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但目前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中存在學生音樂基礎欠佳、教學方式單一、團體合作意識薄弱的問題,因此,文章提出應循序漸進地開展合唱基礎教學,利用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趣味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探究
作者簡介:方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布吉信義假日名城小學音樂科組長,研究方向為童聲合唱。(廣東 ?深圳 ?518000)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2-0082-02
在小學階段實行童聲合唱教學,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產生集體意識,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
一、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童聲合唱教學應該營造愉悅氛圍,將合唱技巧與音樂基礎融入其中,用優(yōu)秀的歌唱藝術作品熏陶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與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然而,部分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學生沒有扎實的音樂基礎。當前童聲合唱教學非常注重合唱的反復實踐演唱,卻往往忽略最基礎的聲部訓練。例如,有一些合唱曲目屬于二聲部或是多聲部作品,這些樂理知識相對而言難學難記,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要尋找正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才能讓小學生順利掌握歌唱技巧及相應的樂理知識。需注意的是,有些教師急功近利,只重視演唱有難度的作品,結果欲速則不達,反而導致學生無法處理好自己的聲音,表達不出作品的意境。
第二,童聲合唱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有的教師音樂視野不開闊,僅局限于教材開展教學,合唱教學形式單一,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第三,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高速發(fā)展時期,團體合作的意識較淡薄。有的教師忽略了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導致合唱不和諧,混合演唱時聲部及音色均無法協(xié)調配合。
二、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策略
1. 循序漸進的合唱基礎教學。童聲合唱要求學生精確把握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音準與聲部演唱技巧,這是演唱合唱作品的基本能力,但這種能力需要分學段練習才能形成。
第一階段:一二年級。這個學段的孩子天真爛漫,喜歡用“純真聲”喊唱歌曲,針對這一特征,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輕聲歌唱?!耙袅空{小一些”,這是筆者經常對孩子說的話,這樣孩子就不會在歌唱時一個勁地喊唱。然后,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聽覺上,多傾聽伴奏和其他同學的演唱。這一階段的另一主要任務就是多做一些基本的音準和聲練習,從單音模仿開始,再到音組,最后到音程和聲,以大三度和小三度為主。
第二階段:三四年級。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單旋律歌唱基礎和三度和聲概念,而教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簡單的二聲部作品,多以三度、四度、五度協(xié)和音程為主,還有一些簡單的卡農作品。如義務教育音樂教科書第三冊第二課“快樂的啰嗦”中,出現(xiàn)了do-sol(純五度)和do-mi(大三度),la-mi(純五度)和la-do(小三度),其實也就是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構唱。首先,可以試著讓學生演唱do re mi fa sol,接著玩“讓聲音捉迷藏”的游戲:re和fa躲起來了。要求學生唱音階時在心里將那些需要躲起來的音默一默,do mi sol則可以輕聲唱出來。再下來,mi也躲起來,只唱do sol。這樣反復練習熟練后,讓學生分組比賽,第一組演唱do mi do,第二組演唱do mi mi。分別練習三遍,便可以讓學生合作同時演唱。這樣,演唱歌曲時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三階段:五六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具備了演唱初級二聲部作品的能力。教師可在協(xié)和音程的基礎上,讓學生增加不協(xié)和音程的練習,以便擁有更豐富的技巧來合唱作品。例如,節(jié)奏非常清新明快、旋律又歡快跳躍的《海鷗》,節(jié)奏舒展平穩(wěn)、旋律悠長徐緩的《采蓮謠》,再加上充盈正能量的歌詞,各音樂要素彼此協(xié)調與融合,令整體效果極具藝術感染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對合唱的持續(xù)動力。
當然,無論身處哪個學段,合唱時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專注力和熱情來演繹、表達作品的內涵與真情實感。只有以激昂飽滿的姿態(tài)投入,才能傳遞正能量的音樂。由此可見,童聲合唱教學不應該急功近利,而應夯實合唱基礎,才能演繹出優(yōu)美且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合唱作品。
2. “激趣”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狀態(tài)。只有保持積極狀態(tài),學生才能精準把握每一個音樂符號,深入作品內核,體會作品意蘊,從而協(xié)調聲部,演唱出極具藝術魅力的音樂作品,感染聽眾。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特點出發(fā),讓童聲合唱教學更具趣味性。
首先,練聲時教師可以使用聯(lián)想、通感、律動或道具等方法,讓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具象化,這樣既簡化了音樂基礎知識,又可以讓學生放松緊張的心情。只要不斷練習,學生的童聲合唱便會逐漸圓潤起來,嘹亮起來。
其次,練習和聲音準技巧時,可以采用游戲闖關法。排練作品時可結合小學生的年齡段特征,讓學生編故事、畫圖畫,并嘗試用歌聲講述故事畫面等。
總之,要讓學生對合唱作品展開想象,給予學生視覺、觸覺體驗,并將之轉化為心靈感受,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合唱訣竅。在這個過程中,合唱訓練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盈著神秘感與趣味性,整個課堂靈活而不失嚴謹,令學生趣味盎然,積極探索。
3. 培養(yǎng)學生集體意識。童聲合唱要求的是集體相協(xié)調,而不以彰顯個人特色為訴求。有鑒于此,教師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個性互補、聲音相融,以此增強團隊的力量。經過這樣的訓練,童聲合唱時每一位學生都能精神抖擻,注意力集中,在統(tǒng)一的指揮下調息理氣,調整個人的聲音,使之與團體相融合,從而共同合唱出極具藝術魅力的作品。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小學音樂課堂童聲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幾點教學建議:一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合唱基礎教學原則,讓學生的合唱基本功越來越扎實,基本技能越來越嫻熟;二是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狀態(tài),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唱訓練中,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合唱水平與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合唱群體的整體水平;三是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有團隊意識和集體精神,意識到自己身為團隊中的一員,是團隊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個人的進步、榮辱直接關系到團隊的進步和榮辱,自覺提升自己的合唱能力與水平。通過上述多種策略,共同促進、提高課堂童聲合唱的品質,最終提高小學音樂課堂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閆曉雯.小學合唱音樂校本課程研究——以合唱音樂“律動”教學為例[J].黃河之聲,2018,(18):92-93.
[2] 李峰.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怕出聲”心理障礙排除方法[J].教書育人,2018,(28):32.
[3] 楊曉健.聲樂律動,心隨我動——論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18):192.
[4] 徐弛.試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黃河之聲,2018,(13):91-92.
[5] 楊立娜.淺談當前農村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誤區(qū)及教學對策[J].北方音樂,2018,38,(14):110-111.
[6] 趙小慶.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7):191.
責任編輯 ? 俞 瑩