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生德育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德育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與機遇,這對我國的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從中學生德育教育的現(xiàn)實出發(fā),結合我區(qū)中學生的德育教育的特點,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議,以期能夠提高中學生德育教育水平。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4.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看作一種特殊的社會上層建筑因素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因此,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德育教育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相連。如人類文明時代初期,德育教育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出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專門的教育機構即學校的出現(xiàn),德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其有了專門的教育場所得以更有效的開展。人類進入智能時代以來,德育教育環(huán)境也隨之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對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與挑戰(zhàn)。人類教育發(fā)展史充分表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價值。當代的德育教育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絕對指導地位,加強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水平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德育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關于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交叉學科概念?!耙磺薪逃谟谛纬善返隆保虼?,按照教育學相關理論,被教育學家認為達到教育中的道德目的。而從倫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道德的本義是遵循著“道”(根本原理、原則)而獲“德”(“德”通“得”)的東西,通常是指所獲得的優(yōu)良品質、品性;社會學家則認為道德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衡量行為正當?shù)挠^念標準,是人類的內在信念與社會諸多關系互相作用下產生的一般性原則;一個社會具有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其中只涉及個人的稱私德,如個人或人與人、人與家庭等;涉及公共部分的稱為社會公德。綜上所述,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既獨立于個人意識,又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教育是使這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作用于人并以道德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途徑和方式。這對部分學者所持的“道德不可教”觀點產生了沖擊。所以,德育教育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加強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使之成長為人格健全的當代中學生勢在必行。
世界各國的德育教育無論是內容、途徑還是過程、目標都各具特色。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及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德育教育在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同時,各個區(qū)域也呈現(xiàn)出了各自的特點。德育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人民群眾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這也使我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育教育體系。因此,我國的德育教育內容除了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還包括政治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三觀”教育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1998年3月,《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對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作了充分說明,規(guī)程指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此后,德育教育的內容更是與時俱進,不斷添加了新的內容,從國家層面對我國中小學的德育內容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有效地促進了我國德育教育的發(fā)展。也正因為我國特殊的國情,德育教育雖然穩(wěn)中求進,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二、中學生德育教育問題的表現(xiàn)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多元社會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使其價值取向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中學生德育教育在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家長對德育教育認識模糊,無法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及德育教育的現(xiàn)實,認為學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體;甚至脫離實際地直接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德育教育相比較,得出我國德育教育完全落后等不負責任的結論;其次,教育工作者對德育教育的認識片面化,認為這只是德育處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與自己沒有直接關系。德育教育的目標、方式、目的、內容已經漸漸地與當前社會的發(fā)展程度與中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需求脫節(jié)的情況。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德育教育理論與德育教育實踐脫節(jié)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要求我們運用矛盾分析法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理清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并將二者有效結合。理論教育成為了當前中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中學生守則》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似乎為學校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使很多學生一提到德育教育就簡單地認為是對這些理論的教條式學習、填鴨式背誦,殊不知這一切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都擁有大量的現(xiàn)實依據。這使德育教育方式過于抽象,學生無法產生共鳴與認同,即使將此類規(guī)章制度“倒背如流”仍無半點成效。首先,我們要明確道德教育的本質要求就是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對于理論內容卻不進行恰當?shù)慕庾x與說明,學生缺乏合理的引導與規(guī)訓,在此基礎上缺乏實踐,即使展開實踐也難免在誤讀理論的指引下進行錯誤實踐,所以這樣的方式對于德育教育而言是致命的,最終使得一切成為“空中樓閣”。
(二)忽視學生是德育教育的主體
德育教育要求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通力合作。德育具有社會性,社會需要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家庭作為德育教育的基本單位需要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學校則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的德育工作直接有效實施的場所,然而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本末倒置的情況。美國倫理學家威廉·K·弗蘭克那認為:“道德是用來幫助人們改善生活的,而不是要對他們進行不必要的干涉。道德為人而設,不是人為了道德”。雖然德育教育有眾多參與者,但這也無法動搖學生的核心地位。無論是制定規(guī)則還是選擇德育教育方式,都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合理范圍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與發(fā)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中學階段正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追求個性、標榜自己是基本表現(xiàn),所以學生的道德行為也完全不同,而這時為了“方便”我們會采取統(tǒng)一化的德育教育模式,久而久之,學生對這種方式的排斥心理會越來越強,我們的德育教育也將宣告失敗。其次,過多的規(guī)章制度使我們完全忽略了學生的自律。艾伯特·哈伯得認為“自律就是在該做的時候,不管喜不喜歡,都去做你應該做的亊情的一種能力”,其實這種能力來自于人的自覺意識。人具有社會性,社會仿佛人的一面鏡子,當社會呈現(xiàn)出某種狀態(tài)時,人在不需要教條的影響下成為那個被社會化的“人”。學校好比一個小的社會,當某種正確的道德觀念成為主流意識時,人們都會選擇與其靠近,德育教育也就漸趨成功。以灌輸為主,陷入“主智主義”的泥潭,違反教育規(guī)律,將對德育教育產生無法彌補的后果。
(三)智能時代網絡倫理秩序的缺失對德育的挑戰(zhàn)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人們進入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智能時代。機遇意味著網絡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能夠通過在短期內獲取的大量信息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機會。但由于關于網絡安全的法律尚未完全成型,網絡因其虛擬性使得無法形成有效的網絡倫理秩序,這便成了違法亂紀之人的“樂園”。大部分人忽視了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的中學生群體更是如此,他們很容易成為不良信息的直接受害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失去基本的判別能力,從而成為“虛擬空間”的犧牲品。這對當前的德育教育工作可謂是最大的挑戰(zhàn)。網絡的跨時空性使人們無法有效控制其中流傳的信息,更無法以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工作,因此,轉變德育教育方式,重視學生的“自律”意識是信息時代進行有效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的舉措
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需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如果在具體措施的選擇上只根據一般性的教育規(guī)律采取相應措施而忽視特殊性,不但缺乏針對性還會降低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德育教育方式的改進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包括地域文化等在內的特殊性,努力提升中學生的道德水平。拓寬德育教育的途徑,改善德育教育方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在德育教育中的指導地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得知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了解到世界各國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德育教育在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不顧自身實際,逐漸“西化”,理論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使之與學生的現(xiàn)實道德需求不符。歷史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是經過時代考驗的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并在我國形成了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中學階段主要是通過對其歷史發(fā)展和理論內涵的學習,以理論宣傳與思想發(fā)展史的角度,讓學生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明白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待問題,了解當前的道德表現(xiàn)是社會物質發(fā)展在人們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客觀呈現(xiàn),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而不是灌輸式,使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前“道德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等不良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也是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有效利用德育教育資源,加強道德實踐
德育教育資源作為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得到有效發(fā)掘與合理利用。我們的德育教育資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首先,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梢院侠戆才牛M織學生通過實地考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加強其對黨的認同、對祖國的認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認識高度,達到將德育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其次,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大量的德育資源可以利用;以“文、行、忠、信”作為重要內容,采取“外省內注、躬行實踐”的方法,培養(yǎng)“君子”品格的儒家德育教育思想也值得我們借鑒,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參與其中,領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其內容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簡短的24個字表現(xiàn)了當今社會對德育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未來德育教育的發(fā)展方向,表面了當前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個層面并舉,多維度客觀表現(xiàn)了當前的主流道德思想,具有普世倫理價值,值得進一步加強。中學德育教育將以此為引領,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目標、方式和評價機制,加強理論學習,將思想認識提高至統(tǒng)一的目標,并以多種方式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學習活動,并加以踐行,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教育結合,以理論引導實踐,以實踐促進理論發(fā)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其理論內涵和實際意義,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實踐能力。
總之,對中學生德育教育方式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學生形成有效機制。對于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在遵循一般性原則的同時要認識到地域特征,主動把握學生的心理,開發(fā)新的教育資源,有效開展德育教育,提升道德水平,對維護祖國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提升公民綜合素質等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春波.論中學生的德育教育[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7.
[2]吳蓉.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德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開發(fā)與利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3]徐雁.多元文化視野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資源與高校德育教育研究[J].湖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4]劉玉蓮.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
作者簡介:依力亞·艾爾肯(1993-),男,維吾爾族新疆阿克蘇,碩士研究生,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倫理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