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海
【摘要】議論文作為高考作文常見的文體之一,無論是議論文的文章學習分析還是其寫作教學,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理應占據(jù)比較重要的地位。高中增加了許多文言文、小說、詩歌等越發(fā)繁雜和高難度的語文學習知識,但是不少學生表示在面對語文議論文時,有些時候會覺得“無從下手”或者“力不從心”。這時候便需要教師找出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優(yōu)化教學方式和策略,提升學生的語文議論文素養(yǎng)。下面,筆者將從“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優(yōu)化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的策略探析”這兩大方面入手,對如何優(yōu)化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進行淺顯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文言文;高中教學;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如何通過優(yōu)化議論文教學來提高學生語文成績和課堂教學效益,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面臨的任務和難題。高中的語文課程教學對于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而議論文又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學習內容,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問題探究及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更是重中之重。為此,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其他趣味元素、小組合作學習及探討活動等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的研究和經驗,對以上話題展開淺顯的探究,望筆者拙見能引起諸位深思,若有不當亦歡迎指正。
一、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在議論文學習上,學生本身知識與能力相對缺乏
許多基礎不是很好的高中學生對議論文的基礎知識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如此,便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議論文學習、閱讀、分析、寫作能力的提升。而在具體表現(xiàn)上,不少學生在議論文學習、閱讀和寫作中存在如下問題:不少學生基本知識薄弱,看議論文時不能深層次把握其結構、論點、論據(jù),并完成相應的問題;學生的閱讀問題回答觀點不深刻,多流于形式,且人云亦云,對于支撐觀點的論據(jù)存在簡單機械堆積的問題;一些學生的議論文作文結構混亂,思維雜亂無章,更有甚者存在胡編亂造,湊夠字數(shù)的情況;學生在進行議論文寫作時,語言材料匱乏,語篇結構混亂,寫作困難。
2.議論文讀寫教學相對存在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議論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也是彼此相互促進的。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高中教師相對弱化或干脆摒棄了閱讀環(huán)節(jié),而把枯燥機械的議論文寫作的理論和技巧作為教學的重點,這無疑降低了議論文教學的成效,導致閱讀和寫作出現(xiàn)脫節(jié),更不利于鞏固和提升學生的議論文基礎知識。另外,與其強行讓學生接受枯燥死板的議論文寫作的理論,不如借助閱讀分析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二)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問題的成因
1.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束縛太多,或對學生能力沒有正確認知
首先,在閱讀和寫作之前,不少教師便給學生搭建了議論文的寫作框架,導致學生填充進框架的觀點過于普通,論據(jù)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由于學生初中便開始接觸議論文,所以許多高中語文教師想當然地認為學生應當已有一定的關于議論文的知識,于是教師在進行議論文教學時,便多傾向于教授學生關于議論文寫作的一些技巧。殊不知,這樣便弱化了對于議論文的基本特征、常用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等基礎知識的講解。另外,高中的議論文教學除存在忽略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的議論文文體知識的問題外,還存在高估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問題。正是由于教師對學生能力無正確認知,才降低了教學成效。
2.高中議論文教材不完備,教師不夠重視學生的表達需求
在現(xiàn)行的各種版本高中語文教材中,鮮少有關于議論文寫作方法的課文,而更多的則是傾向于詩詞、文言文、小說、散文等文章的講解和引述。就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教學內容而論,與議論文有關的文章在整個高中必修教材的閱讀中只占了20%,存在議論文缺失的情況。這種教材上的不完備直接導致很多高中學生對議論文知之不深或者對其不夠重視。這也直接導致許多學生在進行議論文創(chuàng)作時出現(xiàn)結構不清、論點淺薄等情況。
二、優(yōu)化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的策略探析
(一)借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掌握議論文的結構、內容和寫作特征
思維導圖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思維方法,它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議論文學習的發(fā)散思維和建構結構。而思維導圖在學生方面的作用,集中在以讀促寫、選材立意和謀篇布局等方面上,除此之外,思維導圖對教師的議論文教學和課堂成效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為此,教師應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順語文知識,幫助學生逐步參悟議論文的特征、寫作背景,深化其對文章的理解,并促進學生對議論文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學習。例如,在學習《失掉自信》時,筆者便借助思維導圖做了如下引導教學:首先,為學生展示了魯迅的生平簡介、文學地位和作品風格。隨后,為學生展示了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請學生分析了文章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不少學生表示這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作者的內心感受相得益彰。另外,筆者帶領學生 ? 就“自信”進行串聯(lián)性、發(fā)散性學習思考、分析。以上思維導圖將整堂課維系起來,將議論文文章內容和作者、時代背景、思想等信息維系起來,能夠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二)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強化學生對議論文的學習和內化能力
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本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把這些知識進行內化吸收并將之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鑒于此,教師在議論文教學中可以開展群文閱讀活動,組織語文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及閱讀探討活動,以便提升學生的議論文素材積累、閱讀理解、生活感知、議論文寫作能力。例如在談及“家國情懷”的話題時,筆者便以“愛家”“愛國”為切入點,要求學生分組探討自己所熟知的愛國、愛家故事,大部分學生立即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不少學生對此提出了個人的見解。之后,筆者決定組織一場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議論文群文閱讀活動,并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相關文章的檢索和閱讀。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了群文閱讀活動,并積極分享了各自的閱讀觀點和樂趣。課后,筆者請學生寫了一份議論文群文閱讀小結,深化學生對 “家國情懷”的自我表達和認知。
(三)將課內外學習和練習統(tǒng)籌起來,提升學生議論文讀寫能力
教師要想盡辦法,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語文考試成績。為此,教師可以將課內外學習和練習統(tǒng)籌起來,提升學生的議論文讀寫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一成不變地進行議論文課文講解,應當提升議論文教學的多樣性,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令原本可能顯得枯燥乏味的議論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在此基礎上,可以為學生布置議論文寫作作業(yè),將閱讀寫作維系起來。例如,在學習魯迅的《失掉自信》的相關內容時,因為自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極為常見和可貴的品質,所以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串:“同學們你們喜歡魯迅嗎?你所認識的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具備怎樣的品質呢?你在生活中是一個自信的人嗎?能舉例說明嗎?請拿起手中的筆寫一篇小小的議論文抒發(fā)內心所想所感吧?!边@種生活化的問題令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學生能夠將個人思考和文章走向相互維系起來。如此,也可以深化學生對議論文寫作的熱情和生活感悟。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利用思維導圖、其他趣味元素、小組合作學習及探討活動等,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蔣蔚芳.讀寫鏈探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2]楊瑞靜.確立新理念開辟新天地——提高語文成績之我見[J].學周刊,2011(2).
[3]羅輝.打開智慧的魔盒——思維導圖、概念圖應用寶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