓上半尺左右的厚泥土,一個地窨子的搭建就完成了,如圖4。地窨子的門通常是在南側,只在東北角留一個小小的窗子,用來透光。這樣嚴實的建筑主要是因為冬季的北方過于寒冷,而作取暖用。在地窨子的中央通常會搭建一個灶,用于生火,漫漫寒冬就靠著這些溫暖來度過了。
二、鄂溫克族的服飾
在對民族文化進行研究的時候,不可忽視的是傳統(tǒng)服飾,反映了民族特色及和別的民族的相異之處。服飾的功能在大體上分為五種,分別是(1)防護功能;(2)身份的證明;(3)社會地位;(4)性別、年齡的體現(xiàn);(5)服裝的禁忌。在鄂溫克族中,具體的體現(xiàn)如下。
(一)防護功能
由于鄂溫克族主要是在森林中居住,石頭堅硬,而且灌木叢很容易劃傷,同時還有蛇、蟲等的侵襲,所以鄂溫克族的服飾中鞋底都很堅硬,毛皮衣服等很結實。鄂溫克族的女人一年四季多著長靴,穿著裙式的長袍,這是為了在行走與騎馬的時候防止腿部與身體被劃傷,夏季多為單層透氣的皮,而冬天多為帶毛皮制品。很有趣的是,鄂溫克族的衣袖是與手套連接在一起的,只在中間開了一條縫,這樣便于在不需要手套的時候輕松將手取出,而在感到冷的時候可以便捷地戴上。
(二)身份的證明
由于西伯利亞的民族眾多,區(qū)分這些民族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不同的服飾裝扮便可大大地提高對他們的辨識度。
鄂溫克族女子,在尚未婚配的情況下,需要將沒有馬蹄袖的連袖長袍穿在身上,不能將坎肩穿在身上,而且頭發(fā)要梳成一條條的小辮子。已婚女子要穿有馬蹄袖的長袍并穿坎肩,上衣袖子中間用醒目的彩色綢緞縫制出一條叫做“陶海”的“道”,而衣服的鑲邊也采用了藍色和綠色等顏色的布,腰帶大多數(shù)都是鮮亮的黃色,梳兩條辮子。男女衣服的款式都差不多,大多肥大,但是男士的衣服比女士的簡單得多,沒有復雜的花紋與裝飾。男女皆為右衽,男式服裝兩邊都有開叉,而女式服裝沒有。衣邊、領口、開衩、大襟都繡有花邊,運用諸多的紋飾,諸如鹿角紋、水波紋、馴鹿紋等,并且順著衣服的邊沿進行鑲嵌,既大方又美觀。
(三)社會地位
鄂溫克人的衣扣是有很多講究的。由于官職的提升,衣服上扣子也會增多,并且價格也隨之提高。鄂溫克人中尊貴的人,還借助一些珊瑚、瑪瑙、翡翠等當作衣扣,并且地位高的人可用金銀線縫制衣物。項鏈同樣可以看出社會地位,比如用黑貂或者熊的牙齒的往往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人。鄂溫克婦女佩戴的項鏈,往往是色勒格,是圓形的,其下有諸多色彩相異的小鈴鐺和珠子,她們對這種裝飾非常喜歡,戴上之后,會聽到悅耳的叮當聲。
(四)性別及年齡的功能
鄂溫克族中年齡的大小與衣服有關,3-5歲時期服裝對性別的差異不大,之后才有區(qū)別,這是因為早期的科學技術不發(fā)達,小孩易夭折,在當時他們認為與魔鬼有關,而給小孩的衣物不加以區(qū)別,這樣就能讓魔鬼不知道性別。在女性衣裙中,腰部位置往往有一個寬約一寸的綠條。已婚婦女的衣裙腰部綠條前后寬窄不同,而未婚女子的腰部綠條,前后是同樣的寬度。已婚和未婚婦女的起肩也不同,已婚婦女的衣裙在肩部能夠重迭,稍微高出肩部,而未婚女子則肩部不沒有起肩。
(五)服裝的禁忌
鄂溫克人對綠、藍、黑色衣服青睞,對黃色和紅色衣服排斥,將白色當作孝服,即便作為內衣的情況下,也需要借助扣子和有顏色的絲線進行縫制,反映出對白色的忌諱。在過去的時候,鄂溫克族的衣著款式,有等級、地位和禮節(jié)的不同。例如,一般老百姓的男士服裝僅在兩邊有開叉,而官員的衣服則是前后左右都有開叉存在,并且還要對扣子進行點綴。
三、結語
從上述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鄂溫克族的建筑和服飾主要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鄂溫克族中,從早期開始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社會等級分化,這一分化在服飾上體現(xiàn)尤其明顯,但是同樣也體現(xiàn)在了他們的建筑中。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的研究可以讓我們進一步認識這些少數(shù)民族,從歷史上看到他們同其他民族的淵源和演變,他們也是世界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在回顧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孟瑛.鄂溫克族薩滿服飾造型藝術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8).
[2]走進阿木珠蘇森林資源管護林場[EB/OL]http://www.blhlyj.com/n/ focus/2015-07-07/6964.html.
[3]劉思游.赫哲族的住房類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5).
[4]關小云.斜仁柱與木刻愣——鄂倫春族民居[J].民俗研究,1995(3):59-60.
[5]杜剛,陳占柱.鄂溫克族百年實錄[M].北京中國文史,2008.
[6]唐戈.從“仙人柱”到“蒙古包”[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4(2):94-100.
[7]包海鳳.斜仁柱[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3):82-83.
[8]林雨.鄂溫克族生活習俗略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1994(1):58-62,57.
[9]李志忠,王敏.鄂溫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鎮(zhèn)地域性建筑文化初探[J].山西建筑,2017,43(16):8-9.
[10]馬本和,劉慧.文化CIS戰(zhàn)略——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族居住文化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2):105-111.
[11]張守生.地窨子考[J].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99(2):89.
[12]王偉.索倫鄂溫克宗教信仰:儀式、象征與解釋[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13]湯洋.論鄂溫克族傳統(tǒng)服飾的文化功能與變遷[J].三峽論壇,2014(3).
作者簡介:彭一涵(1994-),女,白族,湖南張家界,在讀研究生,重慶師范大學,考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