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增琴
【摘要】所謂“共生教學”,就是建立在教與學的良好相處、和諧相長基礎上,以培養(yǎng)學生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為追求,基于開放型目標而開展的一種“本色化回歸”課程活動形式?!肮采奔仁且环N教育理念,又是一種教學目標;既是一種課程形式,又是一種發(fā)展方向。究其本質而言,教師之“生”是基礎,學生之“生”則是目的。只有把“教生”與“學生”相互滲透并有機融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贏得令人期待的教學相長效益和效應?!敖虌D初來,教兒嬰孩?!毙W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原始黃金時期。筆者立足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擬就如何實施新時期的“共生”教學,試對此拋磚引玉。
【關鍵詞】“共生”理念;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yǎng);本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從理論角度上來講,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應當是目標一致、和諧相生的。然而由于種種力量性因素的影響,現(xiàn)實中的“教與學”之間客觀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直接導致了兩者之間的“不和諧、難共生”現(xiàn)象。那么,就小學語文課程活動而言,究竟如何實現(xiàn)教與學之間的“相向而行”呢?筆者在歷經(jīng)了一段時期的探索與實踐之后,比較成功地找到了它們的“鏈接點”和“共生點”?,F(xiàn)就“學習與理解”“體驗與運用”“想象與表達”“閱讀與習作”“實踐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簡要闡述并非成熟的私家窺豹之言。
一、學習與理解共生——小學語文本色化教學的客觀基礎
眾所周知,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體系中,學習與理解“字、 音、詞、句、文”等有關知識是貫穿其中的最基礎內容和最基本任務。比如,詞句釋義是最主要的基本功訓練。鑒于“字詞多義”的漢語言文字現(xiàn)象,我們應當組織并引導小學生——對于詞語釋義,切不可“以詞解詞”,也不能“望文生義”,而是要把這些字這些詞投放到切實可感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或實際語篇環(huán)境中去加以認真理解,才能夠體會得比較貼切、更加深刻。以《暖流》課文為例。單從字面上理解,“暖流”與“寒流”是相對的,它們本來都是指大自然中海洋水的大規(guī)模流動現(xiàn)象。然而,通過解析課文和學習理解,讓小學生從中切實地體悟到了文中“暖流”別具含義,具體地說,是指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實際到來與親切會談,為天津南開大學的廣大師生帶來了心中的無限溫暖。再如“變色龍”,原本是指名為“避役”的一種熱帶珍稀動物;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卻是比喻善于變化、見風使舵的宵小之人。
二、體驗與運用共生——小學語文本色化教學的基本途徑
“學以致用”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光學不用偽知識,學用脫離虛幻象?!边@是對“學用脫離”現(xiàn)象的驗證批判。俗話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痹谛W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始終本著“不忘根本、牢記初心”這一指導思想,努力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開展“學用結合、知行統(tǒng)一”的課程教學活動,從潛移默化中攫取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 以《黃鶴樓送別》課文為例,其中寫道:“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泵虾迫坏谴x去了,楊柳與沙鷗就能夠感受到兩人之間的“依依不舍”之情嗎?當然不是。這是李白“相由心生”的情感寫照。再如《孔子游春》課文,其結句寫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其意重在表明,孔子的循循善誘,讓弟子們切實地領悟到了“水之真諦”,師生之間的敬意和情感由此而越發(fā)地深厚了起來。就是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在理解基礎上更好學習與運用,從中贏得“1+1>2”的良好效果。
三、想象與表達共生——小學語文本色化教學的重要手段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睙o論從“工具性教學”還是“人文性教育”來說,“想象與表達”確是語文學科及其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共有元素”和“核心要求”。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語言文篇的學習與理解、聯(lián)系與運用,組織并引導小學生積極開展各類各式的“想象與表達”活動,以切實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特點和學用價值。以《狼和小羊》為例,筆者抓住課文結句“(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這一“空白現(xiàn)象”,以此讓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認知,完全自我地想象“小羊的最終命運究竟能夠如何呢”。經(jīng)過“想象與情感”的融合,有些小學生認為小羊“難逃狼口、死于非命”,有些小學生卻以種種理由讓小羊成功(或幸運)地“狼口逃生”,如機智自救法、路人偶救法等。只要小學生通過想象并表達合理性說法,就已基本達成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
四、閱讀與習作共生——小學語文本色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閱讀與寫作”不僅是語文課程活動體系中的有機組成,而且擁有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地位。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這“一吸一吐”現(xiàn)象,直觀而又形象地道出了語文學科及其課程教學活動的實質性內涵。在小學語文啟蒙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指導思想,善于把“閱讀與寫作”相互滲透并有機融合起來,并且不斷放大“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互動”效應,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贏得厚積薄發(fā)的良好效益。以《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課文為例。在課時教學結束之后,筆者要求小學生就“‘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哲理名言,在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認知基礎上,或者以“兒子”名義給高爾基爸爸寫一封回信,或者寫一份課文學習后的實際感想。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進一步理解與深刻性感悟,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攫取“三維目標”教學效果,切實地體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特點。
五、實踐與創(chuàng)新共生——小學語文本色化教學的根本追求
無論個人還是集體,無論何時還是何事,都在努力追求“實踐是基礎,創(chuàng)新是目標”這一生生不息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學校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以《負荊請罪》課文為例,筆者在教學結束后,組織并要求小學生在聯(lián)系“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歷史故事基礎上,把課文內容改編為“課本劇”形式,并以多人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表演和相互之間的評比等活動。出乎意料的是,有些小學生在“改創(chuàng)與表演”“討論與交流”“評價與共享”活動中,提出了有悖于經(jīng)典的“哈姆雷特之說”——藺相如只是一味地“忍耐與避讓”,卻沒有積極主動地做出“解釋”,這只能說他的“寬容大度”;廉頗雖然心胸不夠,卻在自知錯誤的“第一時間”內主動地“負荊請罪”,這才是真正地以國家大義為重,是毫無爭議的“深明大義”之舉。經(jīng)過比較與細量,這種“見仁見智”難道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嗎?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學生“小而淺陋”。與之相應的是,只有建立在“和諧共處、良好互動”基礎上,積極開展“生本學主”的課程活動,才能贏得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