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在舞臺中央,隱身帷幕之后,卻影響著時局以及更多人的命運;他們雖然不在封建官僚體系內(nèi),得不到書面肯定承認,卻能全面參與決策;他們的出現(xiàn)和消亡,都算不上轟轟烈烈,但史書上還是留下了他們詭譎多變的身影。
從先秦的士,到晚清的師爺,他們的稱謂雖然一直在發(fā)生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時代和政局賦予他們的使命。從中央到地方,他們的身影幾乎貫穿了整個官僚體系,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存在,決定著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也決定著一方民眾的溫飽饑寒與生死禍福。循著遠去的王朝,我們看到了他們模糊的背影,也看到了他們最后留下的稱謂:幕僚。
幕僚的興亡
將“幕僚”二字拆開,“幕”,一義帷幕,古代戰(zhàn)爭中將帥的辦公之所,因是臨時性而非固定的官所,所以更像是軍隊首長的臨時作戰(zhàn)帳篷。在這個帷幕里管理大小軍政事務的人,被稱為“幕人”?!吨芏Y·天官冢宰第一》云:“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凡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綬?!边@應該就是“幕僚”的雛形,他們最初是服務于軍隊將帥的,參與朝覲、朝會、軍旅、田役和祭祀等事務,身份非常特殊。
《說文解字》指“僚”通“勞”,故“僚者,勞也”。又云:“勞,劇也,從力熒省,焱火燒,用力者勞?!笨梢姟傲拧笔强嗝恕⒏苫畹娜?。所以將“幕僚”合并來看,他們雖然身份特殊,參與軍政事務,但到底是苦命的干活人,而不是指揮者和享樂者。
這樣的定位決定了他們的地位。作為幕主個人的政治工具,他們的私有屬性雖然因應于專制的統(tǒng)治而看起來高度和諧統(tǒng)一,但由于幕僚服從于幕主意志而使其行為可以不受制度甚至法律制約。
養(yǎng)士之風的盛行,可看成幕僚在先秦的雛形。而士這個龐大的群體,只是服務于戰(zhàn)國群雄的,有濃厚的私有和專制色彩。到了秦漢時期,這種養(yǎng)士之風演變成為“辟署制”,即地方長官有權配置自己的僚屬。這種由朝廷給地方大員的特殊用人制度,可以看成幕府制最初的雛形。
如果說戰(zhàn)國和先秦、兩漢是幕府制的形成期,那么,三國時期就一定是幕僚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的第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內(nèi),幕僚被尊為謀士——在士的前面有了謀劃這個具體的動作。曹魏政權的荀彧、郭嘉,孫吳政權的周瑜、魯肅,劉蜀政權的諸葛亮、龐統(tǒng),都是此間最為杰出的謀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幕僚多為文學侍從。“侍從”這個詞出現(xiàn)得比較早,在漢朝就有了侍從官,而且繼承使用的時間也比較長。蔣介石在1926年當上北伐軍總司令以后,身邊就有了侍從副官,并設置了侍從室,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和“國民政府主席侍從室”,下面還有侍一處、侍二處、侍三處等機構,足見蔣介石對皇權的崇尚和迷信。
也是在這個時期,對應于幕主,幕僚被稱為幕賓,也稱入幕之賓。在官方的記錄里,軍師、參軍、長史、司馬都是幕賓。能夠進入幕主的內(nèi)帷,足見幕僚的心腹地位。
文人入幕在唐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xiàn)象。士子以入幕作為入仕的途徑,看起來,推官、巡官、司馬這些官職雖然是虛銜,但因為可以作為轉為正式官員的憑據(jù)而受到文人們的看重。白居易說:“幕府之選,下臺閣一等,異日入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笨芍^文人入幕的真實寫照。人們熟知的詩人王維、李白、岑參、杜甫、李商隱,都有入幕的經(jīng)歷。
鑒于晚唐五代藩鎮(zhèn)開府造成中央大權旁落的歷史教訓,宋太祖趙匡胤改革前代幕僚制度,將幕僚的聘用方式由唐朝的自辟制改為中央任命制,并限定了員額,削弱其地位,明確其職能。舉凡記室、參謀等幕僚職位,皆由中央委派,不再由地方官私聘。因此,宋朝的幕僚,進入到了正官系統(tǒng)。
師爺是明清時期幕僚的專稱?!盃敗弊值氖褂茫m然不完全是對其地位的肯定,卻是幕僚在這兩個朝代受到官方和民間尊重的最好證明。“紹興師爺”群體在晚明形成,在清代形成口碑,并最終成為幕僚在清代的代名詞。同時,這個時期興起了幕學,即從事幕僚的人,要通過專業(yè)的幕學,學習當師爺?shù)穆殬I(yè)技能。幕學當然不外三個大的系統(tǒng),一是師爺之法,二是師爺之道,三是師爺之學養(yǎng)。按照需要,師爺也細分為刑名、錢谷、書記和掛號等類型。
刑名是吏治之重,是民命所系。俗語道:“衙門后宅一杯茶,白紙折扇手中拿。黃銅煙袋呼呼響,刀筆斷案全靠他。”這就是對刑名師爺?shù)纳鷦用枋?。刑名師爺是輔佐州縣官吏從事訴訟活動的幕后法官,所管內(nèi)容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乃至獄政事務。基層社會紛繁復雜的案件、詞訟,幾乎都需要刑名師爺來仲裁。
錢谷是民生之要,是國脈所系。錢谷師爺,又稱錢糧或金谷。盡管清代的賦稅征銀制度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總體上看,賦稅征收還是錢、糧兩種形式。州縣的賦稅征收復雜多樣,錢谷師爺在每年賦稅征收完畢后要向督撫衙門匯報奏銷冊。對于錢谷師爺來講,錢谷賦稅的事務只是核心工作,其在實際工作中所承擔的州縣事務,遠在課斂錢谷之外,甚至還包括強占田地、爭房索債等民事訴訟的調停和俸工兵餉、河工碎修、常恤貧人等公共事務的辦理。
書記,又稱書啟或書稟,其主要工作在于為州縣官書寫信函和起草公文,辦理一切事上接下、交際應酬、通候往來的文書。書記一職“大要在識時務,再看主人之地位與其性情,設身處地,投人所向”。該職最為清苦,但為“公門中第一流人物”。
掛號,又稱號件,是州縣之中從事公文管理的師爺,負責登記、匯總、歸檔、分發(fā)所有出入州縣衙門的公文、書札,制作表冊,并監(jiān)督審查、催促辦理,以防公事逾限。作為“百事之條目”,掛號是一個似易而實難,似輕而實重的職務。
除了以上幾種類型的幕僚外,州縣官還會酌量事務之繁簡而增減其人。政務相對繁雜的州縣,選擇增設相關的幕僚,以輔助政務;政務相對簡單的州縣,幕僚之間兼理政務的情形也很多,甚至只需一個幕僚佐理政務。需要明確的是,在州縣之內(nèi),到底是一幕兼數(shù)事還是一事需數(shù)幕,除了與政務繁簡有關外,與幕僚對幕務的熟練程度等也密切相關。
郭嵩燾對幕友職業(yè)之抨擊,絕非泛泛而論,實則有感而發(fā)。須知,4天前,肅順剛被處死。而郭嵩燾曾一度與肅順走得很近,短暫躋身“高官大秘”之列。故在郭嵩燾看來,肅順之敗,恐與其幕僚們大有干系。
身為當時權傾朝野的重臣,肅順“輕滿員”,唯獨“雅重漢人名流”,故“一時名士,咸從之游”。其周邊圍繞著一干漢族“大秘”,時人將核心成員稱為“肅門六子”。這6位師爺分別是曹毓英、李壽蓉、尹耕云、郭嵩燾、王闿運和高心夔。曹毓英乃肅順朝中耳目;李壽蓉是財政專家;尹耕云為軍事顧問;郭嵩燾是肅順的經(jīng)濟智囊兼湘軍聯(lián)絡員;湖湘狂士王闿運堪稱肅順的頭號文字秘書;高心夔除了文才,活動能力亦是一流。此6人各有專長,各司其職,又能聯(lián)手辦大事,一道組成了肅順的智囊團。
清代紹興師爺之集大成者汪輝祖曾將幕僚的職業(yè)道德概括為六個字:“慎交”“自立”“擇人”。說得通俗點,即社交活動要慎重,做人做事有原則,賓主關系當適度,畢竟“幕之為道,佐人而非自為,境同籬寄,無論所處何地,等是雞鶩為伍”。不過往往知易行難,師爺們一旦嘗到了權力的甜頭,就如同吸毒成癮,拼命攥住不放,終致跌入深淵。故名利場中,歷來沉醉者多,而勘破此迷障之清醒者,終歸少數(shù)?!懊C門六子”之親身經(jīng)歷便印證了這一道理。
李壽蓉負責核對戶部一案賬目,公事之余,卻知法犯法,徇私貪墨。當時朝廷銀庫規(guī)定只收銀號銀元,而京城銀號普遍存銀不足,店主只得上交大錢(清咸豐年間所鑄造的劣質銅鐵貨幣)抵償,按例戶部當一概不收,李壽蓉卻利用職權之便,收取銀號老板好處,將大錢歸入銀庫。很快東窗事發(fā),為了避嫌,肅順揮淚斬馬謖,親自奏劾李壽蓉,將之押入大牢。
尹耕云的日子也不好過。郭嵩燾評價尹耕云為“能于背后痛發(fā)其隱私,自以為有節(jié)義聲名,而吾輩終不敢信其心”。可見,在郭嵩燾看來,尹耕云不僅口德不佳,還頗有點好為大言、以邀時譽的毛病。這種伎倆,偶一為之尚可,經(jīng)常施展難保不翻船。1858年,英軍逼近天津,尹耕云連續(xù)上書九封,力主抗戰(zhàn),甚至與鄭親王端華在朝堂爭得面紅耳赤。尹耕云本想借此塑造剛直清流的形象,孰料引起權貴極大反感,迅即被革職遣返。
王闿運與郭嵩燾雖都是湖南人,卻脾性迥異:王闿運張狂,郭嵩燾內(nèi)斂,王闿運極端,郭嵩燾中庸。如此差異,一起共事,難免發(fā)生摩擦。王闿運極力主張嚴刑峻法整治衰世,肅順采用苛政猛法四處“打老虎”,就與王闿運的出謀劃策緊密相關。換言之,王闿運乃肅順施政方針的理論設計師。郭嵩燾一直對王闿運的這套帝王南面之術持保留態(tài)度。一次,郭嵩燾赴山東巡視吏治,回京后的工作匯報中,認定該省風氣不錯,無嚴重腐敗瀆職現(xiàn)象。王闿運得知后,則在肅順面前指責郭嵩燾山東一行既沒有挖出“老虎”,也沒有拍到“蒼蠅”,簡直是“公款旅游”。這讓郭嵩燾忍無可忍,加之其對肅順“操切之政”“顢頇之失”久懷不滿,于是辭職回鄉(xiāng)休養(yǎng)。正當王闿運自詡遇到明主,可大展拳腳之際,其友嚴正基手書一份,借唐代“永貞革新”之掌故勸道:“柳柳州急于求進,卒因王叔文得罪,困頓以死?!蓖蹶]運幡然醒悟,找個借口,溜之大吉,任憑肅順在暴政不歸路上愈走愈遠,袖手不理。
對于門下的師爺,肅順有自己的一套培養(yǎng)模式:“先及留京公車,次京曹,次外吏?!币簿褪钦f,先讓師爺考取進士,再將其安插于中央部委掛職鍛煉幾年,最后外放地方,成封疆大吏,從而延拓己之勢力范圍。在肅順心中,最符合自己模式的師爺,唯有高心夔。為了讓高心夔早日發(fā)跡,肅順甚至不惜在科場舞弊。庚申年大考,肅順正好奉命為殿試收卷大臣,因擔心有人水平超過高心夔,決定從中做些手腳。按照肅順的了解,高心夔平時才思敏捷,乃有名的文章“快手”。臨考之際,肅順突然下令縮短考試時間,“下午四時不交者撤卷”。孰料當日高心夔突然手腕酸痛,書寫緩慢,“聞催促,乃草繕成”,發(fā)揮大失水準。有野史載,當拿到首張所交試卷時,肅順“視其名,鐘駿聲也。通篇七頁半,無一補綴”,肅順感覺此人乃高心夔之勁敵,馬上將試卷偷偷塞進自己的靴子里。等忙完公務,肅順“歸邸脫靴,始見之,大駭,即遣騎馳送閱卷處”。閱卷大臣以為此卷必定是肅順看重的人選,便投其所好,“遂以一甲一名進呈御覽,而鐘竟得大魁矣”。肅順見勢不妙,“遍覓高卷,乃知亦在撤卷中”,只得列于四等。等到了朝考,早早通過肅順拿到考題的高心夔,再度失常,“又以出韻置末等”,落得個候補吳縣知縣的閑缺。王闿運后來戲謔道:“平生兩四等,該死十三元?!笔郎蠜]有不透風的墻,肅順科考徇私一事,很快傳遍京城內(nèi)外,朝野上下對這位權臣愈發(fā)失望。肅順的昏招可謂招致眾怒。
幕主最不愿遇到的,便是師爺賣主,背后捅刀。清代另一位著名師爺龔萼認為“幕道”精髓在于:“為幕而貧,清且貴也;幕而富,濁且賤也。良田美宅、肥馬輕裘,僅只快于一時,必致貽禍于沒世。”然而那些師爺投靠高官,有幾人不是為了良田美宅、家財萬貫,有幾人不為謀取肥馬輕裘、高官顯爵?功利面前,大多數(shù)人寧愿拋棄操守,圖快活于一時。
曹毓英狠狠擺了肅順一道,正是受利益之驅使。民初掌故名家沃丘仲子曾說曹毓英是“公孫弘之流,而無其經(jīng)術,傾險則過之矣”??梢?,曹毓英乃典型不學有術之政客。起初他依附于肅順,便是希望大樹底下好乘涼。隨著形勢發(fā)展,特別是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咸豐北逃熱河后,曹毓英隱隱感覺肅順集團與恭親王奕訢集團漸成水火,于是有意調和。一日,肅順向曹毓英咨詢?nèi)绾蔚钟饣?,曹毓英道:“太平軍、洋人都是皮膚之疾,但如果能主政得人,安內(nèi)攘外都不為難,眼下主少國危,誠無以定亂。恭王素賢明,若效章皇故事,以王攝政,庶可挽回。”肅順聽后大為詫異,原視作心腹的曹毓英,此刻竟建議與政敵攝政,遂大聲斥責,曹毓英大為沮喪,知肅順“未可終恃”,遂暗地轉而投靠恭王,“日輸機密情報于奕訢”,而肅順竟絲毫沒有察覺。待到咸豐賓天,軍機處班子大調整。肅順、載桓、端華三人在未同群臣商議,更未經(jīng)皇帝簽閱的情形下,內(nèi)定匡源與焦佑瀛破格進入軍機處。曹毓英本以為自己必能入圍,誰知由他人染指,一怒之下,便鋌而走險,聯(lián)合南書房及樞部中層官員,以肅順等人挾制兩宮為由,草擬密函,傳遍京師。當奕訢集團拿到曹毓英的密函,喜出望外,自此便師出有名,正式啟動太后垂簾計劃。曹毓英反水,實為慈禧恭王叔嫂誅殺肅順之導火索。
曹毓英因輔佐太后有功,被以鴻臚寺卿授軍機大臣,后遷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死后朝廷特意賜祭文及“砥礪廉隅”匾額,可謂榮極一時。郭嵩燾由于脫離較早,故成功洗掉“肅黨”標簽,官至廣東巡撫、駐外大使。
其余四人則被視為“肅黨”骨干,注定半生蹉跎。尹耕云雖再出山為官,但始終未能進入高層。李壽蓉蹲了兩年大牢,雖后來復官,但已銳氣全無,郁郁而終。王闿運先后入丁寶楨、曾國藩諸大吏幕府,高官雖待其恭敬,但礙于王闿運之政治前科,皆不敢委以重任,故王闿運的帝王術一直未得施展。當年肅順最倚重的高心夔,晚景最慘。據(jù)說高心夔晚年窮困潦倒、衣食無著,去世前曾留有詩作《中興篇》:
嗚呼受遺左軍杰,倏忽謀逆丞相斯。君親無將與眾棄,不濟則死忠成欺。國家除惡方務盡,功輕罪重誰敢疑?謬哉區(qū)區(qū)擲腰領,不睹告廟分封時。
除了替幕主肅順受誅惋惜不平之外,他也感慨昔日幕友星散各地,境況迥異。恐怕高心夔臨死也未悟透:肅順之敗,其實與像自己這樣的師爺關系甚大。自古靠利益維持的群體,都難以長久。
人們今天很難評說幕僚的歷史功過。他們的生平事跡、參與處理的政務以及最后產(chǎn)生的效果,都難以形成最直接和最清晰的證據(jù)指向。他們被正史隱去了姓名,也同時隱去了功過。只有少數(shù)人,得以在語焉不詳?shù)挠涗浐兔耖g傳說里,留下他們身為幕僚的傳奇。
(參考資料:《幕僚傳》《看歷史》2018年第8期、《唐代士人為何入幕成風?原因有多重》人民網(wǎng)2017年11月8日、《幕賓:清代州縣的特殊群體》《學習時報》2016年1月6日、《晚清的“師爺政治”究竟是怎樣一種生態(tài)?》《中國經(jīng)營報》2014年4月11日、《曾府幕僚》《南方人物周刊》等;作者:鮑家樹、王學斌、李宗陶、杜文玉等)
唐代幕府制度有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就是大批文士入幕為僚。由于幕府用人不問出身、資格,唯才是用,因此在這一時期,幕府中聚集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后,唐玄宗頒詔,允許諸道自行簡擇人員,辟署權一經(jīng)放開,諸藩鎮(zhèn)爭相攏絡人才,就此拉開了與朝廷爭奪人才的序幕。
“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為幕僚出身
唐代士人入幕成風,這些人才中不乏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幕府創(chuàng)作也隨之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文學現(xiàn)象。
士人入幕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歌、小說作品,繁榮了唐代文化。
入幕的唐代士人,大體可分為白身、現(xiàn)任官、前資官、科舉及第者等四類人員。
以白身為例,最著名的人物當屬大詩人李白。天寶初年,李白自蜀入長安求官,僅獲得翰林供奉之職。
此職尚不是職事官,后人稱李白為翰林學士,其實是對他的美稱,因為翰林學士之職的出現(xiàn)還在多年之后,李白實際上還是白身。
后來李白離開長安,游歷于江南各地。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命永王李璘節(jié)度東南,李白被辟為僚佐。
李璘謀反,李白發(fā)覺后逃往彭澤。盡管如此,他仍被流放到夜郎,遇赦放歸,酒醉乘舟,落水而死。李白可以說是白身入幕最典型的代表。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也是通過入幕而逐漸升為高官的。高適恥于科第,因為有才,經(jīng)舉薦被任命為封丘尉。不久,高適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后來歷任蜀、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jié)度使,左散騎常侍等職。
詩人孟郊進士及第后,僅獲了溧陽尉的小官,經(jīng)另一位詩人李翱的推薦,入興元節(jié)度使鄭余慶幕中,任參謀之職。著名詩人杜牧,進士及第,又中制科,在江西團練府任巡官,又先后入江西、宣歙、淮南節(jié)度使府任掌書記,持續(xù)時間達數(shù)十年之久。
唐代后期,隨著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大量科舉及第者涌入各地幕府為官,人才之盛,蔚為大觀。
由于士人入幕成風,然后再走上正常的升遷程序,故白居易說,“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為幕僚出身。
唐文宗時的宰相李石也指出:“兩河諸侯,竟引豪英,士之喜利者多趨之,用為謀主?!焙雨柟?jié)度使烏重胤禮賢下士,善待賓佐,“當時名士,咸愿依之”,從而為國家儲備了大量的人才。
幕府詩人的蜀漂往事
“自古詩人皆入蜀”,成都是當時全國的“五京”之一,入蜀詩人可謂幕府詩人中的“蜀漂”群體。
初唐四杰、李杜、王孟、高岑、薛濤、元稹、李商隱、賈島、張籍、李洞等多位詩人都有入蜀的經(jīng)歷。他們的歌詠,成就了蜀地的千年風華。
杜甫也是入幕蜀中的詩人之一。他曾考進士落第,困于長安,唐玄宗祭太清宮,杜甫獻賦三篇,得到皇帝的賞識,因此而獲得過河西尉、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等職。唐肅宗時,授其“左拾遺”。
由于關中發(fā)生饑荒,杜甫遂棄官經(jīng)秦州入蜀,在成都郊外浣花溪建草堂而居。
上元二年(761年),嚴武出任成都尹。據(jù)《舊唐書·杜甫傳》記載:“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他們不僅是世交,還曾同朝共事,關系密切,多有詩作往還,酬唱不歇。
嚴武甫一上任,便力邀杜甫入幕,并作詩《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一首勸道:“漫向江頭把釣竿,懶眠沙草愛風湍。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鵕鸃冠。腹中書籍幽時曬,時后醫(yī)方靜處看。興發(fā)會能馳駿馬,終當直到使君灘?!?/p>
對此“勸官”,杜甫和詩一首《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拾遺曾奏數(shù)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奉引濫騎沙苑馬,幽棲真釣錦江魚。謝安不倦登臨費,阮籍焉知禮法疏。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客客氣氣地謝絕了嚴武的美意。
廣德二年(764年),嚴武再度鎮(zhèn)蜀時,親訪草堂,力邀杜甫加入幕府,并推薦他為節(jié)度參謀及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其為“杜工部”的緣由。
入幕后的杜甫,暫時打消了去蜀之念,專心為嚴武出謀劃策,或助嚴武軍事訓練,或同嚴武分韻賦詩,或陪嚴武觀山賞水,生活倒也充實。但時間長了,嚴武的“窮極奢靡,賞賜無度”也讓杜甫心生不滿,并作詩諷喻。
《錢注杜詩》里說:“史稱武累年在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窮極奢靡,賞賜無度。公在武幕下,作此諷諭,朋友責善之道也。”
短短三五月后,杜甫萌生辭幕歸隱之意,并作詩明志。永泰元年春(765年),杜甫托病離幕。
分道揚鑣之后,杜甫在去蜀東途中,驚聞年僅40歲的嚴武猝然辭世,悲痛之余作詩《哭嚴仆射歸櫬》以悼亡友:“素幔隨流水,歸舟返舊京。老親如宿昔,部曲異平生。風送蛟龍匣,天長驃騎營。一哀三峽暮,遺后見君情?!?/p>
一批士子甘愿赴邊塞入幕,為國效勞
唐代士人入幕成風的原因十分復雜,既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又有政治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唐代入仕為官的門徑主要有門蔭、科舉、行伍、流外入流等。門蔭主要針對的是貴族官僚子弟;流外入流對于那些才學出眾、素有盛名的士子來說,是恥于通過這種途徑入仕的;至于行伍,更非文士所愿為。剩下的就只有科舉一途了。但是這種考試偶然性很大,就連杜甫、孟浩然、溫庭筠這樣的高才也難免落第,致使一批有才之士得不到任用,這對社會和國家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損失,而投入幕府則不失為一個最佳的入仕途徑。因此幕府辟署制的存在,對國家與社會都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官員編制有限,盡管科舉錄取了大量人才,卻并不能保證參選者皆能獲得官職,這也是導致大批科舉及第者選擇入幕的重要原因。
在唐代士人中不乏因經(jīng)濟方面的原因而入幕者。如杜甫逢安史之亂,生活無著落,他在秦州時,一度淪落到負薪拾橡栗以自給的境地,只好入蜀投嚴武幕府。
幕職官俸祿優(yōu)厚,職權頗重,也是吸引士人入幕的一個原因。唐前期京官俸祿厚于外官,后期外官則厚于京官,以致出現(xiàn)了“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的現(xiàn)象。幕職官的俸祿比州縣之官更厚,故入幕府者絡繹不絕。
另外,節(jié)度使們?yōu)榱宋瞬牛o幕職官各種優(yōu)惠,包括官職、金錢,至于禮賢下士者更是不在少數(shù)。
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為了聘李商隱為判官,事先出錢35萬為其準備行李。對招聘來的士人,節(jié)度使們大都能以禮相待,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
至于職權之重,有些甚至超過了刺史、縣令,如行軍司馬、兩使判官等,皆是如此。有些幕職掌管某一方面的職權,表面上看,似乎談不上權重,但其所負責的卻是整個管區(qū),即節(jié)度使轄內(nèi)數(shù)州、十數(shù)州這方面的工作均由其掌管,職權不可謂不大。
唐代還有不少士人,因懷有報國立功的志向加入幕府。比如詩人王昌齡,長期在邊境地區(qū)擔任幕職,其《從軍行》中的名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就表達了這種遠大的志向。
高適在《塞上曲》一詩中寫道,“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岑參任安西節(jié)度使府判官時,在《初過隴山途中》寫道:“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出于這種一心為國的高尚情操,在報國無門的情況下,一批士人甘愿赴邊塞入幕,為國效勞。
大量文人入幕改變了唐代幕府的結構,對提高官員施政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此外,入幕也擴大了文人的生活視野,從而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素材,繁榮了唐詩的創(chuàng)作。
如果沒有文人入幕,唐代的邊塞詩派就不可能出現(xiàn)。由于士人任幕職官時,長期客居外地,不免思念家鄉(xiāng)、親友,心有所感,寫下了大量的羈旅詩,如杜甫的《月夜》、張繼的《楓橋夜泊》、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